参加2011年华赛评选工作的一些感受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在南通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我有幸担当了执行秘书一职。
  今年的评选进行得平稳而顺畅,13名国来自内外的评委有争论、有共识,最终取得了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结果,呈现给世人一个有国际化水准的华赛评选成绩单,同时华赛也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摄影世界》的记者在评选过程中希望我能对今年的华赛说些什么,当时由于每天忙于协助评委们工作,没有时间整理思路,就答应回来后写出个草稿由记者再加工,偷有片刻闲暇,便把我作为全程评选见证人的粗浅想法写出来,为关心华赛的摄影人提供一些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够引出更多的金玉之见。
  首先,今年华赛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在绝大多数的稿件评选中,评委的意见空前一致。今年的评委中8名来自国外,5名来自大陆和台湾。8名国外评委分别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巴勒斯坦、比利时和澳大利亚。荷赛执行秘书、七人图片社(VII)总裁斯蒂芬·梅尔斯也是本次华赛的评委之一,他认为这充分表现了在评委构成方面对地区平衡的考虑;另外的5名评委分别代表了大陆和台湾地区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标准。评选过程中,评委的投票明显呈两极化趋势,即得票非常高的作品和得票非常低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很少出现5-7票之间的作品。据我个人的统计,被淘汰的照片中,80%以上得票没有超过3票,得0票的作品之多令旁观者咂舌,而第一轮进入前五名的候选照片中,10票以上的占大多数。这一方面表现了评委们“好恶分明”,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中外评委们的眼光日趋一致,评委队伍国际化水平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外新闻界已经开始调整对中国题材照片的“原型化”看法——以往强调意识形态、窥探落后状况的猎奇心态正在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正常、全面、公正的眼光。
  其次,具体的、细碎的争论减少,关于新闻摄影原则性的、理论性的争论增多。对于照片本身优劣得失的看法,评委们发表得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在对许多照片评判的基本观点一致,而在非原则问题上,用选票说话也是大多数评委的一致诉求。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新闻照片创造性和真实性之间关系、新闻照片创作中人工干预照片中元素的底线、优秀新闻照片评判标准等问题的讨论中,每位评委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并在评选的间隙和评选之后仍然展开了争论。在新闻照片创造性的表现手法方面,国内外评委的观念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今日美国》摄影和图表部前副主任弗兰克·福尔维尔和七人图片社总裁斯蒂芬·梅尔斯都认为,摄影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新闻摄影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应该不断探索更新颖、更有效、有力的表现方式,借助可得到的其他设备进行创作应该被认为与借助闪光灯创作一样有效,这迟早会逐渐被大家接受;而在同一问题上,国内的评委显得较为迟疑,在很大程度上,原因是国内尚无人对此提出权威性的解读方案,所以更多的人还在处于观望阶段。这样的争论无疑是极其具学术意义的,对学术界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观察机会。
  第三,对于华赛在国际知名度方面的问题,国外评委普遍反映,在来到中国之后才知道华赛在国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和水准,而参选作品的质量也让评委们感到超出他们的预期。这说明华赛在国际推广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对于华赛来说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坏消息是,华赛的国际知名度尚且不够,作为一个只有7年历史的新赛事来说,这是难免的;好消息是,评委们一致认为华赛具有国际推广的价值,而且有的评委主动要求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对下届华赛作义务推广。而华赛方面也积极推出国际合作计划,相信在将来会有显著成果。
  另外,华赛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比较明显,据我观察,需要加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赛前的准备工作稍嫌不够细致。本次评选中出现了许多文本上的问题,其中中英互译比较突出,如词不达意、大而化之、中文思维、用词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以上问题会造成英文图说难解、曲解和误解,有的词选用不当甚至会造成政治性问题。在评选中我时常会因看到不妥翻译而冷热汗轮番冒出。作为一个已经有多年经验的大赛,这样的操作性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希望下次会好。
  二、投稿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参赛者忽略比赛规则,投错类别,致使名落孙山;有的说明写得不够,以致评委建议存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拍得很出色的照片由于编辑不当而痛失获奖良机,这已经是图像编辑们一再指出,但仍在摄影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摄影师对编辑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自己的照片过度偏爱,对故事过度投入以至于难以退后一步审视全篇等等都是造成编辑失误的原因。在我的日常工作中,记得一次跟盖帝图片社探讨合作培训项目时,对方提出可以设置一节如何参评大奖的课。我当时提出,甚至可以为此设置一次专门主题培训,因为送评的照片将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顶极专业人士的评判,泛泛的培训很难起到针对性的作用,而评选中任何一点疏漏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
  三、华赛的衍生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荷赛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巡展,主办的国际培训项目也在造福学员的同时创造了收入。而华赛的营销尚显薄弱,换句话媒体爱用的话来说,就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广阔的前景。
其他文献
9月21日,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发布会,全球同步推出全新“尼康1”品牌,以及旗下两款可换镜数码相机新品——J1/V1、对应的4款“尼康1”卡口的尼克尔镜头。这标志着尼康作为数码影像业界的领军企业之一,再次开拓数字影像的新领域。  尼康(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金子博明、董事副总经理大碛弘、北端秀行等多位负责人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尼康1”,突出小型化与高性能 
期刊
Corbis(www.corbisimages.com)是一家著名的视像媒体供应机构,为创意专业人员提供服务。Corbis在9月下旬公布了一项新的在线作品集,其丰富内容涵盖了商业图片、难忘的历史瞬间、自然奇景、名人肖像等九大系列。  Corbis作品集系列还从摄影师和艺术总监的角度揭示了图片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特定图片的拍摄过程与挑战,以及紧扣主题、把握情绪、记录关键时刻的一系列细节。其中有
期刊
战争和灾难类摄影应该说是对摄影师综合能力、叙事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的最高考验。一个摄影师并不是去了战地就能成为合格战地摄影师。战争现场往往情况复杂,摄影师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拍出优秀的照片,这往往只有素质过硬的摄影师才能做到。尽管去战地是许多摄影记者的梦想,但只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冲锋陷阵之前,摄影师需要哪些具备哪些素质呢?本刊采访了第七届华赛评委,曾经的战地摄影师茹拉·哈
期刊
横断山南北走向,东西并列,绵亘1000多公里,群峰高耸、峡谷纵裂、河流湍急、森林密布如此大面积的高山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而稻城亚丁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坐落于横断山脉中南部的高山深谷之中,多年鲜为人知。  发现稻城亚丁的是美国人洛克。1931年,身为摄影师、探险家和植物学家的洛克,将他的发现撰文发表在当年美国《国家地理》第7期上。之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洛克的介绍文章,创作了小
期刊
这组由摄影师迈克尔·克里斯托弗·布朗使用iPhone拍摄的利比亚系列照片先后在德国Das杂志和Burn杂志发表,并将于7月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2011年4月这组照片还在纽约的Instituto Cervantes展出。  迈克尔试图了解利比亚所发生的一切。在利比亚,人群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他通过新闻获得信息,但冲突的复杂性让他很难全部理解并辩真伪。拍摄出的每一张照片和记录下的每一段文字都迅
期刊
2010年8月,我作为100人组成的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团员访问了朝鲜。这是我第一次不是以记者身份出国,没有发稿任务,地地道道是个游客。  从北京坐飞机到平壤不过一个小时,但仿佛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如果你不注意街头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巨幅领袖画像,很可能怀疑自己置身在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某个城市,让我感觉既陌生又亲切。在大巴上,朝鲜导游教唱《阿里郎》《中朝友谊之歌》《金日成将军之歌》……其实不用学,我就可以跟
期刊
索尼α77到手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我拍摄了几千张照片,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之前我已经为《摄影世界》杂志写过一篇初步使用α77感受的文章,其中提到了α77在摄影棚内的使用已经和之前的α55完全不同了,有了很多项实质性的改进,证明α77的高像素也能够创造出完美的画质。恰好有机会去泰国旅行,于是我带上了一台有竖拍手柄(型号为VG-C77AM)的α77相机,以及DT16-50mm F2.8 SSM标配镜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不是一日之功,但手机摄影似乎突然在现实生活中铺天盖地而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重量级的职业摄影师和机构也开始接受和推广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发稿,如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图片社盖蒂,就已经发布了其全职摄影师Adam Pretty用iPhone手机拍摄的日本赈灾捐款的照片;国际上许多报纸也早有用手机拍摄的相关实践。随着手机感光元件像素数的逐步提高,手机照片的图像质量已经可以被
期刊
年度最佳照片《玉树痛别亲人》  《华商报》张宏伟 摄    2010年4月17日,在结古镇扎西大通路西侧的山坡上,20岁的贡嘎正在安慰哭泣的妻子卓嘎,卓嘎的姨娘在“4·14”地震中遇难,按照当地习俗,卓嘎姨娘的遗体连同遇难者遗体火化。  评委点评:这张照片很吸引人,让人不禁想去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思考这两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它是典型的用影像表现内涵的照片,看了就让人想了解更深的
期刊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摄影比赛中,一组以朝鲜为题材的日常新闻组照在评选时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拍摄的这组《朝鲜党代表会议前的平壤》,是比赛中为数不多的朝鲜题材的参赛作品。虽然这组图片故事在最终的晋级中未闯入前三甲,只获得日常类组照的优秀奖,但它引起了评委们对影像记录属性的探讨。尽管有评委提出这组作品可以看出是在旅行途中拍摄的“旅行照片”,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但这样一组拍摄难度大、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