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科学的评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强调过程性,关注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但一些语文评价的误区使我们忽视了评价的形式和作用,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初衷,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应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地给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真正展现新时代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评价 误区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中,正确而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片面的、存在着偏见的评价,违背教育教学的原则,则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在不自觉中走入如下误区。
  一、只批评,不表扬,忽视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语文教师在认同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在努力尝试运用激励性评价,但仍有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优点不夸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对学生的优点,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响亮等,老师视而不见;对学生的缺点或小过失,如回答错误、偶然走神、无关紧要的小动作,老师却大张旗鼓,抓住不放。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杜威指出:“人的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这是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在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前,他对自己的认识主要借助于外界的评价。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否定性的评价中,他对自我的认识将趋向于负面。这种负面的认识反过来会强化学生的消极行为,形成“你是一个语文学习差的孩子”——“我是一个语文学习差的孩子”——“语文学习差的孩子在课堂上就应该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当老师困惑于“差生”为何屡教不改、越批越勇时,别忘了,那可是自己耳提面命、反复提醒的“功劳”。当老师为了学生的错误,停下课来大加批评,而当事者却看似若无其事的时候,也许他被冷落的心正因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而心满意足。反面的强化是一把双刃剑,可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教师、学校、社会所不期望的行为,从而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恰恰强化教师所希望的学生应有的行为。所以,我们在使用时要慎之又慎。我们在适当运用批评、惩罚、挫折体验等手段时,也应适时运用赞赏、奖励、成功体验等手段,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二、不表扬,不批评,漠视教学评价
  中学阶段,尤其低年级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觉醒、叛逆、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是他们一生中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旺盛、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出问题,因而也最需要指引和关心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判断都将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来自语文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将左右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并进而对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动机、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学生,正是从外界的反馈中,判断出哪些言行是正确的、安全的、受欢迎的,哪些是错误的、危险的、受排斥的,并倾向于巩固前者,弱化后者。如果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就无法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恰当的判断和修正,以致陷入茫然的境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任务的完成上,以至于对学生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行为表现视而不见。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说到底则是语文教师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体现。在很多教师眼里,实现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主要的,至于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理则未放在心上,更谈不上与学生换位思考。
  三、师为主,生为次,重视自我评价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语文教师反复启发引导学生,以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寥寥无几的学生尝试着小声回答教师的问题,多数学生胆怯地躲避着教师锐利的目光。结果,课堂气氛紧张而压抑,教师只能自己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仔细剖析,我们会发现这种对标准答案的等待会存在如下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学生会揣摩老师的心思,寻求老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思考问题可能有的答案;第二,学生会意识到,老师的答案一般都和教科书上的一致,以后直接在书上找即可;第三,“上当”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发现,既然老师只对标准答案感兴趣,且最后总要给出标准答案,那么自己的思考就是多余的,就无需思考,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即可。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语文老师教师的标准答案成为了唯一的准绳。所以,当我们抱怨“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时,是否应该反思:这样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我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又该如何改变?
  四、多表扬,少批评,滥用激励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已经基本成为共识。但为表扬而表扬的现象又频繁出现,而且表扬用语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使得效果打了折扣。因为学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哪一方面受到表扬,是思路新颖、回答准确还是表达清晰、积极参与?若学生表现平平,或明明错了,仍然得到老师夸张的表扬,这种表扬就不免令人生疑,甚或有讽刺之嫌,效果恐怕适得其反。另外,给学生发奖品的做法,作为正面强化的一种,也是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激励方法。但如果不考虑运用的方式和频率,就可能会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奖励作为一种刺激,其方式、强度或频率缺乏变化,刺激的绩效也将逐渐降低。我们是否想过,当类似的奖品都用过之后,又该怎么办?或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那些奖品已经引不起学生兴趣时,又该如何?可见,赞扬奖励要起积极作用,要求赞扬奖励的量要适合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表现程度,以及学生对赞扬奖励的需求程度,频率不要过于频繁,要抓住时机,在学生行为反应之后及时做出,间隔时间不要太长或太短。另外,教师使用什么样的评价语言和奖励手段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而定,因为过于简单而流于程式的激励未必能奏效。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的曙光。为培养出高语文素质的学生,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位语文教师都责无旁贷。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悉心钻研语文教育教学评价的艺术,用我们爱的呵护为他们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整体思路是主要结合了企业的公司治理和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以下简称IT)治理的概念,在美国ISACA(Information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学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打破语文教学的界限,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期刊
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就业现状和特征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滞后的土地流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和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
期刊
教学情境是指伴随或弥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环境气氛.良好的教学情境可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和
期刊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倡导,“回顾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课堂改革的角度指引我们当前的教育,特别
期刊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通过一系列的溢出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唐山市属于开发历史较长的资源型城市,其依托资源建市,依托资源发展,工业主体是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