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今日走向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中国书法着手,阐述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价值,反思今时今日大众眼中对书法的错误认知,提出真正的抒发艺术。
  【关键词】书法;中国书法;文人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古至今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核心部分,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孕育、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常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书法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大家。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书法的审美包括:1.、整体形态美,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2.、点画结构美,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3、墨色组合美,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要求书者予以遵守。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统一文字小篆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西汉隶书形;东汉开始书法繁荣,出现书法理论著作崔瑗的《草书势》;创兴草书。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隋唐楷书形成;唐大融合,所有类型书法都获得大发展。宋元提倡书法个性化和独创性,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明中期之前书法发展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明后兴起批判,秩序瓦解。清时书法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碑学帖学争流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当今,人们对书法有诸多误解,比如说把没有经过任何书法训练的写字当成书法艺术来看,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譬如社会地位、官位等原因,把这些能提起笔来写字的人都当成书法家。书法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怎么来维护它的艺术性和尊严,这是每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书法人都应该关心的。把书法混同为提起毛笔写字,那么书法的博大精深到哪里去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种,地位到哪里去了?
  书法的本体建设,关系到中国的审美哲学和精神底色。林语堂曾说,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这是林语堂作为民国时期文学家对书法的认识,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民国,不仅仅是林语堂有这样的看法,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对书法本体也是有共识的。可现在,关于书法本体的认识却成了问题,这在民国是不可思议的。我曾说过,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书法作品不成其为书法艺术,曾引起很大争议。这也表明现在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为艺先做人,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精彩的部分。如果说人做不好,想做好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代一代的书法家和理论家都遵循这个标准。总体而言,为艺和做人是一致的,这不光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书法家,要创作精品佳构,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关怀的。
  另外,作为艺术家要有责任担当,为艺术负责,为时代负责,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而这些都是靠修养得来的。这不单是技能的表现,更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如果光是天天写字,我觉得是写不好的,要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支持你的艺术和审美。“书外功”不是可有可无的,书法家必须要有很高的综合素养,有自觉的人文关怀,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把字写好的人。
  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把握能力,这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区别在于他的宏观思维,在书法创作当中,怎么做到“曲径通幽”,怎么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担当,就眼下来讲,看你是注重市场、迎合低俗还是坚持本体、创造高峰?作为一个书法家,如果只想到卖钱,市场也许会做得很大;但如果想搞创新、做探索,那么你对艺术的思考,一时半会儿也许没有被接受的可能,这样就没有市场,也没名没利。现在有些人的作品市场很好,但有些是经不起历史选择的。将来历史选择的是什么,是那些有探索和创新的东西,而不是现在最流行的这些。
  中国人的空间感特别伟大、智慧,王维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的这种空间感让人惊叹,却不感到飘渺。中国哲学把天地万物归纳成两个字:阴阳。我觉得这种空间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沈鹏先生曾讲,书法作品的虚实关系中虚比实更重要。
  是时候了,文人回归到自己的艺术与生活中。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迈向现代社会,而今转型正当逐渐深入之际,亦是传统复兴之时。所谓跨界,最终要跨过“现代”的藩篱,这是经历现代之后的跨越。时代或许正在变化,虽然未必是思想活跃的时代,却算是一个活泼的时代。
  作者简介:王炫艺(1996—),女,贵州贵阳,厦门大学,学生,本科,艺术管理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主要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的问题及措施进行讨论,首先针对柔性管理的含义以及学生管理的特征进行研究,阐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号召把柔性管理观点和想法应用于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来,凸显学生的重要地位,激发情感的团聚性,构建扁平式的学生管理系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属于管理事务重要事项中的一个大项,它可以左右高校的总体运作甚至是社会的安定团结。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期刊
【摘要】杂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几百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绵长。现代,杂技艺术凭借其高超技艺和惊险表演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映入世界人的眼帘。杂技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一朵奇葩,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致力于剖析杂技艺术表演的重要性,以期杂技表演者、观众重视杂技表演艺术,推动中国杂技文化走向繁荣。  【关键词】杂技艺术;表演;文化价值  一、中国杂技艺术
期刊
【摘要】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审美品位、繁荣群众美术创作、创造美术艺术精品四大理论层面,对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对于繁荣群众美术创作,具有理性思辨意义与实践参照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活动;价值分析  前言:  美术,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群众文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随着农耕文化的延续,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也生生不息的传承着,这其中包括剪纸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的一种大众体模式,剪纸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艺术品中。拓宽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将剪纸艺术与软装饰相融合,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极为有利。本文以软装饰设计与剪纸艺术为基础,分析当前剪纸艺术在室内软装饰中的应用特点与范围,并对未来剪纸艺术在软装饰中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规划与设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脉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通过文化氛围的渲染,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本论文通过研究中华文化来创新现在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将菩提根的传统文化延展到最新的课标之中,以菩提为介质、以综合材料画为媒体,把菩提文化发展到现代文化艺术设计之中。潜移默化的将文化艺术与历史文脉一起延展,把菩提根这中环保挂件发展到美育教育之中,并且彰显大国工匠精神,以小见大的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美育发展方向
期刊
【摘要】现阶段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不断的完善、成熟,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在不断的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数字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一下数字技术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数字技术;动画运功规律;课程教学;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摘要】文化包含了文学,而二者之间往往也是互为表达。地域文化为城市文学著上第一层底色,城市文学同时也阐释着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现实,虽说从来都不是一个清晰的术语,但也有其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本文将从地域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来结构现代文学之渊源。  【关键词】写作;现实;地域  一、地域文学创作与研究—根  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血肉般紧密的联系。回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可以清晰的看出
期刊
【摘要】舞蹈教学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舞蹈教学逐渐受到各大中职院校的关注与重视。舞蹈教学的创新是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的唯一途径,因此,对于中职院校舞蹈教师来说,探索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中,笔者以当前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为出发点,首先阐述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浅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要】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关键词】生命;文化;境界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它涉及到人对宇宙本体与生命意
期刊
【摘要】无论是对美的探究还是对审美的考察,都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探讨,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产生思考的过程中的“人化的自然”。审美客体必须在审美主体以审美知觉的方式去感知这个对象时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作品,即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生成不仅仅是一个主体对固定的客体的认识过程,更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单向度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相互发生关系时分化出的一种动态即时生成的审美知觉活动。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