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义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关键词】生命;文化;境界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它涉及到人对宇宙本体与生命意义的追寻。在“人的觉醒”的魏晋时期,重视个体感性生命的社会思潮使士人普遍关心生死,汉末以来儒学纲纪的松弛,玄学对虚无本体的辩论,佛家因果轮回观念的流行,都深刻地反映到了文学艺术当中。“人为什么活”、“因何而活才有意义”,这种发端于生死疑惑的追问,引发了士人对人生价值选择和生命意义的探讨,陶渊明《形影神》就是这一类讨论中典型的例证。
  一、生命本体的意义
  陶渊明作《形影神》诗其主旨是驳斥因果还是别抒怀抱,历来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主于佛。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云: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宗,达摩西来方有之。
  其二,主于儒。宋·陈仁子辑《文选补遗》卷三十六云: “生必有死,惟立善可以有遗爱,人胡为不自竭于为善乎 谓酒能消忧,比之此更为一劣尔。
  其三,主于自然。逯钦立《〈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认为此诗是以玄学自然观反对形尽神不灭说,批判佛道迷信的哲理诗。
  要理解诗旨,须从追问生命意义之处另辟蹊径。
  钱志熙则将陶渊明放在魏晋时代整个生命思潮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指出“形、影、神既是三种生命境界,是构成生命涵义的三种要素”。其实形神之辩,自先秦以来就与生死分限联系在一起。荀子《天论》篇言“形具而神生”,桓谭《新论·形神》,王充《论衡·论死》,嵇康、向秀据形神以论难养生等,都是着眼于此的。自玄释合流,形神之辨才牵扯到轮回果报上来。陶诗本意并不在辩驳佛家果报观念,而是着眼思考人生忧患与痛苦,诗序已明言: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此诗三章即借形影神分别陈述对待生命的态度。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确,他最本真的生命是在隐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但儒家思想仍是陶渊明思想的根本。“隐逸人格在本质上必然体现为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隐逸文化的精义也就在于以文化理想来批判现实、否弃现实、抗衡现实和校正现实”,陶渊明并未停止对现实的关注,由于其思想深处浸润着深沉的儒家情怀,无法完全淡忘世事,故超然淡泊的田园生活中才承载如此厚重的对自然人生、社会历史的感喟。
  《影答形》中的“立善”,常传达出一种紧迫感,“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这是“影”的价值取向:生命如白驹过隙,服药求仙之道均不足恃,越发使人感到立善扬名的迫切,于是勉励人“立善有遗爱”,创造出生命的价值,进而反对沉溺于酒消遣光景的人生态度。陶渊明诗中多有这种“惧修名之不立”的忧虑:“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我们也可以从陶渊明反复出仕的矛盾心态中体会这一点,以三次入军政要员幕府最为典型。三次入幕前后,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安于淡泊,然而适时而出,勉而行之,说明功业之心还未能完全消除。桓玄、刘牢之、刘裕等派系争雄逐鹿,斗争激烈,任何一方的实力消长都危及晋祚的存亡。陶渊明投身在险恶的政治纷争中,很明显“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这样迫于饥贫而出仕的理由是不足以解释的。三次入幕时间很短,在政局翻覆的形势下不仅难有作为,甚至有蹈祸之危。他的辞官归去,表明了外在功业之路渐近淡漠,而甘于退守田园,在自然风光的陶醉中体验道德自足带来的宁静。
  只有归隐田园才展现出生命本真的状态,在躬耕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如《归园田居》中所展现的脱去樊笼、返归自然的自由感,和安于陇亩之劳而获得心灵愉悦的满足感,不正是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和人生价值的重新设定吗 在这近于道家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中,反映的是对现实政治的疏离,和对传统价值权威的怀疑,而内在觉醒的人格却在回归自然中凸显出高大的形象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无违的志愿就是审美生命中心灵的体认和道德的升华。这不就是《影答形》中“影”迫切强调的“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吗 其所以视政治活动如樊笼,而以丘山为本性自得,深层的原因就是“立善”已不再是传统士人那注重外在功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转向了个体道德的体认和情志的满足。儒家古训对“生”的重视和生命价值的追寻,此时不再执着于王道历史、礼乐政治的实际运作,而在于“人的觉醒”后士人对文化理想的坚守。
  二、与天人同流一体的生命境界
  没有渗透生命的文化是干枯的文化,没有文化根基的生命是浅薄的生命,而根基不正、根须不深,生命之树也不会茂盛,其枝叶所伸展的境界也不会高远。
  陶渊明所获得的超越之境是与天人同流一体的生命境界。
  在自我方面,这种境界是适情乐道,有平易近人的特点。陶渊明虽被归入儒家圣贤之徒,但并不等同于圣贤,古人在关注到他们共同的“淡泊”境界时,指出陶渊明的淡泊乃偏向于“高人”,有“适情”近人的独特性。
  在自然方面,陶渊明的生命境界是根基儒家的“宁静”和“自乐”。陶渊明是由动而静,是“静察物理”的自然过程,陶诗往往在情绪的波动中化解情绪,在行动和矛盾的过程中呈现本体的宁静,连最脍炙人口《饮酒二十首》之五等到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经历了诸多行为和心理活动,况且连这两句的“静”也是两个自然连贯的动作烘托而出的!没有死寂的静,只有生机勃勃的静,而这正是生命的本质,是陶诗和陶渊明生命境界的鲜明特点,是陶渊明不同于理学家过分看重内省寂静的所在。
  在群体方面,陶渊明的生命境界是民胞物与,介而能和。陶渊明生命境界高远并不说明他不食人间烟火,不顾人伦亲情,不与常人为伍,而是相反,他性情平易近人,对待他人厚道,对待子女亲愛,“人我一体”,“民胞物与”,推而及于万物,能与万化融合,因为“能合万物之乐以为一己之乐”,“能通万物之情以为一己之情”,因此,这种境界就是与群体、与万物休戚与共的生命境界,不是单纯的怡悦,也不是单纯的忧虑,更根本的恐怕是“勤靡馀劳,心有常闲”式的乐天安命,是透悟人生究竟、饱尝人生艰难后的悲欣交集。
  当然,以上论述是分析开来说,事实上,陶渊明的生命境界是整体和混沦的,即与万化同流,忧国乐天,并行不悖。获得此境界的关键在于主体非凡的超越能力。
  总之,陶诗的这种境界与庄子纯粹的精神逍遥不同,它是踏实地站在土地上、行走在人世间的境界,因此更为切近陶渊明生命境界本质的恐怕还是钟秀所说的“忧国乐天,并行不悖”,而这也是与苏轼仅突出陶超然飘逸、道德家突出陶忠君忧国不同的独特之处。
  三、进达生命境界的修养路径
  陶渊明不同于佛道庄老的根基在于,他看似放达的言行和乐天知命的境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修养而来的。陶渊明的委运自然虽然类似庄子般的乐天委命,但已经涵摄了儒家立善去私的修养功夫,或者说,已经将倾向于伦理道德层面的儒家的价值观内化、升华为一种去除矫饰、根基心性的自觉自然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
期刊
一、国内研究现状:  现国内研究主要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和陶溪川(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园为研究基地的机构性大学研究组织,以及个人陶瓷创业、从业者研究为主,并辅以少量的陶瓷学者研究如: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白明老师。  三者构成了国内研究陶瓷创新艺术品在互联网大环境中的发展。  但是研究重点主要还是侧重在陶瓷产品的线下销售及制作,停留于作坊式,地摊化,工作室式、回头客等落后的销售模式
期刊
【摘要】主要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的问题及措施进行讨论,首先针对柔性管理的含义以及学生管理的特征进行研究,阐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号召把柔性管理观点和想法应用于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来,凸显学生的重要地位,激发情感的团聚性,构建扁平式的学生管理系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属于管理事务重要事项中的一个大项,它可以左右高校的总体运作甚至是社会的安定团结。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期刊
【摘要】杂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几百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绵长。现代,杂技艺术凭借其高超技艺和惊险表演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映入世界人的眼帘。杂技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一朵奇葩,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致力于剖析杂技艺术表演的重要性,以期杂技表演者、观众重视杂技表演艺术,推动中国杂技文化走向繁荣。  【关键词】杂技艺术;表演;文化价值  一、中国杂技艺术
期刊
【摘要】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审美品位、繁荣群众美术创作、创造美术艺术精品四大理论层面,对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对于繁荣群众美术创作,具有理性思辨意义与实践参照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活动;价值分析  前言:  美术,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群众文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随着农耕文化的延续,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也生生不息的传承着,这其中包括剪纸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的一种大众体模式,剪纸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艺术品中。拓宽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将剪纸艺术与软装饰相融合,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极为有利。本文以软装饰设计与剪纸艺术为基础,分析当前剪纸艺术在室内软装饰中的应用特点与范围,并对未来剪纸艺术在软装饰中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规划与设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脉延续了几千年之久,通过文化氛围的渲染,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本论文通过研究中华文化来创新现在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将菩提根的传统文化延展到最新的课标之中,以菩提为介质、以综合材料画为媒体,把菩提文化发展到现代文化艺术设计之中。潜移默化的将文化艺术与历史文脉一起延展,把菩提根这中环保挂件发展到美育教育之中,并且彰显大国工匠精神,以小见大的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美育发展方向
期刊
【摘要】现阶段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不断的完善、成熟,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在不断的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数字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一下数字技术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数字技术;动画运功规律;课程教学;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摘要】文化包含了文学,而二者之间往往也是互为表达。地域文化为城市文学著上第一层底色,城市文学同时也阐释着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现实,虽说从来都不是一个清晰的术语,但也有其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本文将从地域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来结构现代文学之渊源。  【关键词】写作;现实;地域  一、地域文学创作与研究—根  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血肉般紧密的联系。回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可以清晰的看出
期刊
【摘要】舞蹈教学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舞蹈教学逐渐受到各大中职院校的关注与重视。舞蹈教学的创新是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的唯一途径,因此,对于中职院校舞蹈教师来说,探索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中,笔者以当前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为出发点,首先阐述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浅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