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班英语默写16个‘鸭蛋’。”“我班有个学生三门功课加起来还不满10分。”“我崩溃了,连写一行都听不懂,该怎么办呀?”这学期我们搬到新校区工作,耳边经常传来老师们忧心忡忡的声音。二至六年级的学生,是各个周边学校分流来的,他们身上带有原有学校的一些个性与特质。一部分学生基础差,习惯差,当然也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发展全面,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思想深刻。面对学生们差异较大的情况,部分教师有些束手无策了。
笔者以为,我们要正视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差距和差别,研究学生,研究需求,研究学情,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特点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优发展。下面且从教学方面谈点自己的粗浅想法。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目标分层。教育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而目前教学的不适合主要表现在我们无视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家长、老师的高期望、高要求带给孩子的是高压力,让孩子“高速度”成长,这种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型的教育方式,终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趋于淡化,以致失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对学习甚至对人生的厌恶。要求太高,高不可攀;要求太低,索然无味。因此,我们确立教学目标要适切,该贴近贴近再贴近学生些。以学定教,这是前提,学生懂了的不教,教了也不懂的坚决不教。我们所教的内容必须在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是学生需要的,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又能促使其发展的。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满足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分层。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索状态之中。一是提问要分层:课堂提问应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性、递进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二是讲授要分层:学生一般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先重点讲授三个层次学生都需要发展的新知识,然后针对新知识列举思考讨论题,在讨论过程中,发挥优等生的先导作用,对学困生加以点拨,由中等生归纳小结。这样做,优劣互补,各得其所,效果良好。三是辅导要分层: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要照顾优等生,让他们“吃得好”,又要顾及学困生,让他们“吃得了”。对于优等生,要选择具有启发性、拓展性、探究性、综合性的思考题,定期组织各学科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等,通过多种渠道使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发挥潜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对于困难型的学生,教师一对一地辅导,抓好双基过关,对作业的改错,测试的补测做好跟踪工作,并设计一些单一知识的强化作业,使学困生逐步走向达标型。
最后,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成长点,激励分层。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普利兹尼,他小时候有一次物理考试只考了8分,老师并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但普利兹尼仍有畏难情绪。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下一次考试别的同学考60分及格,而普利兹尼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在下一次考试中,普利兹尼考了28分,算是及格了,但依然是全班最低分,似乎没有理由得到表扬,但老师又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奖励进步最大的人。他将全班同学这次考试的分数减去上一次考试的分数,结果考28分的普利兹尼成了进步最大的人。在老师的巧妙鼓励下,普利兹尼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成为了一位物理学家。由此可见,激励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催生向上的力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发现他的成长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可采用分层激励机制,让“同组异层”或“同层异组”组别间开展学习竞赛,教师给予小结或鼓励性评价,鼓励每层学生向更高一层发展,激发所有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欲望,形成分层递进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信心和希望,使每个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肯定。
学生的学习起点、特点、成长点,应成为教学的有力凭借。教学若能踏点起舞,必能舞出奇迹,舞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虹。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笔者以为,我们要正视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差距和差别,研究学生,研究需求,研究学情,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特点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优发展。下面且从教学方面谈点自己的粗浅想法。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目标分层。教育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而目前教学的不适合主要表现在我们无视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家长、老师的高期望、高要求带给孩子的是高压力,让孩子“高速度”成长,这种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型的教育方式,终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趋于淡化,以致失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对学习甚至对人生的厌恶。要求太高,高不可攀;要求太低,索然无味。因此,我们确立教学目标要适切,该贴近贴近再贴近学生些。以学定教,这是前提,学生懂了的不教,教了也不懂的坚决不教。我们所教的内容必须在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是学生需要的,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又能促使其发展的。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满足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分层。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则势必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索状态之中。一是提问要分层:课堂提问应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性、递进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二是讲授要分层:学生一般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先重点讲授三个层次学生都需要发展的新知识,然后针对新知识列举思考讨论题,在讨论过程中,发挥优等生的先导作用,对学困生加以点拨,由中等生归纳小结。这样做,优劣互补,各得其所,效果良好。三是辅导要分层: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要照顾优等生,让他们“吃得好”,又要顾及学困生,让他们“吃得了”。对于优等生,要选择具有启发性、拓展性、探究性、综合性的思考题,定期组织各学科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等,通过多种渠道使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发挥潜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对于困难型的学生,教师一对一地辅导,抓好双基过关,对作业的改错,测试的补测做好跟踪工作,并设计一些单一知识的强化作业,使学困生逐步走向达标型。
最后,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成长点,激励分层。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普利兹尼,他小时候有一次物理考试只考了8分,老师并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但普利兹尼仍有畏难情绪。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下一次考试别的同学考60分及格,而普利兹尼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在下一次考试中,普利兹尼考了28分,算是及格了,但依然是全班最低分,似乎没有理由得到表扬,但老师又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奖励进步最大的人。他将全班同学这次考试的分数减去上一次考试的分数,结果考28分的普利兹尼成了进步最大的人。在老师的巧妙鼓励下,普利兹尼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成为了一位物理学家。由此可见,激励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催生向上的力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发现他的成长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可采用分层激励机制,让“同组异层”或“同层异组”组别间开展学习竞赛,教师给予小结或鼓励性评价,鼓励每层学生向更高一层发展,激发所有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欲望,形成分层递进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信心和希望,使每个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肯定。
学生的学习起点、特点、成长点,应成为教学的有力凭借。教学若能踏点起舞,必能舞出奇迹,舞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虹。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