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酶的分子改性和人工进化的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来源的酶进行分子改性和人工进化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用于酶分子改性和人工进化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易错PCR技术、DNA体外随机拼接技术等及其在酶的分子进化和改性中应用成就。
其他文献
对水稻染色体识别、显微分离与切割、PCR体外扩增和微克隆进行了研究.利用改进的显微切割装置,可以在100×油镜下进行染色体分离与微切割,不仅解决了水稻染色体的识别和显微
利用固定了产β-半乳糖苷酶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以乳糖为底物,在纤维床反应器中连续合成半乳糖寡糖(GOS),最高得率为50.7%。在连续反应体系中,研究了底物浓度、pH、反应温度和停留
对目前已知结构的三个鸟类血红蛋白与哺乳类和硬骨鱼类血红蛋白的晶体结构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鸟类、硬骨鱼类和哺乳类血红蛋白具有不同的四级结构特征,鸟类和硬骨鱼类血红蛋
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platensisGeitler)培养在低浓度NaHCO3 ( 2~5g/dm3 )和适量生长素QS( 0 .5~ 5mg/dm3 )中 ,研究了生长素QS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生物量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结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在DNA分子水平上对疣蝗5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在23个引物中有6个引物出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总带数为66条,其中53条具多态性,占80.
对野败型保持系珍汕 97B、恢复系 IR2 4、IR2 6和泰引 1号等 4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和测交鉴定及其它遗传分析 ,探讨了雄性不
为探讨氟砷染毒对生殖功能和子代发育的影响 ,采用两代一窝繁殖实验的方法 ,观察 Wistar大鼠暴露于氟 (Na F)砷 (As2 O3)后其生殖功能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变化 ,以及卵巢的病理
利用紫外线、亚硝基胍等对里氏木霉进行诱变处理,采用低剂量、多次复合诱变处理方法,以2-脱氧葡萄糖作为降解产物阻遏物进行高效筛选,选育得到一株抗分解代谢阻遏的突变株,使
目的 构建在E .coli中表达人La多肽的质粒。方法以人脾cDNA为模板 ,通过PCR获得La多肽 (全长 )的DNA片段。将此片段利用双酶切定向克隆到MBP(麦芽糖结合蛋白 )融合系统的载
人肿瘤坏死因子α(humantumornecrosisfac tor α ,hTNF 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 ,杀伤肿瘤细胞活性最强的一种细胞因子 ,特异性强 ,不损伤正常细胞。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新型hT NF α(nhTNF 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