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如何让激情充满课堂?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用学生的激情感染教师,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情 情感互动
激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体验,是师生之间碰撞出火花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那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并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语文是基础学科,它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是众多学科中最丰富多彩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人在激情的支配下,经常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激情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情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是语文课的灵魂,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
1.注重语文教师自身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拖拖拉拉,懒懒散散,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就没有心情去听课了。因此要求教师走入教室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心态,精神焕发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也会受其感染,精神倍增,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前氛围。教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师里的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课时再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用带有激情的动作,定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情绪,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知识和真理会感到振奋。”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前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课堂导语,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人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语文课因为其灵活性和丰富性,导入词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只要是联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即可。对导入新课,教师如何设计导语,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有的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导入,有的可以通过解答疑难来导入,有的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导入。比如,教师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学习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的吟诵,让学生感觉老师陶冶其中,顺着老师的节奏前行。然后可以通过录音机放出此首词的歌曲,最好是亲自唱出来。
3. 在情感上以情育情。教育家诺曼·文森特·皮尔曾说过:“你的热情将会感染、激励和吸引他人,他们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而愿意伴随你前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热情能极大的感染学生的激情。所以,语文教师要用热情来唤起学生的激情。语文教学比较独特,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感情,并能利用各种方式如体态语言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语文教育专家于猗老师说:“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领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等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如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在朗读方面下功夫,教师在朗讀时,要满怀感情,恰当的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互动的,当我们投入朗读时,就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必会唤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师生共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热烈的回应和活跃的思维,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又如,在课文《孔乙己》中,孔乙己给孩子茴香豆时,他看到孩子们都望着他装有茴香豆的碟子,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一细节描写,教师在教授时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孔乙己贫困饥饿的才处境。
4.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参谋者,一个策划者;学生是主体,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们一定会在语文课上激情飞扬。比如,在写作课上,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很随意的方式。让学生定一个比较有创意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选出一名代表以此题目为话题,说说如果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旁征博引、思维的活跃、知识的丰富会让你感慨颇深。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激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有了工作的热情,带着激情走上讲台,必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回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蕴藏在他们心中的激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士明.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的激情[J].新课程(教师版)2007(9)
[2]羊莉君.找回语文课堂的灵魂——激情[J].科教文汇,2007(6)
[3]刘茵.注“激情”于语文教学.教学与课程研究[J],2007(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情 情感互动
激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体验,是师生之间碰撞出火花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那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并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语文是基础学科,它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是众多学科中最丰富多彩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人在激情的支配下,经常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激情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情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是语文课的灵魂,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
1.注重语文教师自身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拖拖拉拉,懒懒散散,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就没有心情去听课了。因此要求教师走入教室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心态,精神焕发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也会受其感染,精神倍增,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前氛围。教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师里的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课时再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用带有激情的动作,定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情绪,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知识和真理会感到振奋。”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前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课堂导语,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人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语文课因为其灵活性和丰富性,导入词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只要是联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即可。对导入新课,教师如何设计导语,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有的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导入,有的可以通过解答疑难来导入,有的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导入。比如,教师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学习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的吟诵,让学生感觉老师陶冶其中,顺着老师的节奏前行。然后可以通过录音机放出此首词的歌曲,最好是亲自唱出来。
3. 在情感上以情育情。教育家诺曼·文森特·皮尔曾说过:“你的热情将会感染、激励和吸引他人,他们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而愿意伴随你前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热情能极大的感染学生的激情。所以,语文教师要用热情来唤起学生的激情。语文教学比较独特,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感情,并能利用各种方式如体态语言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语文教育专家于猗老师说:“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领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等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如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在朗读方面下功夫,教师在朗讀时,要满怀感情,恰当的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互动的,当我们投入朗读时,就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必会唤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师生共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热烈的回应和活跃的思维,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又如,在课文《孔乙己》中,孔乙己给孩子茴香豆时,他看到孩子们都望着他装有茴香豆的碟子,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一细节描写,教师在教授时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孔乙己贫困饥饿的才处境。
4.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参谋者,一个策划者;学生是主体,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们一定会在语文课上激情飞扬。比如,在写作课上,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很随意的方式。让学生定一个比较有创意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选出一名代表以此题目为话题,说说如果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旁征博引、思维的活跃、知识的丰富会让你感慨颇深。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激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有了工作的热情,带着激情走上讲台,必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回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蕴藏在他们心中的激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士明.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的激情[J].新课程(教师版)2007(9)
[2]羊莉君.找回语文课堂的灵魂——激情[J].科教文汇,2007(6)
[3]刘茵.注“激情”于语文教学.教学与课程研究[J],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