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爱爱(1989.10-),女,籍贯为河北省保定市,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
摘要:“粮食安全”一直备受世界各地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公款吃喝、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我国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粮食安全”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粮食安全情况,说明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继而从国内外粮食市场相结合、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简单阐述了笔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保障粮食安全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讲的是粮食的有无和多少所引发的安全问题。
国际上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首次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其强调粮食供应的存在,粮食的可得到性和充足性。到了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Ensuring that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have both physical and economic access to the basic food that they need.”这是对粮食安全深层次的阐释,其针对美国与严重缺粮国家相比之下出现的粮食过剩现象,强调实物上和经济上能够得到。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则在原有定义基础之上,强调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美国农业部对Food security定义为:Access by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to 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healthy life; One of several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a population to be healthy and well nourished.该定义将其上升到一个最基本人权的高度,提出粮食获取权是上天赋予的权利。既看到粮食安全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个体问题,进一步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二)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
中国人有时把粮食安全归结为小麦、玉米等在消费上有保障,看似狭隘,但在情理之中。中国有时使用的粮食安全是指食物安全,包括粮、油、蔬菜、水果、肉、奶、禽、蛋等的安全问题。中国一直以来把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混用。1996年中国粮食白皮书指出:粮食自给率95%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2008年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继续强调国内粮食自给率95%以上。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在口径上存在很大片面性,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实质性把握在于少数食物品种的高度自给。
笔者认为,在应对国际组织和美国有关全球性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我国应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借鉴他们的分析和结论,以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最高标准。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目前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大体平衡,但粮食安全仍然是大难题:首先,粮食收入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青年人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其次,由于城镇的不断扩大,可使用耕地在不断减少,粮食生产量开始有所下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潜力受限;最后,国际农业市场竞争加剧,石油、粮食和金融这三大世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需要以世界7%的土地承载世界21%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1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粮食问题做了如下阐述:“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可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问题,更是政治领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面对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宏观且长远的角度,寻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防止粮食安全隐患发生的措施。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国内自给和利用国际市场相结合
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决定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这又主要通过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比重、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进一步使农民增收等措施来获得。
过去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自给,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代价。然而,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走到土地和水资源充沛的国家购买或租赁土地来生产粮食,既可以减轻国内粮食短缺,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又可通过粮食交易,发挥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享受国际分工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将成为主流,对粮食进行国际贸易将成为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有力途径。
(二)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建构尚不完善。该制度大多存在于党中央的政策文件中,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造成政策的不连续及不稳定。因此,现阶段应首先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坚持对农户种粮激励为核心,重点放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同时要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协调粮食主要产销区的责任,以实现地方政府利益均衡。由于现存制度忽视了市场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明确规定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三)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由于粮食储备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储备情况如何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所以在新世纪这个大环境里,我们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一是要充分保证粮食供应量,促使粮食供求平衡,并对粮食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改善粮食供需环境;二是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让粮食市场运作规范化,加快国家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自给能力,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三是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挖掘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提高公民收入,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自行生产和购买粮食的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娟.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06期
[2]董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J].中国知网.2012年07期
[3]邵立民.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4]杨学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
[5]张燕林.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07期
摘要:“粮食安全”一直备受世界各地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公款吃喝、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我国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粮食安全”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粮食安全情况,说明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继而从国内外粮食市场相结合、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简单阐述了笔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保障粮食安全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讲的是粮食的有无和多少所引发的安全问题。
国际上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首次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其强调粮食供应的存在,粮食的可得到性和充足性。到了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Ensuring that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have both physical and economic access to the basic food that they need.”这是对粮食安全深层次的阐释,其针对美国与严重缺粮国家相比之下出现的粮食过剩现象,强调实物上和经济上能够得到。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则在原有定义基础之上,强调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美国农业部对Food security定义为:Access by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to 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healthy life; One of several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a population to be healthy and well nourished.该定义将其上升到一个最基本人权的高度,提出粮食获取权是上天赋予的权利。既看到粮食安全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个体问题,进一步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二)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
中国人有时把粮食安全归结为小麦、玉米等在消费上有保障,看似狭隘,但在情理之中。中国有时使用的粮食安全是指食物安全,包括粮、油、蔬菜、水果、肉、奶、禽、蛋等的安全问题。中国一直以来把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混用。1996年中国粮食白皮书指出:粮食自给率95%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2008年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继续强调国内粮食自给率95%以上。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在口径上存在很大片面性,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实质性把握在于少数食物品种的高度自给。
笔者认为,在应对国际组织和美国有关全球性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我国应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借鉴他们的分析和结论,以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最高标准。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目前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大体平衡,但粮食安全仍然是大难题:首先,粮食收入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青年人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其次,由于城镇的不断扩大,可使用耕地在不断减少,粮食生产量开始有所下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潜力受限;最后,国际农业市场竞争加剧,石油、粮食和金融这三大世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需要以世界7%的土地承载世界21%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1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粮食问题做了如下阐述:“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可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问题,更是政治领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面对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宏观且长远的角度,寻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防止粮食安全隐患发生的措施。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国内自给和利用国际市场相结合
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决定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这又主要通过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比重、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进一步使农民增收等措施来获得。
过去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自给,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代价。然而,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走到土地和水资源充沛的国家购买或租赁土地来生产粮食,既可以减轻国内粮食短缺,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又可通过粮食交易,发挥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享受国际分工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将成为主流,对粮食进行国际贸易将成为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有力途径。
(二)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建构尚不完善。该制度大多存在于党中央的政策文件中,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造成政策的不连续及不稳定。因此,现阶段应首先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坚持对农户种粮激励为核心,重点放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同时要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协调粮食主要产销区的责任,以实现地方政府利益均衡。由于现存制度忽视了市场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明确规定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三)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由于粮食储备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储备情况如何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所以在新世纪这个大环境里,我们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一是要充分保证粮食供应量,促使粮食供求平衡,并对粮食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改善粮食供需环境;二是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让粮食市场运作规范化,加快国家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自给能力,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三是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挖掘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提高公民收入,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自行生产和购买粮食的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娟.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06期
[2]董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J].中国知网.2012年07期
[3]邵立民.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4]杨学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
[5]张燕林.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