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x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人,如群星般闪耀,在中华大地被广为传颂。
  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他们立足平凡、追求崇高;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
  他们用自己坚定无悔的选择,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厚的道德积淀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诠释了“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
  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无愧为当今中国的“最美奮斗者”。
  让我们一起向“最美奋斗者”致敬!
  【最美奋斗者】樊锦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无怨无悔。”
  【榜样力量】
  莫高窟,一颗遗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几经蒙尘。而如今,在大漠戈壁的它,闪耀夺目。
  想要去一趟,太远?好办!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电脑上浏览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图像,还能360度无死角全景漫游。“数字敦煌”的上线,既保护了莫高窟免受游客实地参观欣赏造成的损害,也让洞窟所承载的文化不再只是凝固在墙壁上的符号,实现了真正的“飞天”。如何让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和谐统一?樊锦诗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1938年,樊锦诗在北平(今北京)出生。从小,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父亲就喜欢带着樊锦诗逛美术馆、艺术馆。而她后来报考北大,成为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或许正与她儿时接受的熏陶密不可分。
  1962年,在毕业前的考古实习中,樊锦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敦煌。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憧憬,她和另外三位男同学一起,来到了这座历经千年的艺术文化宝库实习。刚抵达敦煌,樊锦诗就被眼前的壮阔深深震撼了。黄昏下古朴庄严的莫高窟、远方铁马风铃的铮鸣,站在那里,她仿佛听到了敦煌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呢喃私语。
  然而,景虽美,生活环境却一点都不美。他们一天只有两顿饭,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破庙泥屋,没水没电,半夜还会有老鼠掉下来。晚上想去上厕所,还得摸黑走上好一段路。白天去洞窟,必须要爬蜈蚣梯。因为害怕,樊锦诗每次都会在身上揣几个馒头,尽量不喝水,避免要去厕所而攀上爬下。身体不好加上水土不服,樊锦诗在敦煌没待满三个月,就病倒了。她只能提前结束实习,回到学校。
  没过一年,敦煌研究所来北大要人,指明要之前来敦煌的四名实习生。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后,当即写了一封长长的请求信让女儿带给学校和院里的领导,他实在舍不得女儿去那么远的地方受苦,希望可以重新分配,然而这封信却被樊锦诗留了下来。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敦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也许是命中注定,待得越久,樊锦诗越是舍不得敦煌。她舍不得洞窟里那些低眉含笑的菩萨,舍不得衣袂飘飘的飞天,心疼那曾绚丽无比却因岁月流年失了颜色的壁画……与恋人彭金章“三年即返”的约定期满之后,樊锦诗“失约”了。
  此后的漫漫岁月中,樊锦诗身体力行地担当着莫高窟守护者的角色。为了给莫高窟撑起一柄保护的大伞,樊锦诗拿起了法律武器。在她的推动下,甘肃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莫高窟的法律条文。此外,她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将石窟保护从过去单一的抢救性修复,转化为系统的科学保护修复,做到防患于未然。
  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在自然环境被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以及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如何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樊锦诗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在国家的经费支持下,2008年底,莫高窟保护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实施过程并非轻而易举,更没有一帆风顺。一方面,洞窟的信息采集量极大,仅实现一个300平方米壁画的洞窟数字化,就得拍摄4万余幅照片,进行繁复拼接,而莫高窟的壁画总面积多达4.5万平方米;另一方面,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还要面对各种质疑与责难,有人说她“死守洞窟,反对旅游,有钱不会赚”。但樊锦诗坚持做“负责任”的文化旅游,“一边向文化遗产负责,一边向游客负责”。
  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行,“总量控制、在线预约、网络支付、前端观影、后端看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开始实施。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正式上线,首次将现代球幕技术与洞窟壁画保护完美结合,这也是目前为止解决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最佳选择。
  多年的付出与努力在樊锦诗看来只是“接了一次接力棒,做了一个过程”,遗产保护需要一代代人推动发展。人生很短,多为社会做点事,才没白来世上一趟。离开院长职位的她,并没有返回故里,而是留在了敦煌,讲座、研究、学术会议……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同时,她仍在用心编撰着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如今,敦煌研究院里矗立着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像,那是雕塑家孙纪元以樊锦诗的形象为蓝本创作的。背着行囊,拿着草帽的少女,身体微微前倾,意气风发,对前方的路满是憧憬。那是樊锦诗的青春,也是敦煌人的青春,更是一代人的青春。
  【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其他文献
(一)  我出生在中国中部一个不落后也不发达的城市。我的城市没有工业城市的漫天烟尘,也不像旅游城市那样山环水绕。它处在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总是淌在时代的中流,你找不出一个浓烈的词语来形容它。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兜兜转转,他一定会对远方很向往,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翻阅大量的《国家地理》和《旅游天地》。  初中寝室的墙上,被我贴满了各种旅游杂志上的风景画。我喜欢那些壮阔的
期刊
1温暖的海水包裹着我的全身,我沐浴在水中,仿佛成了一条鱼,自由自在地游荡。  “林格,林格……”  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但我睁不开眼,挣扎了片刻后我放弃了。  “求你,救救我们……”  我紧闭双眼,疑惑地问道:“你……你是谁?我怎么救你们?”  “我是亚特兰蒂斯人海牙,我在海底等你!”  “海底?什么海底?大海这么大,我去哪儿找你呢?”  我大声呼喊着,从睡梦中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卧室里,头下面是
期刊
上个星期五下午,我们507班与504班举行了一场男生足球赛。  全班同学都去了体育场,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当啦啦队。下午1点,我在体育场边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球员们已经在场地中踢来踢去,进行热身了。看得出,他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  两点整,只听裁判员哨子一吹:“嘀——”比赛开始!  首先是对方球员发球,接着,双方球员就一窝蜂地围着足球追抢。拼抢中,球落到对方前锋的脚下,只见他迅速把球往我方球门边盘
期刊
第六章 伤 逝  年初二,武汉封城的第四天。  剪掉了一头长发,许依依觉得脑袋都轻了许多。她和林芳一起回到ICU,想去看看刘星。昨天杜元宵忙到半夜才回了科里,带回刘星ECMO上机成功的好消息。  刚出电梯,她们就看见杜元宵和几个军医匆匆地进了ICU。林芳向同事询问了情况,说是五分钟前刘星突然症状加重,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ICU立刻请了杜元宵过来会诊,也已经通知家属尽快
期刊
书虫  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起网来从不知疲倦,翻开书本却觉得5分钟都难熬?千万别试图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给自己找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是一块记忆棉,多读书就会有爱读书的大脑,总上网就会有爱上网的大脑——这里,不仅指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也包括喜欢在屏幕上读新闻、看文章的人。  一位作家曾说,读书的大脑在语言的汪洋深处遨游探险,而上网的大脑只能在海面上享受清凉的海风。所以,书虫更愿意把“阅读
期刊
荷叶晃动  小舟儿闯入了谁的江心  紧握手中的几枝莲  红色氤氲到脸上  被花遮住的娇羞  沿着江,漂流到远方  河草青青  木桨荡起层层涟漪  摘下一朵莲  与从前在故乡时一样  想放在你的妆台旁  增添一室馨香  一顆莲心,花开两地  所有的欢喜与落寞  洒落在层层叠叠的花瓣里  默默开放
期刊
老师说  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用优美的景色愉悦人,如老舍《济南的冬天》;或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如朱自清《背影》;或用深邃的思想启迪人,如茅盾《白杨礼赞》。如果说用优美的景色愉悦人,要求的是作家观察的功夫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功底;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要求的是作家对庸常生活琐事的细腻感受能力,那么,用深邃的思想启迪人,要求的则是作家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对时代的认识能力,对世界的思考能力,归结起来,就是紧跟时代
期刊
点到为止  2035,我們将建成这样的国家。  2035,你将是一名怎样的青年?是寄生在前辈创造的美好国家里庸庸无为?还是奋发向上担起又一个新时代的“中国脊梁”?这完全取决于今天的你,有没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有没有努力拼搏,只争朝夕。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中国!  这样的中国更期待着明天的你!
期刊
天有雨雪雷电,  地有潮湿干旱。  星移斗转四季,  春夏秋冬替换。  成长中路漫漫,  既有曲折平坦。  成败得失相伴,  还有喜乐哀伤。  面对曲折坷坎,  少年精彩夢幻。  不懈努力奋斗,  定是七彩斑斓。  诠释青春内涵,  莫求别人称赞。  汲取广泛知识,  少年风采扬帆。
期刊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天真快乐的,但对于先天有缺陷的儿童来说,这样的快乐是少有的。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应该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快乐。加入少先队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光明,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再孤独。  一、环境熏陶,营造氛围  为了让这些特殊的队员深入学习和理解少先队的相关知识,我把班级的黑板报、宣传栏等作为少先队知识的乐园,以便队员们学习、理解和实践。我还在课堂上介绍杰出人物的事迹,宣讲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勤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