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治疗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e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岁左右新入园的幼儿普遍存在分离焦虑。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一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分散幼儿注意力的办法加以疏导,但这实质上只是让幼儿暂时回避了与依恋对象分离的事实,而没有真正消解幼儿的分离焦虑。长此以往,这种焦虑带来的心理创伤会集聚在幼儿的潜意识里,并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音乐治疗是缓解情绪压力、调节负面情绪的有效手段,在将音乐治疗引入幼儿分离焦虑的治疗中时,必须遵循“同质原则”,即首先使用与幼儿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让音乐与幼儿的情绪产生共鸣,然后再通过逐步改变音乐的情感特点来改变幼儿的情绪状态。如可以先创设故事情境,展现与依恋对象分离的具体情景,而后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打击乐器,让他们随意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情绪来敲打乐器,让乐器发生任意节奏的声音。在孩子们尽情渲泄后,再进入情绪安抚环节,由教师讲道理,并带着孩子们进行简单有趣的音乐律动活动。孩子们的分离焦虑会因充分释放而得到显著缓解,由先前的哭闹不止、拒绝活动到后来的积极参与,都表明根据“同质原则”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能够有效地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的、恰当的手段与途径。
  [关键词]同质原则;音乐治疗;情绪体验;分离焦虑
  
  一、问题提出
  
  幼儿分离焦虑是幼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有关研究表明,3岁左右新人园的幼儿普遍存在分离焦虑。这种焦虑若得不到及时的关注而持续时间过长,将极大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其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一般多采用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或分散幼儿注意力等方法加以疏导,通过尽量回避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的事实,而让幼儿将分离焦虑的消极情感体验暂时深埋内心。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暂时回避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会集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并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并不是一种很科学适宜的缓解儿童分离焦虑的办法。
  音乐可以最大范围地满足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可以直接触及孩子的情感生活。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通过歌唱、和弦的运用、音高及速度的调整以及使用打击乐器等,音乐治疗可以帮助调节幼儿的情绪,引导他们作出新的行为尝试和感受新的情感体验,由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将音乐治疗用于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应该能够收到其他矫治措施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为更好地适应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具体的治疗活动设计中,还必须遵循“同质原则”,即首先要使用与幼儿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让音乐与幼儿的情绪产生共鸣,然后才能通过逐渐改变音乐的情感特点来改变幼儿的情绪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首先使用与幼儿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帮助幼儿发泄初入园的种种心理不适,然后再通过音乐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最终实现利用音乐控制和改变幼儿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尝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保定市某高校附属幼儿园新入园班级。该班共有23名幼儿,女孩14名,男孩9名。只有一名幼儿2岁10个月,其余均为3~3.5岁之间,最大幼儿3岁4个月。23名幼儿在入园前均未接受过托班训练,都是脱离家庭直接进入幼儿园。大部分幼儿均由父母带养,或由父母和祖辈两代人共同教养。23名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哭闹、焦虑不安、乱发脾气等分离焦虑表现。
  
  (二)场地与设施配置
  研究在所选班级的活动室进行。活动室内配有组合音响一套,便于播放音乐。该班配有星海125钢琴一架,此外还配置了低音鼓、大中小手鼓、铃鼓、木制响板、大小双响筒、大小单响筒、各种沙锤、蛙鸣筒、腕铃、腰铃、大小串铃、小碰铃、小棒铃、三角铁等各种简单乐器。
  
  (三)研究过程
  研究者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分为两大环节:情绪宣泄环节和情绪安抚环节。在情绪宣泄环节,我们编制了一个情景性故事:羊妈妈不得不出去工作,所以将羊宝宝送进了牛伯伯的学校里,但羊宝宝在学校里非常不开心。在孩子们入园的第四天,我们正式开始了治疗活动。研究者首先把各种各样的儿童打击乐器倒在地上,并装作很随意的样子,将乐器一一奏响,旨在吸引孩子参与。而后研究者开始讲述上述情景性故事,在讲到羊妈妈出去工作不能陪羊宝宝的时候,就让孩子们都来扮演羊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并用乐器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播放巴赫于1704年创作的《离别随想曲》作为背景音乐。由于最初孩子们还沉浸在分离焦虑中,难以配合,为此研究者在班上老师的配合下,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头饰,分角色,生动地把故事表演了一遍,其中着重渲染了羊妈妈和羊宝宝告别的场景。有此铺垫后,再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羊宝宝和羊妈妈告别时,儿童开始主动用自己手里的打击乐器,自由简单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在儿童尽情地利用乐器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后,研究者让孩子们暂时停止乐器打击,而后适时地让教师扮演牛伯伯出场,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给孩子们讲简单的道理,由此进入情绪安抚环节,接着由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简单有趣的音乐律动活动,最后发给孩子们小礼品,以示鼓励。
  
  (四)音乐治疗效果
  幼儿分离焦虑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是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等。据此,我们在观察本次音乐治疗活动的效果时,将哭泣、参与游戏、对游戏活动的反应等作为重要的统计项来描述,结果如图1所示。
  
  本次活动刚开始时,大部分幼儿表现为哭泣或不参与活动。随着治疗活动的深入,孩子们都能够拿起打击乐器,放开手脚,使劲弄响自己的乐器,把平时不敢或不好意思发泄的情绪都发泄了出来,此时哭闹幼儿人数明显减少。乐器成为孩子们发泄情绪的载体,他们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让乐器发出任意节奏的声音。几分钟过后,孩子们的情绪都明显得到发泄而显示出轻松的状态。尤其是在治疗活动后期,对幼儿情绪进行安抚时,由于有前期的情绪宣泄,在舒缓的背景音乐的伴随下,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后期的音乐律动活动,表明这一基于“同质原则”的音乐治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原因分析
  
  首先,分离焦虑音乐治疗活动的实施遵循了孩子的天性。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敲打乐器,而不用担心遭到成人的干涉和斥责。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对环境的操控感,增强了其自我安全感。其次,分离焦虑音乐治疗以幼儿的情感宣泄为实施基础。“只有消极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类自救的本能才能促使人的内心深处积极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同样,孩子们只有将由于分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之后,才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情感,提升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第三,分离焦虑音乐治疗的实质在于帮助幼儿面对和体验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重新体验引起焦虑的事件(从家庭到幼儿园),并积极获得对分离事件的理性认识,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从而最终战胜分离焦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治疗活动中,不必考虑孩子们手里的打击乐应该怎样操作,应该以什么节奏敲击等问题,因为此时乐器只是孩子们发泄情绪的载体,只有让他们随意地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发出任意节奏的声音,才能为其消极情绪的完全渲泄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我们化学课堂教学都在搞教学方式探索:学校有课题,自己有专题,每学期要写教改论文,教学过程中要写教学反思。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探索呢?在教学方式探索中怎样才能做到这种“基于学生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探索研究”呢?我想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以下三点:  一、必须具备的一种实验精神  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论就是“格物致知”,朱熹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摘要]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让他们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调动;感官;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3302  智障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课标还提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如何重视默读,让默读与朗读并驾齐驱,给孩子一个宁静的时空去细细品味,默默感受呢?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问题,课堂上却鸦雀无声。在这种情况下,
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新课标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倾注真性情,这应该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摘 要]“听教学”并非属于语文教学的创新范畴,只是对教学手段的个别强化。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听课”,不仅能给学生创设不一样的学习感受,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增长点。让学生听诵读、听引导、听发言,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塑造学生的个性认知。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的设计;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1401
距离2010年高考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我校在2010年秋展开了对高考试题的大研讨,从中我也获益不少。以下谈一些在研讨中的心得。  一、高考历史试题走向  (一)试题继续保持稳定,难度适中  1.各部分试题分布比例:中国古代史26%,中国近现代史39%,世界近现代史35%,政治史38%,经济史36%,文化史26%。  2.题型结构:选择题:1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进行定量穿插教学,能够使课堂充满生气。如讲“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这一知识点,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种“运动”。此时,可以穿插创立了“泛系理论”的吴学谋编的一首“动字歌”:“人生在于悟动,中心生命在于运动,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开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训练语感,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变“要
[摘 要] 2013-2018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在湖南、湖北、河北三省62个社区/村开展了“0~3岁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支持服务项目”,为家庭育儿提供系统的社会支持。为探讨该项目提供的各类社会支持对家庭育儿压力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以参加该项目的548名0~3岁儿童的主要看护人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对象感受的育儿压力及项目对其育儿压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提供育儿知识等方面的信
“高效课堂教学”其内涵集中概括为十二个字“当堂学、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做到当堂教——学生要掌握知识;当堂会——学生要形成能力;保目标——学生应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负担——学生应该保持后劲,永远有学习的兴趣。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