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5744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训练语感,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引路
  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用伟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读书。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渡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2.美文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二、变“无书读”为“有书读”
  
  鲁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学校完善
  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建立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到网上搜集读书资料。有了这些,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家长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齡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
  作者单位:河北省深泽县耿庄学区方元学校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改革之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各地的课堂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新面貌。但我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特别是作文课堂上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同学等老师一出题目就赶紧鄱出“优秀作文宝典”“考场作文大全”来“临时抱佛脚”;还有的同学竭力要求自己做到“文笔优美”,以致把作文的主题抛之脑后……这样,就使作文成为我们同学的一种极重的心理负担,越怕越不会写,越不会写越怕,
为了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每个学生,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畅所欲言”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人生最重要阶段。他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另外,好奇心也强、爱发表不同看法,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的
[摘 要]“玩学融通”的课程建设理念,是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课程的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墨教学在于传承中国画的知识与技法,培养小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但只单纯教授水墨技法太过枯燥乏味,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自我发现、求知、探索、解惑、创新,美术教学才会变得生动且有生机。  [关键词]水墨游戏;玩学融通;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
一直以来,我们化学课堂教学都在搞教学方式探索:学校有课题,自己有专题,每学期要写教改论文,教学过程中要写教学反思。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探索呢?在教学方式探索中怎样才能做到这种“基于学生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探索研究”呢?我想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以下三点:  一、必须具备的一种实验精神  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论就是“格物致知”,朱熹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摘要]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让他们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调动;感官;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3302  智障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课标还提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如何重视默读,让默读与朗读并驾齐驱,给孩子一个宁静的时空去细细品味,默默感受呢?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问题,课堂上却鸦雀无声。在这种情况下,
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新课标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倾注真性情,这应该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摘 要]“听教学”并非属于语文教学的创新范畴,只是对教学手段的个别强化。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听课”,不仅能给学生创设不一样的学习感受,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增长点。让学生听诵读、听引导、听发言,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塑造学生的个性认知。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的设计;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1401
距离2010年高考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我校在2010年秋展开了对高考试题的大研讨,从中我也获益不少。以下谈一些在研讨中的心得。  一、高考历史试题走向  (一)试题继续保持稳定,难度适中  1.各部分试题分布比例:中国古代史26%,中国近现代史39%,世界近现代史35%,政治史38%,经济史36%,文化史26%。  2.题型结构:选择题:1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进行定量穿插教学,能够使课堂充满生气。如讲“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这一知识点,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种“运动”。此时,可以穿插创立了“泛系理论”的吴学谋编的一首“动字歌”:“人生在于悟动,中心生命在于运动,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