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要素 习得写作方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写作教学,要求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指导。单元编排课文时自成系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反复落实基本训练,不断积累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93-01
  现行统编版教材选入课文文质兼美,单元要素构建完整,有利于读写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炼文章中典型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付之练笔。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我在进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安排了7篇文章,其中课内文章4篇,课外拓展阅读链接3篇。教学以批注式阅读领悟为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的,感受作者与事物之间的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读写结合训练课程可以是精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段,仿写一个片段;可以是略读一组文章,写几个片段;也可以是学完整个单元后,掌握方法后写一篇完整的习作。我的读写结合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从精读课文入手,积累写作方法
  第三单元编排了3篇课文和1篇阅读链接,篇篇都是经典。在语段教学时,抓住句式,在对比和模仿中领悟、习得语言,以仿写片段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观察,这样的训练是扎实有效的。
  《爬山虎的脚》中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落,叶圣陶先生观察入微,从叶子的颜色变化、大小变化、动态静态等方面,详细写了爬山虎叶子特点。在教学中,笔者带学生开展了三问:
  一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爬山虎叶子时,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问: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三问:作者怎样把爬山虎写得准确又形象的?
  学生经过这三问,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在反复品味课文中,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此一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了重点语段的品读,习得观察描写的方法,适时地进行读写训练,遵循了写作认知规律,夯实了写作的基本功。
  二、从语文要素入手,进行有效练写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通过阅读迁移到表达上,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这是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觀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围绕这一目标,通过《爬山虎的脚》一课,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进行多角度、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蟋蟀的住宅》,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从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有序细致地观察蟋蟀住宅的特点,并使用生动有趣的拟人手法,记录下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围绕这一目标设计阅读链接《燕子的窝》,巩固学生对连续观察、生动表达的认识和理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几种观察方法;“日积月累”让学生诵读记忆相关的俗语,写观察日记的习作练习进一步促进本单元目标的达成。
  三、从单元整体入手,提升写作能力
  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学生对单元的文本内容和情感主旨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与体验,这是进行整篇习作训练的良好契机。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发现,把握周围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从而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三四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要让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并记录农作物生长的过程是非常顺适的事。在这次习作中,笔者布置学生与爷爷奶奶学习种植蒜头的习作观察体验活动,学生们劲头很足,每天都互相分享着自己种的蒜有了哪些变化,最后交上来的观察日记写得很生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搭建练习的平台,提供写作策略,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写作知识展开写作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把知识转化成习作的技能技巧,化作不断稳健提升的习作能力。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刘如英  1945年8月出生,湖南省邵阳市人。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教师,由于父亲政治问题,未能如愿。高二时休学主动选择上山下乡,于1964年以个人插队的方式成为知青,下乡地点为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区白毛坪公社民主大队,后成为大队下墦塘小学知青教师。1968年转点,在西岩公社江南大队江南小学以民办教师身份从教,直到1979年返城。1988年,父亲洗刷冤屈,落实政策,成为公办教师,就职于邵阳市前进小学,任教
教学理念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课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生动地展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热情好客的特点。课文语句优美,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句中蕴涵的意境,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理解的困难,而且文中所描写的槐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的。  可以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教学
[摘 要]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古诗,宋词数量极少。因此,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体会词与诗歌的不同;同时,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境;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领悟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宋词,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词的艺术魅力,自觉理解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
前不久,同事丽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她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的一枚钻戒。在图下标文说:“结婚五周年,老公给我买的钻戒,漂亮吧!”  丽和我在同一部门,她的收入不高,老公在一家很不景气的私企上班,收入更低,哪里会有钱给她买这么大的钻戒?我对此表示怀疑。  第二天,看到丽的手指上并没有戴钻戒,我调侃说:“你在朋友圈中晒的钻戒怎么没见过你戴呀?”丽将食指坚在嘴上“嘘”了一声,然后环视了一下大家,便小声对我说:“那
经典诗文是酒,历久弥香。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古人就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因此,紧紧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诵读一些优秀古诗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校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成功实践。  2002年8月,经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正式启动了“古诗文”教改实验课题。学校低中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和技能,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因此,教师培训必须借助成人学习理论,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课程。[1]基于目标导向的“双主线”新任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依据培训目标设置基于工作绩效改进和专业素养提升两条主线的课程,更关注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教师的
黑龙江绥化市的刘国利吴霞夫妇俩只有一个独生儿子刘文辉。刘文辉远在成都,已结婚生子。陪伴老两口的,是保姆阚玉兰。2012年底,吴霞因病去世。阚玉兰的照顾,给予了刘国利无尽的慰藉。然而,一年后,他也因糖尿病综合征,突然离开了人世。   刘文辉安葬父亲之际,阚玉兰突然拿出了刘国利的遗嘱,上面明确写明,刘国利已将唯一一套房子赠与给了她。刘文辉难以置信,他怀疑两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和阚玉兰争执中,他
[摘 要]语文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感知与概括能力、感悟与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复述课文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
[摘 要]《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用诗情画意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群童闹春”的情境,其意境设置比较有创意,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维启迪。文本语言是诗意的,教师阅读引导是诗意的,学生接受感知也是诗意的,将诗意贯彻到整个阅读教学之中,能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动学生的审美思维,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执教的《水》这节课,启发了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今年二月份,盐城发生“水污染”事件,导致市区许多居民家庭断水,用水困难。那几天,社区、学校、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的话题集中在缺水、寻水上。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汪娟老师将这节课的教学提前了近三个月(马朝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