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词语,领悟宋词的艺术魅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古诗,宋词数量极少。因此,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体会词与诗歌的不同;同时,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境;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领悟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宋词,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词的艺术魅力,自觉理解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教学实录;艺术魅力;古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15-03
  一、朗读,感受节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的课题)——
  生:(齐读)《渔歌子》。
  师:“子”要读第三声,再读一遍。(学生再齐读)
  师:这是一首词。(板书:词)
  生:“渔歌子”是词牌名。
  师:好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词和诗差不多呢?自读三遍,找找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学生自由放声读)
  师: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1:我发现“青箬笠,绿蓑衣”这句中有个逗号,诗歌一般第三句中间不会有逗号。
  生2:词在古代都是唱的,我认为“青箬笠,绿蓑衣”可以唱出来,就是词。
  生3:前两句和古诗一样,运用对偶;后面有两句不一样。“青箬笠,绿蓑衣”都是三字。
  师:不错,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生:和别的诗对比,我发现这首词特别有节奏感。
  师:诗也有节奏感。请大家再说说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生:第三句。
  师:应该是第三行的两句。词有另一种说法——“长短句”(出示),读一遍,记在旁边。下次分辨诗和词最简单的办法可以看有无“长短句”。来,连起来读短句。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再读三个长句。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古人写诗,叫——“做诗”(出示,学生齐读),古人写词,叫——“填词”(出示,学生齐读)。这是为什么呢?
  生:词牌有一些规矩,比如每一种词牌都有字数规定,所以叫“填词”。
  师:规矩可以说是“格式”。
  生:我觉得“填词”需要一定的格式。
  师:是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式,自然有不同的字数了。数一数《渔歌子》每一句的字数。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七个字;“桃花流水鳜鱼肥”,七个字;“青箬笠”,三个字;“绿蓑衣”,三个字;“斜风细雨不须归”,七个字。
  师:“渔歌子”词牌的格式就是“77337”。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有节奏、有韵律地齐读)
  二、想象,体会意境
  师:词要多读,读出韵味。(板书:读)接下来做什么?
  生:品。
  师:品词应该是第三步(板书:品),“品”之前该做什么?
  生:解。理解意思。
  师:理解古诗词更好的办法应该是——
  生1:意,意思的“意”。
  生2:译,翻译的“译”。
  生3:背。
  师:嗯,多背多得分,“背多分”。(学生大笑)
  生4:讲。
  生5:赏。
  师: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读诗读词,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我们第二步要“想”(板书:想),想象画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的景物。
  (学生圈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请大家齐读描写景物的词语。
  (学生齐读)
  师:找一个你最有感觉的句子,借助景物,想象画面;然后,跟同桌说说;最后和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找句子,想象画面)
  师:好,现在开始交流。谁先来?
  生1:“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棵桃树立在溪水旁边,花瓣纷纷落下来,飘在溪水上,顺流而下,溪水中还有几条鳜鱼在那里嬉戏玩耍。
  师:一棵桃树好像太少了。谁愿意再试试,讲得比她美一点?
  生2:(边思边说,时不时停住)“桃花林下……花瓣纷纷落在我的面前……溪水缓缓流淌,几条鳜鱼很肥很肥。”
  师:不够流畅。再请一位同学。
  生3:我仿佛看到了十里桃花。在桃花林中,有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着,水击打在石头上溅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几条鳜鱼在溪水中跳跃着,仿佛在欢乐地嬉戏。
  师: 非常好!听老师来说一说。“桃花开了,远远望去,像灿烂的云霞,飘落大地,又像一团紫红的、淡红的、粉红的烟雾,缭绕在苍翠的山林之间,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山水画。在桃花林中,有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飄带一样的溪流淙淙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再仔细一看,清澈、透明、碧绿的溪水里,还有一群鳜鱼在自由快乐地玩耍。”
  (掌声响起)
  师:这就叫想象。词的每一句都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要被它的文字所拘束,意思大体一致就行。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再找一句,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继续交流。
  生1:“斜风细雨不须归”。弯弯曲曲的一条河里,有一个渔舟,一个老人家戴着帽子,不管多大的风雨他都坚持着,快乐地、悠闲地垂钓。
  师:(问全体学生)“风不大,雨也不大”,从哪里看出来?
  生:(齐答)“斜风细雨”。
  师:(对生1)你讲得很精彩,唯一不足的就是把风雨说大了。谁来挑战他,把斜风细雨的感觉想象出来。   生2:桃花林中,有一条河,有一个渔翁坐在独木舟上,悠闲地垂钓。他戴着帽子,披着蓑衣。但是他不想回去,因为风不大、雨也不大。
  師:风不大、雨不大的画面感还没有说出来。谁再试试? 比如,风轻轻地,把柳枝吹得斜斜的;雨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就是斜风细雨的感觉。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苍翠茂密的西塞山前,碧蓝碧蓝的天空中,有一两朵白云如棉花一般浮现。白鹭也开心地飞向那里。我站在山脚下静静地观望着,这种感觉真好!
  师:掌声。以后,理解词的意思就可以像老师这样,像这位同学一样,想得更美一些。请大家把刚才的感觉送进去再读这首词。
  (学生投入地齐读)
  三、品析,领悟韵味
  师:(指板书“品”字)接下来我们要——
  生:品。
  师:同学们,“品”什么呢?
  生1:情感。
  生2:内心的感受。
  师:这些都不能脱离什么来品?
  生:画面。
  师:品字,品析文字,就是推敲文字。我们找一处文字,如第一句(出示第一句,学生齐读)。“飞”字,大家圈出来。这个字好在哪里呢?一边读一边想,批注下来。(出示:“‘飞’表面上写白鹭的自由自在,实际上表达作者的悠闲自得。白鹭在飞,作者的心也在飞。”)下面试着学习老师的这一招,找一两处,圈一圈,想一想,品读文字,写下来。这首词中有两个字用得实在妙,不知道你们能否发现? 看看谁最厉害。
  (学生自主品味、推敲字词)
  师:现在开始交流。
  生1:“白”字表面上写白鹭的颜色,实际上是写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2:“不须归”表面上是写词人不想回家,实际上写作者对景物的留恋。
  师:就是流连忘返,沉醉其间。
  生3:“斜风细雨”,说明心情是愉悦轻快的,细细的雨打在湖面上,泛起了一层层波纹,让作者感到此景可待。
  师:非常厉害。这雨是“沾衣欲湿——”
  生:“杏花雨”。
  师:这风是“吹面不寒——”
  生:“杨柳风”。
  生1:“肥”,鱼很肥,说明作者很开心。
  生2:“肥”表面上写鱼的肥,实际上写西塞山的风景很美。
  师:词人被美好的风景陶醉了。不过,到现在,最精彩的两个字还没有找到,再想想。
  生:“流水”,流水是非常欢快的。词人说“流水”而不说湖水,因为流水是活的,叮叮咚咚的,很有生命力。
  师:有自己的想法,很可惜不是这两个字。(指一举手的女生)来,请你!
  生:我觉得是“青”和“绿”。箬笠和蓑衣不是青绿色的,为什么这里要用“青”和“绿”呢?
  师:太了不起啦!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圈出来,思考刚才这个女生的问题,为什么这里要用“青”和“绿”呢?(学生圈画并思考)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出示箬笠、蓑衣图片)这哪里是“青箬笠,绿蓑衣”,这分明是“黄箬笠,褐蓑衣”。好聪明的女生,你说说看为什么。
  生:(略加思索)我觉得词人的心情太好了,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会有这种愉悦的心情。
  师:青、绿的颜色,有愉快的感觉。非常好!“青”“绿”还有特殊的含义,再往深处想。
  生1:“青箬笠,绿蓑衣”是清新美好的。
  师: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差不多,也指向心情。你来说。
  生2:我觉得“青箬笠,绿蓑衣”是因为山是青色的,水是绿色的,词人已经和山水融为一体了。
  师:鼓掌!(热烈鼓掌)青山绿水青箬笠,绿水青山绿蓑衣,表明作者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请在旁边批注“融为一体”。
  (学生写)
  师:除了品字,我们还要品这首词中的景物。景物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象”(板书:象)。诗词中有很多意象,接下来,我们“品象”。(出示)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白鹭”就是意象。西塞山前可能有麻雀——
  生:(齐读)“西塞山前麻雀飞”(笑)。
  师:可能有乌鸦——
  生:(齐读)“西塞山前乌鸦飞”(再笑)。
  师:还可能有老鹰——
  生:(齐读)“西塞山前老鹰飞”(大笑)。
  师:这里为什么非白鹭不可呢?(稍停)如果用“麻雀”——
  生1:太慌张。
  生2:太急躁。
  师:如果用“乌鸦”——
  生1:不祥之兆。
  生2:凄凉。
  师:如果用“老鹰”——
  生1:害怕。
  生2:紧张。
  师:现在用“白鹭”——
  生:因为白鹭是纯洁的。
  师:“白鹭”是鸟类中著名的舞者,它飞翔的姿态非常——
  生1:优美。
  生2:潇洒。
  生3:悠闲。
  师:很好!我们发现了秘密,大家可以在“白鹭”边上批注“洒脱”或“悠闲”。(出示第二句)
  生:(齐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鳜鱼”又有什么深意呢?
  生:表明词人自由自在的状态。
  师:我觉得“自在”更好。请批注“自在”。现在,我们来破译这首词中最大的密码。
  生:(学生好奇地齐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换一换,(出示)“杏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再换一换,(出示)“梨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又换一换,(出示)“李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为什么非“桃花”不可?同桌讨论讨论。
  生1:桃花表示春天来临,预示张志和美好的生活就要来了。
  生2:有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张志和在这里生活得很悠闲,很清静。所以,作者把这里当作了悠闲之地。
  师:说得好,鼓掌!(掌声热烈)请大家在“桃花流水”边上批注“世外桃源”。(学生批注)同学们要特别注意“源”的偏旁。
  生:(答)三点水旁。
  师:对!“源”就是流水。“桃花”和“流水”在一起,构成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
  生:(齐读)“世外桃源”。
  师:“世外桃源”的意思就是——
  生:(知道了又说不出)就是很好的——
  师:(笑着)就是——(板书:香格里拉)
  (学生笑着读,有点迷茫)
  师:请批注,“香格里拉”是藏语,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更通俗的解释就是“人间——”
  生:“天堂”。
  师:对了!(板书:人间天堂)再批注这四个字。现在你明白词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了吧?
  生:以前的官场十分黑暗,结党营私,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所以,需要非常谨慎。张志和是不喜欢官场的,所以他想到世外桃源过清静的生活。
  师:你的历史知识太丰富了。我们要向你学习,多看历史书籍。
  生:老师,我还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和陶渊明的想法是一样的,有着躲避世俗、隐居山林的志趣。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读《桃花源记》。(指板书)好!这节课我们用了——
  生:(齐)“读、想、品”。
  师:三种方法中,“品”最为重要!第一层次是——
  生:品字。
  师:第二层次是——
  生:品象。
  师:好!全体起立,这一回要很投入地读或背这首词。
  (学生声情交茂地齐读《渔歌子》)
  师:下课。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为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美学角度看,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获得审美的喻悦。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因此
[摘 要]课堂教学剑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平铺直叙的课堂结构、顺风顺水的教学节奏,在彰显课程定位、资源特质、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板块组建、策略遴选、流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合和优化,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尝试在以教材为核心的基础上,引入小古文的课程资源,借助于教学设计的优化调整,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朗读词串;悉心聆听;精准理解;积累内化  [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主张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游戏作文就是其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 游戏,让学生趣生心自动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
我们往往看不到山的那一面,虽说山的那一面还是山,但毕竟没有相同的两座山。  在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小学苏教版教材)中,经典散文《背影》被归入“至爱亲情”这一单元,其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亲情令人感动。可是,我们可别只顾着感动。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儿子也太懒惰了吧!年纪轻轻、手脚灵活,为什么自己不去买橘子,非得让上了年纪的父亲去冒险?”  这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作为教学“例子”的教材(文本)更是可以作为文本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凭借。  教师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对文本课外资源进行适当的拓展,把拓展融入文本教学的
圆子:  你好!我的家庭很和睦,但自从我生下二孩后,婆婆的一些做法让我很不舒服。我小时候,父母总叫我“小美女”。事实上,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因为我就是个长相很普通的女孩。如今,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终于明白父母当时的审美观。因为在我心中,我的两个儿子也都是最帅的。但是,婆婆却经常强调:“我的大孙子帅,小孙子丑。”  婆婆对我大孩的态度: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大孩都上小学三年级了,放学回家后,依然钻在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灵活运用日本学者佐藤正夫提出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组学习、同步学习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达成自我最优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个别学习;分组学习;同步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其中多数都是教师如何如何影响与感化学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了学习成绩等等。而今天,我想谈谈我的学生们是如何影响了我,让初为人师的我在前进道路上一边播种,一边收获,享受到了从事这份职业的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离开学校德育处的行政工作,真正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授课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在这不短不长的六年里,我一直将自己看作是一名教学“新手”
刘如英  1945年8月出生,湖南省邵阳市人。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教师,由于父亲政治问题,未能如愿。高二时休学主动选择上山下乡,于1964年以个人插队的方式成为知青,下乡地点为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区白毛坪公社民主大队,后成为大队下墦塘小学知青教师。1968年转点,在西岩公社江南大队江南小学以民办教师身份从教,直到1979年返城。1988年,父亲洗刷冤屈,落实政策,成为公办教师,就职于邵阳市前进小学,任教
教学理念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课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生动地展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热情好客的特点。课文语句优美,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句中蕴涵的意境,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理解的困难,而且文中所描写的槐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的。  可以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