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古诗,宋词数量极少。因此,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体会词与诗歌的不同;同时,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境;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领悟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宋词,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词的艺术魅力,自觉理解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教学实录;艺术魅力;古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15-03
一、朗读,感受节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的课题)——
生:(齐读)《渔歌子》。
师:“子”要读第三声,再读一遍。(学生再齐读)
师:这是一首词。(板书:词)
生:“渔歌子”是词牌名。
师:好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词和诗差不多呢?自读三遍,找找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学生自由放声读)
师: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1:我发现“青箬笠,绿蓑衣”这句中有个逗号,诗歌一般第三句中间不会有逗号。
生2:词在古代都是唱的,我认为“青箬笠,绿蓑衣”可以唱出来,就是词。
生3:前两句和古诗一样,运用对偶;后面有两句不一样。“青箬笠,绿蓑衣”都是三字。
师:不错,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生:和别的诗对比,我发现这首词特别有节奏感。
师:诗也有节奏感。请大家再说说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生:第三句。
师:应该是第三行的两句。词有另一种说法——“长短句”(出示),读一遍,记在旁边。下次分辨诗和词最简单的办法可以看有无“长短句”。来,连起来读短句。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再读三个长句。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古人写诗,叫——“做诗”(出示,学生齐读),古人写词,叫——“填词”(出示,学生齐读)。这是为什么呢?
生:词牌有一些规矩,比如每一种词牌都有字数规定,所以叫“填词”。
师:规矩可以说是“格式”。
生:我觉得“填词”需要一定的格式。
师:是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式,自然有不同的字数了。数一数《渔歌子》每一句的字数。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七个字;“桃花流水鳜鱼肥”,七个字;“青箬笠”,三个字;“绿蓑衣”,三个字;“斜风细雨不须归”,七个字。
师:“渔歌子”词牌的格式就是“77337”。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有节奏、有韵律地齐读)
二、想象,体会意境
师:词要多读,读出韵味。(板书:读)接下来做什么?
生:品。
师:品词应该是第三步(板书:品),“品”之前该做什么?
生:解。理解意思。
师:理解古诗词更好的办法应该是——
生1:意,意思的“意”。
生2:译,翻译的“译”。
生3:背。
师:嗯,多背多得分,“背多分”。(学生大笑)
生4:讲。
生5:赏。
师: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读诗读词,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我们第二步要“想”(板书:想),想象画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的景物。
(学生圈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请大家齐读描写景物的词语。
(学生齐读)
师:找一个你最有感觉的句子,借助景物,想象画面;然后,跟同桌说说;最后和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找句子,想象画面)
师:好,现在开始交流。谁先来?
生1:“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棵桃树立在溪水旁边,花瓣纷纷落下来,飘在溪水上,顺流而下,溪水中还有几条鳜鱼在那里嬉戏玩耍。
师:一棵桃树好像太少了。谁愿意再试试,讲得比她美一点?
生2:(边思边说,时不时停住)“桃花林下……花瓣纷纷落在我的面前……溪水缓缓流淌,几条鳜鱼很肥很肥。”
师:不够流畅。再请一位同学。
生3:我仿佛看到了十里桃花。在桃花林中,有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着,水击打在石头上溅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几条鳜鱼在溪水中跳跃着,仿佛在欢乐地嬉戏。
师: 非常好!听老师来说一说。“桃花开了,远远望去,像灿烂的云霞,飘落大地,又像一团紫红的、淡红的、粉红的烟雾,缭绕在苍翠的山林之间,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山水画。在桃花林中,有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飄带一样的溪流淙淙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再仔细一看,清澈、透明、碧绿的溪水里,还有一群鳜鱼在自由快乐地玩耍。”
(掌声响起)
师:这就叫想象。词的每一句都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要被它的文字所拘束,意思大体一致就行。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再找一句,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继续交流。
生1:“斜风细雨不须归”。弯弯曲曲的一条河里,有一个渔舟,一个老人家戴着帽子,不管多大的风雨他都坚持着,快乐地、悠闲地垂钓。
师:(问全体学生)“风不大,雨也不大”,从哪里看出来?
生:(齐答)“斜风细雨”。
师:(对生1)你讲得很精彩,唯一不足的就是把风雨说大了。谁来挑战他,把斜风细雨的感觉想象出来。 生2:桃花林中,有一条河,有一个渔翁坐在独木舟上,悠闲地垂钓。他戴着帽子,披着蓑衣。但是他不想回去,因为风不大、雨也不大。
師:风不大、雨不大的画面感还没有说出来。谁再试试? 比如,风轻轻地,把柳枝吹得斜斜的;雨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就是斜风细雨的感觉。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苍翠茂密的西塞山前,碧蓝碧蓝的天空中,有一两朵白云如棉花一般浮现。白鹭也开心地飞向那里。我站在山脚下静静地观望着,这种感觉真好!
师:掌声。以后,理解词的意思就可以像老师这样,像这位同学一样,想得更美一些。请大家把刚才的感觉送进去再读这首词。
(学生投入地齐读)
三、品析,领悟韵味
师:(指板书“品”字)接下来我们要——
生:品。
师:同学们,“品”什么呢?
生1:情感。
生2:内心的感受。
师:这些都不能脱离什么来品?
生:画面。
师:品字,品析文字,就是推敲文字。我们找一处文字,如第一句(出示第一句,学生齐读)。“飞”字,大家圈出来。这个字好在哪里呢?一边读一边想,批注下来。(出示:“‘飞’表面上写白鹭的自由自在,实际上表达作者的悠闲自得。白鹭在飞,作者的心也在飞。”)下面试着学习老师的这一招,找一两处,圈一圈,想一想,品读文字,写下来。这首词中有两个字用得实在妙,不知道你们能否发现? 看看谁最厉害。
(学生自主品味、推敲字词)
师:现在开始交流。
生1:“白”字表面上写白鹭的颜色,实际上是写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2:“不须归”表面上是写词人不想回家,实际上写作者对景物的留恋。
师:就是流连忘返,沉醉其间。
生3:“斜风细雨”,说明心情是愉悦轻快的,细细的雨打在湖面上,泛起了一层层波纹,让作者感到此景可待。
师:非常厉害。这雨是“沾衣欲湿——”
生:“杏花雨”。
师:这风是“吹面不寒——”
生:“杨柳风”。
生1:“肥”,鱼很肥,说明作者很开心。
生2:“肥”表面上写鱼的肥,实际上写西塞山的风景很美。
师:词人被美好的风景陶醉了。不过,到现在,最精彩的两个字还没有找到,再想想。
生:“流水”,流水是非常欢快的。词人说“流水”而不说湖水,因为流水是活的,叮叮咚咚的,很有生命力。
师:有自己的想法,很可惜不是这两个字。(指一举手的女生)来,请你!
生:我觉得是“青”和“绿”。箬笠和蓑衣不是青绿色的,为什么这里要用“青”和“绿”呢?
师:太了不起啦!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圈出来,思考刚才这个女生的问题,为什么这里要用“青”和“绿”呢?(学生圈画并思考)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出示箬笠、蓑衣图片)这哪里是“青箬笠,绿蓑衣”,这分明是“黄箬笠,褐蓑衣”。好聪明的女生,你说说看为什么。
生:(略加思索)我觉得词人的心情太好了,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会有这种愉悦的心情。
师:青、绿的颜色,有愉快的感觉。非常好!“青”“绿”还有特殊的含义,再往深处想。
生1:“青箬笠,绿蓑衣”是清新美好的。
师: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差不多,也指向心情。你来说。
生2:我觉得“青箬笠,绿蓑衣”是因为山是青色的,水是绿色的,词人已经和山水融为一体了。
师:鼓掌!(热烈鼓掌)青山绿水青箬笠,绿水青山绿蓑衣,表明作者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请在旁边批注“融为一体”。
(学生写)
师:除了品字,我们还要品这首词中的景物。景物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象”(板书:象)。诗词中有很多意象,接下来,我们“品象”。(出示)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白鹭”就是意象。西塞山前可能有麻雀——
生:(齐读)“西塞山前麻雀飞”(笑)。
师:可能有乌鸦——
生:(齐读)“西塞山前乌鸦飞”(再笑)。
师:还可能有老鹰——
生:(齐读)“西塞山前老鹰飞”(大笑)。
师:这里为什么非白鹭不可呢?(稍停)如果用“麻雀”——
生1:太慌张。
生2:太急躁。
师:如果用“乌鸦”——
生1:不祥之兆。
生2:凄凉。
师:如果用“老鹰”——
生1:害怕。
生2:紧张。
师:现在用“白鹭”——
生:因为白鹭是纯洁的。
师:“白鹭”是鸟类中著名的舞者,它飞翔的姿态非常——
生1:优美。
生2:潇洒。
生3:悠闲。
师:很好!我们发现了秘密,大家可以在“白鹭”边上批注“洒脱”或“悠闲”。(出示第二句)
生:(齐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鳜鱼”又有什么深意呢?
生:表明词人自由自在的状态。
师:我觉得“自在”更好。请批注“自在”。现在,我们来破译这首词中最大的密码。
生:(学生好奇地齐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换一换,(出示)“杏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再换一换,(出示)“梨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又换一换,(出示)“李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为什么非“桃花”不可?同桌讨论讨论。
生1:桃花表示春天来临,预示张志和美好的生活就要来了。
生2:有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张志和在这里生活得很悠闲,很清静。所以,作者把这里当作了悠闲之地。
师:说得好,鼓掌!(掌声热烈)请大家在“桃花流水”边上批注“世外桃源”。(学生批注)同学们要特别注意“源”的偏旁。
生:(答)三点水旁。
师:对!“源”就是流水。“桃花”和“流水”在一起,构成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
生:(齐读)“世外桃源”。
师:“世外桃源”的意思就是——
生:(知道了又说不出)就是很好的——
师:(笑着)就是——(板书:香格里拉)
(学生笑着读,有点迷茫)
师:请批注,“香格里拉”是藏语,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更通俗的解释就是“人间——”
生:“天堂”。
师:对了!(板书:人间天堂)再批注这四个字。现在你明白词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了吧?
生:以前的官场十分黑暗,结党营私,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所以,需要非常谨慎。张志和是不喜欢官场的,所以他想到世外桃源过清静的生活。
师:你的历史知识太丰富了。我们要向你学习,多看历史书籍。
生:老师,我还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和陶渊明的想法是一样的,有着躲避世俗、隐居山林的志趣。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读《桃花源记》。(指板书)好!这节课我们用了——
生:(齐)“读、想、品”。
师:三种方法中,“品”最为重要!第一层次是——
生:品字。
师:第二层次是——
生:品象。
师:好!全体起立,这一回要很投入地读或背这首词。
(学生声情交茂地齐读《渔歌子》)
师:下课。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教学实录;艺术魅力;古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15-03
一、朗读,感受节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的课题)——
生:(齐读)《渔歌子》。
师:“子”要读第三声,再读一遍。(学生再齐读)
师:这是一首词。(板书:词)
生:“渔歌子”是词牌名。
师:好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词和诗差不多呢?自读三遍,找找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学生自由放声读)
师: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1:我发现“青箬笠,绿蓑衣”这句中有个逗号,诗歌一般第三句中间不会有逗号。
生2:词在古代都是唱的,我认为“青箬笠,绿蓑衣”可以唱出来,就是词。
生3:前两句和古诗一样,运用对偶;后面有两句不一样。“青箬笠,绿蓑衣”都是三字。
师:不错,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生:和别的诗对比,我发现这首词特别有节奏感。
师:诗也有节奏感。请大家再说说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生:第三句。
师:应该是第三行的两句。词有另一种说法——“长短句”(出示),读一遍,记在旁边。下次分辨诗和词最简单的办法可以看有无“长短句”。来,连起来读短句。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再读三个长句。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古人写诗,叫——“做诗”(出示,学生齐读),古人写词,叫——“填词”(出示,学生齐读)。这是为什么呢?
生:词牌有一些规矩,比如每一种词牌都有字数规定,所以叫“填词”。
师:规矩可以说是“格式”。
生:我觉得“填词”需要一定的格式。
师:是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式,自然有不同的字数了。数一数《渔歌子》每一句的字数。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七个字;“桃花流水鳜鱼肥”,七个字;“青箬笠”,三个字;“绿蓑衣”,三个字;“斜风细雨不须归”,七个字。
师:“渔歌子”词牌的格式就是“77337”。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有节奏、有韵律地齐读)
二、想象,体会意境
师:词要多读,读出韵味。(板书:读)接下来做什么?
生:品。
师:品词应该是第三步(板书:品),“品”之前该做什么?
生:解。理解意思。
师:理解古诗词更好的办法应该是——
生1:意,意思的“意”。
生2:译,翻译的“译”。
生3:背。
师:嗯,多背多得分,“背多分”。(学生大笑)
生4:讲。
生5:赏。
师: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读诗读词,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我们第二步要“想”(板书:想),想象画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的景物。
(学生圈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请大家齐读描写景物的词语。
(学生齐读)
师:找一个你最有感觉的句子,借助景物,想象画面;然后,跟同桌说说;最后和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找句子,想象画面)
师:好,现在开始交流。谁先来?
生1:“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棵桃树立在溪水旁边,花瓣纷纷落下来,飘在溪水上,顺流而下,溪水中还有几条鳜鱼在那里嬉戏玩耍。
师:一棵桃树好像太少了。谁愿意再试试,讲得比她美一点?
生2:(边思边说,时不时停住)“桃花林下……花瓣纷纷落在我的面前……溪水缓缓流淌,几条鳜鱼很肥很肥。”
师:不够流畅。再请一位同学。
生3:我仿佛看到了十里桃花。在桃花林中,有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着,水击打在石头上溅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几条鳜鱼在溪水中跳跃着,仿佛在欢乐地嬉戏。
师: 非常好!听老师来说一说。“桃花开了,远远望去,像灿烂的云霞,飘落大地,又像一团紫红的、淡红的、粉红的烟雾,缭绕在苍翠的山林之间,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山水画。在桃花林中,有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飄带一样的溪流淙淙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再仔细一看,清澈、透明、碧绿的溪水里,还有一群鳜鱼在自由快乐地玩耍。”
(掌声响起)
师:这就叫想象。词的每一句都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要被它的文字所拘束,意思大体一致就行。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再找一句,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继续交流。
生1:“斜风细雨不须归”。弯弯曲曲的一条河里,有一个渔舟,一个老人家戴着帽子,不管多大的风雨他都坚持着,快乐地、悠闲地垂钓。
师:(问全体学生)“风不大,雨也不大”,从哪里看出来?
生:(齐答)“斜风细雨”。
师:(对生1)你讲得很精彩,唯一不足的就是把风雨说大了。谁来挑战他,把斜风细雨的感觉想象出来。 生2:桃花林中,有一条河,有一个渔翁坐在独木舟上,悠闲地垂钓。他戴着帽子,披着蓑衣。但是他不想回去,因为风不大、雨也不大。
師:风不大、雨不大的画面感还没有说出来。谁再试试? 比如,风轻轻地,把柳枝吹得斜斜的;雨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就是斜风细雨的感觉。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苍翠茂密的西塞山前,碧蓝碧蓝的天空中,有一两朵白云如棉花一般浮现。白鹭也开心地飞向那里。我站在山脚下静静地观望着,这种感觉真好!
师:掌声。以后,理解词的意思就可以像老师这样,像这位同学一样,想得更美一些。请大家把刚才的感觉送进去再读这首词。
(学生投入地齐读)
三、品析,领悟韵味
师:(指板书“品”字)接下来我们要——
生:品。
师:同学们,“品”什么呢?
生1:情感。
生2:内心的感受。
师:这些都不能脱离什么来品?
生:画面。
师:品字,品析文字,就是推敲文字。我们找一处文字,如第一句(出示第一句,学生齐读)。“飞”字,大家圈出来。这个字好在哪里呢?一边读一边想,批注下来。(出示:“‘飞’表面上写白鹭的自由自在,实际上表达作者的悠闲自得。白鹭在飞,作者的心也在飞。”)下面试着学习老师的这一招,找一两处,圈一圈,想一想,品读文字,写下来。这首词中有两个字用得实在妙,不知道你们能否发现? 看看谁最厉害。
(学生自主品味、推敲字词)
师:现在开始交流。
生1:“白”字表面上写白鹭的颜色,实际上是写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2:“不须归”表面上是写词人不想回家,实际上写作者对景物的留恋。
师:就是流连忘返,沉醉其间。
生3:“斜风细雨”,说明心情是愉悦轻快的,细细的雨打在湖面上,泛起了一层层波纹,让作者感到此景可待。
师:非常厉害。这雨是“沾衣欲湿——”
生:“杏花雨”。
师:这风是“吹面不寒——”
生:“杨柳风”。
生1:“肥”,鱼很肥,说明作者很开心。
生2:“肥”表面上写鱼的肥,实际上写西塞山的风景很美。
师:词人被美好的风景陶醉了。不过,到现在,最精彩的两个字还没有找到,再想想。
生:“流水”,流水是非常欢快的。词人说“流水”而不说湖水,因为流水是活的,叮叮咚咚的,很有生命力。
师:有自己的想法,很可惜不是这两个字。(指一举手的女生)来,请你!
生:我觉得是“青”和“绿”。箬笠和蓑衣不是青绿色的,为什么这里要用“青”和“绿”呢?
师:太了不起啦!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圈出来,思考刚才这个女生的问题,为什么这里要用“青”和“绿”呢?(学生圈画并思考)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出示箬笠、蓑衣图片)这哪里是“青箬笠,绿蓑衣”,这分明是“黄箬笠,褐蓑衣”。好聪明的女生,你说说看为什么。
生:(略加思索)我觉得词人的心情太好了,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会有这种愉悦的心情。
师:青、绿的颜色,有愉快的感觉。非常好!“青”“绿”还有特殊的含义,再往深处想。
生1:“青箬笠,绿蓑衣”是清新美好的。
师: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差不多,也指向心情。你来说。
生2:我觉得“青箬笠,绿蓑衣”是因为山是青色的,水是绿色的,词人已经和山水融为一体了。
师:鼓掌!(热烈鼓掌)青山绿水青箬笠,绿水青山绿蓑衣,表明作者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请在旁边批注“融为一体”。
(学生写)
师:除了品字,我们还要品这首词中的景物。景物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象”(板书:象)。诗词中有很多意象,接下来,我们“品象”。(出示)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白鹭”就是意象。西塞山前可能有麻雀——
生:(齐读)“西塞山前麻雀飞”(笑)。
师:可能有乌鸦——
生:(齐读)“西塞山前乌鸦飞”(再笑)。
师:还可能有老鹰——
生:(齐读)“西塞山前老鹰飞”(大笑)。
师:这里为什么非白鹭不可呢?(稍停)如果用“麻雀”——
生1:太慌张。
生2:太急躁。
师:如果用“乌鸦”——
生1:不祥之兆。
生2:凄凉。
师:如果用“老鹰”——
生1:害怕。
生2:紧张。
师:现在用“白鹭”——
生:因为白鹭是纯洁的。
师:“白鹭”是鸟类中著名的舞者,它飞翔的姿态非常——
生1:优美。
生2:潇洒。
生3:悠闲。
师:很好!我们发现了秘密,大家可以在“白鹭”边上批注“洒脱”或“悠闲”。(出示第二句)
生:(齐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鳜鱼”又有什么深意呢?
生:表明词人自由自在的状态。
师:我觉得“自在”更好。请批注“自在”。现在,我们来破译这首词中最大的密码。
生:(学生好奇地齐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换一换,(出示)“杏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再换一换,(出示)“梨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又换一换,(出示)“李花流水鳜鱼肥”。(齐读)
师:为什么非“桃花”不可?同桌讨论讨论。
生1:桃花表示春天来临,预示张志和美好的生活就要来了。
生2:有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张志和在这里生活得很悠闲,很清静。所以,作者把这里当作了悠闲之地。
师:说得好,鼓掌!(掌声热烈)请大家在“桃花流水”边上批注“世外桃源”。(学生批注)同学们要特别注意“源”的偏旁。
生:(答)三点水旁。
师:对!“源”就是流水。“桃花”和“流水”在一起,构成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
生:(齐读)“世外桃源”。
师:“世外桃源”的意思就是——
生:(知道了又说不出)就是很好的——
师:(笑着)就是——(板书:香格里拉)
(学生笑着读,有点迷茫)
师:请批注,“香格里拉”是藏语,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更通俗的解释就是“人间——”
生:“天堂”。
师:对了!(板书:人间天堂)再批注这四个字。现在你明白词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了吧?
生:以前的官场十分黑暗,结党营私,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所以,需要非常谨慎。张志和是不喜欢官场的,所以他想到世外桃源过清静的生活。
师:你的历史知识太丰富了。我们要向你学习,多看历史书籍。
生:老师,我还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和陶渊明的想法是一样的,有着躲避世俗、隐居山林的志趣。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读《桃花源记》。(指板书)好!这节课我们用了——
生:(齐)“读、想、品”。
师:三种方法中,“品”最为重要!第一层次是——
生:品字。
师:第二层次是——
生:品象。
师:好!全体起立,这一回要很投入地读或背这首词。
(学生声情交茂地齐读《渔歌子》)
师:下课。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