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执教的《水》这节课,启发了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今年二月份,盐城发生“水污染”事件,导致市区许多居民家庭断水,用水困难。那几天,社区、学校、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的话题集中在缺水、寻水上。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汪娟老师将这节课的教学提前了近三个月(马朝虎写的《水》一文,原是苏教版教材五下的第26课)。由于现在的城市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他们对文中描述的场景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许多场景描写不是感到好笑就是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不过,在这节课中,汪老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关注生活,以她敏锐的视角寻找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灵动智慧的师生互动使得课堂鲜活而盈实。
  
  【教学现场一】
  师:在读书时,你们对文中哪些场景的描述更感兴趣呢?找出来,读一读,想想当时的情形。
  生:我对雨中洗澡的场景比较感兴趣。
  师: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读书时充满了陌生感、新鲜感。
  生:我也对这段话感兴趣,我觉得挺搞笑的,因为他们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忍不住笑出声来,其他学生也跟着笑起来)。
  师:读到这儿想笑是很正常的,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的,但我想告诉你,孩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缺水的生活,一方水土一方人啊。“缺水”这个字眼以前在我们的生活里从没有出现过,但经过这次的“水污染”事件,相信大家对水的认识也深刻了许多。现在如果你再读这段文字,用心读这段文字,你一定能透过笑声,体会到更深刻的东西。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我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因为课文中说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因为“水污染”事件,我一个星期没洗澡,感觉非常难受,比挨饿还难受。文中的他们要等到下雨的日子才能洗澡,一定比我们当时还要难受好多倍,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太难了,太苦了。
  师:孩子,你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我看得出,这次“水污染”事件让你长大了。
  生:我读懂了这个地方很缺水。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这里可以看出村里很缺水。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人,这几句话里没有出现“缺水”这个词,但这几句话分明又是围绕“缺水”写的。能联系生活说说吗?
  生:以前在没有停水的日子里,我很讨厌下雨,但在停水的日子里,我是那么盼望下雨,因为那样我们就不用到处买水,然后费劲地抬上楼了。
  师:也许,他们盼望下雨的心情要比我们迫切得多。
  生:我读懂了孩子们在雨中洗澡很快活。
  师:怎么快活的,你能结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说说吗?
  生:他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我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这两个词语看出他们真的是非常快乐。
  师:是呀,这份快乐,他们等了多久啊!还记得在因为水污染而断水的日子里,我们是怎样盼望水的吗?那份焦灼与等待的心情刻骨铭心啊!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你们能想象出文中的他们在雨中会怎样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吗?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屋前屋后奔跑着、嬉笑着。
  生:也许,他们在互相吆喝:“快点出来洗澡啊,下雨啦!”
  师:你们能把体会到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现场二】
  师:一勺水洗澡的场景是难以想象的,但经历了这次“水污染”事件,我们也绝对相信这又是可能的。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将一勺水洗澡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你对哪句话的描述更感兴趣呢?结合那些天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对“水像小溪流滑过我们的脸,滑过我们的胸和背”比较感兴趣。“滑”说明水很少,而且是慢慢地。平常为我们去浴室洗澡,都是把水龙头开得大大地冲。停水的那个星期,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正常营业的浴室,不过水龙头的水很小,老板说水不够用。
  师:是呀,不用“冲”,不用“流”,只用“滑”,一个字就写出了水的珍贵。你读书真细致。
  生:“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里写得比较特别。
  师:作者用这句特别的话是想强调什么呢?
  生:四兄弟的身体太缺水了。
  师:在停水的那一个星期里,你们有过类似的特别体验吗?
  生:那些天因为停水,我感觉身体粘吱吱的,好像人和人一碰就要粘在一起似的。
  师:有了这样的体验,再读第五自然段,你一定能从文字中领略到四兄弟洗澡的场景。
  (学生有感情地读。)
  
  【教学评析】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大力提倡“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却忽略了这样的现实:有些文字距离学生很遥远,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阅读过程中很难产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语)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激动地告诉他们远不如他们自己的体验来得真实、可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为有源头活水来”,盐城“水污染”事件给盐城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它却给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了一笔“财富”。此情此景,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水》,鼓励学生用生活的体验去诠释文本内容,去解读语言文字,实现与文本的个性对话。这样的教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思索,在体验中共鸣,因此这样的课堂也充满了真实、有效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其中多数都是教师如何如何影响与感化学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了学习成绩等等。而今天,我想谈谈我的学生们是如何影响了我,让初为人师的我在前进道路上一边播种,一边收获,享受到了从事这份职业的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离开学校德育处的行政工作,真正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授课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在这不短不长的六年里,我一直将自己看作是一名教学“新手”
刘如英  1945年8月出生,湖南省邵阳市人。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教师,由于父亲政治问题,未能如愿。高二时休学主动选择上山下乡,于1964年以个人插队的方式成为知青,下乡地点为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区白毛坪公社民主大队,后成为大队下墦塘小学知青教师。1968年转点,在西岩公社江南大队江南小学以民办教师身份从教,直到1979年返城。1988年,父亲洗刷冤屈,落实政策,成为公办教师,就职于邵阳市前进小学,任教
教学理念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课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生动地展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热情好客的特点。课文语句优美,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句中蕴涵的意境,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理解的困难,而且文中所描写的槐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的。  可以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教学
[摘 要]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古诗,宋词数量极少。因此,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体会词与诗歌的不同;同时,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境;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领悟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宋词,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词的艺术魅力,自觉理解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
前不久,同事丽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她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的一枚钻戒。在图下标文说:“结婚五周年,老公给我买的钻戒,漂亮吧!”  丽和我在同一部门,她的收入不高,老公在一家很不景气的私企上班,收入更低,哪里会有钱给她买这么大的钻戒?我对此表示怀疑。  第二天,看到丽的手指上并没有戴钻戒,我调侃说:“你在朋友圈中晒的钻戒怎么没见过你戴呀?”丽将食指坚在嘴上“嘘”了一声,然后环视了一下大家,便小声对我说:“那
经典诗文是酒,历久弥香。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古人就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因此,紧紧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诵读一些优秀古诗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校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成功实践。  2002年8月,经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正式启动了“古诗文”教改实验课题。学校低中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和技能,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因此,教师培训必须借助成人学习理论,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课程。[1]基于目标导向的“双主线”新任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依据培训目标设置基于工作绩效改进和专业素养提升两条主线的课程,更关注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教师的
黑龙江绥化市的刘国利吴霞夫妇俩只有一个独生儿子刘文辉。刘文辉远在成都,已结婚生子。陪伴老两口的,是保姆阚玉兰。2012年底,吴霞因病去世。阚玉兰的照顾,给予了刘国利无尽的慰藉。然而,一年后,他也因糖尿病综合征,突然离开了人世。   刘文辉安葬父亲之际,阚玉兰突然拿出了刘国利的遗嘱,上面明确写明,刘国利已将唯一一套房子赠与给了她。刘文辉难以置信,他怀疑两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和阚玉兰争执中,他
[摘 要]语文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感知与概括能力、感悟与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复述课文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
[摘 要]《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用诗情画意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群童闹春”的情境,其意境设置比较有创意,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维启迪。文本语言是诗意的,教师阅读引导是诗意的,学生接受感知也是诗意的,将诗意贯彻到整个阅读教学之中,能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动学生的审美思维,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