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再也不能左手拿尺规,右手拿粉笔机械式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操作、活动、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同伴交流、反思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苏科版初中数学课本就是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的,“做”是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初中数学中“做数学”的认识与方法,初步认识“做数学”的价值。
一、“做数学”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成为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独立思考,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和反思,才能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将苹果、玻璃球、玩具小皮球、易拉罐、一节毛竹、金字塔微缩模型等实物带到课堂上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设定一个分类标准,将实物分成三堆。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逐堆说出它们的结构特征,以便让学生对柱体、锥体、球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不要把立体几何中的较为严格的定义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是形象的、直观的,学生接受新知并没有感到是逼迫的、被动的。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轻松,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一理念,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以剪纸贯穿始终。
操作1:折纸印墨迹:将一滴墨水滴在质地柔软的纸上,然后将纸对折、压平,然后展开,观察折痕两边的墨迹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操作2:切藕制作轴对称的两个截面:把一节藕切成两段,怎样将它们放在一块玻璃的下方,这样看到的两个截面就成轴对称?你能找到两个截面的对称轴并找出一些对称点吗?
这样的操作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二、“做数学”要在“做”上下功夫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比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节,教材开篇就是一个操作:“把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并展开,你有什么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做的过程,认为是简单的事情,做不做无所谓。其实不然,学生所知道的等腰三角形只能说是肤浅的认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及其相关性质,学生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等角对等边”以及“三线合一”性质,并突出“轴对称”这条性质的作用,一条折痕并不起眼,可是学生通过这条折痕就可以知道“三线合一”,而在以后的推理和证明中常用的就是这条折痕“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来辅助证明。这个操作过程做的时间不长、难度不大,但是学生亲手做了、亲眼观察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了思考过程,得出的这些性质学生理解容易,记得容易,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做和思考的快乐。所以在让学生“做数学”的时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做数学”要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
提倡让学生“做数学”,并非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必须加强。学生依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探索、思考,在每一个步骤你观察到了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操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本身是一种启发,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距,反应敏捷的学生操作后马上能得出一个结果,而有的学生只是做了,但一头雾水,达不到操作应有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及时启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迷茫的学生知道在每一步操作中出现了怎样的结果。比如:怎样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经过两次折叠(不剪开)形成一个长方形?这时的每一个折痕都要让学生去思考、探究,经过归纳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个重要结论。这个操作过程的思考过程就是这个结论的说理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真正的做到“放而不松”。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让学生积极的去“做数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一、“做数学”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成为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独立思考,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和反思,才能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将苹果、玻璃球、玩具小皮球、易拉罐、一节毛竹、金字塔微缩模型等实物带到课堂上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设定一个分类标准,将实物分成三堆。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逐堆说出它们的结构特征,以便让学生对柱体、锥体、球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不要把立体几何中的较为严格的定义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是形象的、直观的,学生接受新知并没有感到是逼迫的、被动的。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轻松,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一理念,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以剪纸贯穿始终。
操作1:折纸印墨迹:将一滴墨水滴在质地柔软的纸上,然后将纸对折、压平,然后展开,观察折痕两边的墨迹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操作2:切藕制作轴对称的两个截面:把一节藕切成两段,怎样将它们放在一块玻璃的下方,这样看到的两个截面就成轴对称?你能找到两个截面的对称轴并找出一些对称点吗?
这样的操作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二、“做数学”要在“做”上下功夫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比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节,教材开篇就是一个操作:“把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并展开,你有什么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做的过程,认为是简单的事情,做不做无所谓。其实不然,学生所知道的等腰三角形只能说是肤浅的认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及其相关性质,学生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等角对等边”以及“三线合一”性质,并突出“轴对称”这条性质的作用,一条折痕并不起眼,可是学生通过这条折痕就可以知道“三线合一”,而在以后的推理和证明中常用的就是这条折痕“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来辅助证明。这个操作过程做的时间不长、难度不大,但是学生亲手做了、亲眼观察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了思考过程,得出的这些性质学生理解容易,记得容易,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做和思考的快乐。所以在让学生“做数学”的时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做数学”要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
提倡让学生“做数学”,并非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必须加强。学生依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探索、思考,在每一个步骤你观察到了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操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本身是一种启发,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距,反应敏捷的学生操作后马上能得出一个结果,而有的学生只是做了,但一头雾水,达不到操作应有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及时启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迷茫的学生知道在每一步操作中出现了怎样的结果。比如:怎样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经过两次折叠(不剪开)形成一个长方形?这时的每一个折痕都要让学生去思考、探究,经过归纳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个重要结论。这个操作过程的思考过程就是这个结论的说理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真正的做到“放而不松”。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让学生积极的去“做数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