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校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景观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校区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积淀所在,但环境设施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通过对东华大学老校区延安路校区场地和学生的调研观测,对老校区的景观更新进行分析和探讨,探讨“微更新”理念运用于老校区景观更新的必要性,并从微观层面寻求对校园景观更新的新契机。
  关键词:微更新;老校区;景观设计
  1 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进行合并和自身等级的提升,高校原有设施不能满足教学扩张的要求,扩招带来了新校园的教学热潮,同时转移了师生对老校区的注意力,老校区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师生现有需求,故多采用“粗放型”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1]如何在校园景观中突出文化特色同时又延续老校区的传统肌理,本文基于微更新視角探究东华大学老校区景观更新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内容,以解决该问题。
  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地处上海市长宁区,校园整体格局完整,属于典型的老校区,随着时间更迭,问题逐渐显现。以下是更新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一,校园处市中心,向外扩张十分困难,对现有空间梳理十分有必要。
  第二,技术革新,校内车流量和人流量不断增加,人车交通系统交叉严重,上下课时间拥堵不堪,停车场地不足。
  第三,校中树木茂盛,夏日遮阴环境良好但同时造成部分户外空间趋于密闭,成为校园死角。
  第四,校园绿地覆盖率高,但利用率低,缺乏活动设施,与师生需求脱节。
  本文从校园整体景观规划、重要景观节点的设计以及景观小品的改造设计三个方面考虑,希望通过“微更新”提升校园活力。
  2 微更新在老校区景观中的设计思路
  “微更新”与常规的方法策略相反,是从微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更新,在社会生活中对微观现象进行观察,通过研究分析找到问题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调研、访谈等手段综合分析现阶段老校区景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以低成本、低影响的策略提升空间活力。
  2.1 以保护为主
  从物理空间与精神文化层面对老校园予以保护,保持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发挥校园特色,是对老校区进行景观更新的重要思路,相比推倒重建,老校区的景观更新更需要将环境整合,按照设计需求,提前做好植被的保护工作。[2]例如,延安西路校区有很多大树,如将其移走,会降低树木成活率,一味追求类似新校区的低密度校园布局,也会破坏老校区原有的历史肌理。东华老校区有一些纪念性景观小品,承载了一些学子与教职工的记忆,因此对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景观小品进行留存是有必要的。同时在陈列方式上依旧通过改造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或配合周边的基础设施营造环境氛围。在环境中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属性,加入有师生认同感的文化元素,使其在空间中得以延续和突出的展示。[3]通过合理的模式进行再组织,使之成为新校园景观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2.2 激发校园活力
  在校园活动中,学生的交流群体以上课班级和社团组织为主,人流量大,但是外部空间没有可以停留的交流场所。大胆革除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者可以进行环境微更新,将“封闭式”的绿化更新为“敞开式”的绿化,带动学生交流和参与,增加师生交流的场地,提升校园景观的活力,使之成为校园生活的催化剂。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景观中缺少一个大学中非常重要的场所——广场。食堂门口本应是休闲空间,却因高树形成密闭空间,阴暗凌乱,无法刺激使用者的使用欲望,这样的空间在老校区中是比较常见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更新策略:一是撤除部分绿化边界,使绿化不再与人群有距离感;二是铺设一些防腐木等硬质材料,拓宽步行路面;三是加强该区域景观小品的丰富性,提供交流、休闲场所;四是植入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材料或色彩,使环境更加具有青春气息和活力。
  2.3 优化公共设施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公共设施材质多为石头,冬凉夏暖,舒适度不高,多被闲置。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一些由学生创作的作品被予以陈列,成为校园景观的亮点,还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3 微更新在老校区景观更新中的具体内容
  微更新的概念是对当今设计问题的反思,在于倡导人、物、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关系。与传统设计着眼点不同的是,微更新强调对于细小问题的深入理解与准确剖析。[4]微观设计遵从小尺度改造模式,在限定的范围内以“微观介入”的方式对一点或多点进行小规模的更新设计,从而引发其周边甚至整个区域的变化,达到激发校园活力、改变校园面貌的目的。
  3.1 尊重老校区发展的肌理,使其具有延续性
  在老城更新项目中我们常常会对其城市肌理进行保留,同样将这个理念运用在校园空间中。保护不仅仅是静态的,新的需求会不断延续校园的生命力。通过对原有设施更精细化的设计解决新时代的新需求。在尊重老校区发展延续性的态度前提下,更新的策略倾向于对校园中肌理和校园空间特点的加强,使旧的景观也能在新的使用方式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挖掘空间的潜力,发展微型的公共空间
  老校区的规划建设处于饱和状态,挖掘空间的潜力、发展微型的公共空间非常有必要。老校区的校园空间功能单一,因此在空间上要有功能划分,在时间上也应该有功能的穿插,从而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另外,我们不应该忽视一些可利用的剩余空间,即使是一些狭小的空间,也是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 进行道路系统的梳理
  动线是空间设计中的骨架、肌理和空间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空间感知的特殊符号。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东华大学延安西路交通(图1)日渐拥堵,老校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而不畅”,因此要梳理老校区的内部交通,实现合理的交通分流,增强与外部便捷的交通联系,缓解老校区的交通压力。   通过实地调研,校园的交通系统中主要有3处地方非常不利于校园通行,如图2。①处为主干道的十字路交叉点,这个节点上的两条线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导致车辆在通行时要减速通行,从而使这个节点的车辆滞留。②处的路因为绿地和楼房而被截断,一个循环的道路系统戛然而止,初来东华的人容易迷路。③处是上下课的交通要道,也是车流通行的要道,为保证车辆通行,此处设置的人行通道过窄,造成交通堵塞,让司机缺乏舒适的交通体验。
  通过道路障碍物清理对交通进行一些梳理(图3),主要方式为让出一部分绿地空间,让交通动线更合理,相比拆除楼房,这个方式更经济,破坏力更小,也更容易实现。
  3.4 可移动空间的应用
  现代人的需求是多变且不定的,作为校园空间,其受众不断变化,在选择景观更新方式时应运用可移动空间,体现空间的多种可能性、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现在校园中的设施都是一成不变的,但经过调研所得到的受众需求都没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些小型多变的可移动空间可以满足受众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的需求,师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入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5 参与式设计应用
  直接采购的环境设施不一定都适用于校园,工厂批量生产的设施往往缺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环境设施所摆放的位置也不一定是师生理想的摆放位置。作为一个有艺术学院的校区,开展参与式设计,发挥创造力,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公共设施,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设计。充分利用东华大学的艺术优势,将设计区域进行划分,选取节点,让学生的作品参与校园微更新,并在這个过程中不断开展有趣的校园活动,能让学生更爱护学校,对学校有认同感。
  4 总结与思考
  老校区的更新粉刷立面治标不治本,需从师生日常生活和交往层面解决问题,用整体的方式看待问题。老校区更新是为了增加供学生交流文化的环境,每个学校所处的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提升校园景观的生命力,珍视并且保留校园中的人文和自然符号。
  我们将“微更新”概念引入校园更新,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寻找问题本质,提出相应的设计手段以解决问题,以保护原有环境设施为主,保持校园的文化特色,优化现有的公共设施,并用合理的设计手法激活校园活力。微更新理念继承了有机更新的理论,在老校区肌理和文化风貌基础上,强调师生共同参与,遵循老校区的秩序和规律,把握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对局部小地块进行更新以形成老校区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 汪赛群.基于传承与共生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2] 范晓剑.大学老校区更新与发展[D].同济大学,2007.
  [3] 王燕飞.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D].南京林业大学,2009.
  [4] 高风麟.“微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方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朱瑾(1973—),女,四川广元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詹姆斯·特瑞尔是一位以空间和光线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其回顾展包含了自己早期的几何光线投影、版画和摄影作品、探索感觉丧失和看似未经调整的色光领域的装置作品,以及最新创作的涵盖全息图的二维作品。展览中展示了特瑞尔目前仍在创作的著名杰作《罗丹火山口》文献资料,这是一次将自然环境与艺术创作完美切合的伟大尝试,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光线一直是艺术家创作
期刊
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源于课堂教学,有关教师四项基本技能即备课、说课、观课和评课的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载体和形式。本文梳理了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研究意义,讨论了如何利用“四课”的实践研究,优化教学效果,有力地推动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四课”研究;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0 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三大内
期刊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以商业项目为推进模式的方法在我国推行的力度还不是很大,即使很多高校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但是真正落实到商业中的不多,尤其是高职类院校,为了更好地实验和推进这一种模式,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作室;商业模式  为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支持院系、教学团队、授课教师个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
期刊
摘 要:苏轼爱自称多情,其真实性格也是如此。他为人至情至性,对待妻妾长情且专情,对待歌儿舞伎多情且富有同情。他看重情义的同时,也喜欢并欣赏重情义、忠贞不贰的女性。蘇轼这种女性观影响其词的创作,在对女性的描写中,语言上多有节制而无意淫之心,内容上真实呈现女性自然可爱的一面,挖掘她们的个性与思想。苏词的这些特征与其重情的可贵品质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其多情不是虚假之情,而是其品性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苏
期刊
摘 要:民俗插画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以独特的内涵呈现出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插画艺术已成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新型语言形式,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信息获取形式。本文从临武傩文化对现代插画设计的影响与意义入手,探讨傩文化在插画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傩文化;插画设计  临武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古老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张晓刚政治波普化肖像作品的特色,同时更全面地解读其作品中所揭示的深刻内涵,推动和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实践。从张晓刚的求学经历和艺术成长背景入手,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研究其脸谱化肖像能指背后的思想内涵所指。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将本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政治波普手法相结合,切入中国“文革”历史的精神内核,创作出具有个人特征的脸谱化肖像作品。其个人的艺术创作实践和经历对中国当代艺术思想解放、创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了玩世现实主义代表方力钧绘画作品的特点,了解其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从符号学原理入手,分析方力钧艺术作品的图式符号、观看方式和波普理念,系统研究其绘画作品的独特艺术语言。方力钧玩世现实主义系列作品是其自身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是中国本土艺术文化和西方波普艺术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其充满大众审美趣味的作品形式丰富了中国当代绘画的艺术语言,给观者带来美的
期刊
摘 要:旅游度假型酒店软装饰搭配设计近年来颇受酒店业者以及消费者重视,在其设计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结合当地地域文化是其研究发展的核心路径。本文基于陕西地域文化及本土特色,探讨如何借助当地丰富的人文特色和物质资源,打造具有陕西地区本土特色的旅游度假型酒店软装饰设计为研究内容。  关键词:软装饰搭配;旅游度假;地域文化;本土特色;陕西  近年來,旅游消费形式不断发生转变,针对旅游度假产业的主题性酒店空间
期刊
摘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产业作为乌镇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有着雄厚的发展基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乌镇如何创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模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点。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乌镇的发展;其次分析了乌镇文化产业经营成功的原因;最后探讨了“互联网+”视角下,如何创新乌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乌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创新策略  1 乌镇发
期刊
摘 要:临武傩戏是千百年来传承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具有重要使命和意义的中华瑰宝。在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临武傩戏逐渐淡出民间艺术的舞台,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到来为临武傩戏的保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个契机是临武傩戏进入现代社会和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和临武傩戏的结合,使临武傩戏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经济市场上极具潜力的新欣产业,经济市场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