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世现实主义代表方力钧作品探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了玩世现实主义代表方力钧绘画作品的特点,了解其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从符号学原理入手,分析方力钧艺术作品的图式符号、观看方式和波普理念,系统研究其绘画作品的独特艺术语言。方力钧玩世现实主义系列作品是其自身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是中国本土艺术文化和西方波普艺术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其充满大众审美趣味的作品形式丰富了中国当代绘画的艺术语言,给观者带来美的感受。
  关键词:玩世现实主义;方力钧;图式符号;观看方式;波普艺术
  1 背景
  “文革”时期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艺术作品呈现出“红、光、亮”“高、大、全”的趋向。[1]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潮也开始进入中国大众视野,艺术家们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关注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①在我国举办个展,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受其影响,试图用新的眼光和方式探索现代艺术创作。随着西方前卫艺术的传入和西方哲学的流行,中国绘画领域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中的表现方式与中国本土艺术相结合,艺术创作应该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一些艺术家将平民形象符号化,并通过平涂、单色的手法,纯净、鲜亮的色彩来描绘画作。那个时期西方的艺术思想影响了当时的众多艺术院校大学生和青年艺术家,培养了80年代中期出现的“85新潮艺术家群”。[2]他们强调艺术创作关注平民的生存状态,追求“人本重塑”的艺术理想。
  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1949—)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玩世现实主义”的概念,当时主要用来描述一些年轻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玩世不恭、泼皮无赖的市井形象,并把这些人物形象视作当下一些社会青年的写照,以此来表达部分艺术家对当时混乱、被动的艺术生态的茫然心理。[3]方力钧的作品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玩世、泼皮、幽默已成为其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2 方力钧简介
  方力钧(1963—),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从小喜欢绘画。[4]现居北京,职业画家。1989年(26岁),方力钧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展”(“89大展”),同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方力钧追求艺术本身的真实,认为绘画应该首先重视人而不是画。方力钧创作了大量的光头人物形象,他自己也以“光头”的形象示人,“光头”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个人艺术符号语言。1992年4月(29岁),方力钧和刘炜(1965—)②的作品展首次亮相于北京郊区一座经庙宇改建的博物馆中,[3]“玩世现实主义”艺术从此进入了大众视野,这些作品被栗宪庭贴上了“玩世现实主义”的标签。此外,方力钧的大多数作品没有特定的名字,只有创作日期,有的作品名称则是被其他评论家或者媒体记者命名的。方立钧创作于1992年(29岁)的作品《打哈欠的人》,曾被刊登于美国纽约《时代周刊》上,被西方评论家阐释为“呐喊者”,并成为德国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Ludwig Museum)③的重要藏品。1993年(30岁)该画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馆举办的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第一次展览”的“中国前卫艺术展”。[5]1996年(33岁),方力钧首次在日本举办展览。
  方力钧的作品已被国内外多个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标志着他已跻身中国一流艺术家的行列,也成为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之一,迈进了国际市场和世界艺术家排行榜之中。而以方力钧为代表的这种“非主流”艺术形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当代绘画艺术还处于探索的阶段。2007年(44岁),由中国民生银行、上海美术馆等共同举办的“方力钧个展”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方力钧第一次在我国公办美术馆举办的个人艺术展。2008年(45岁),方力钧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2013年8月14日(50岁),方力钧被聘为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6]他还被多所大学艺术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这些都表明了方力钧的“玩世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3 方力钧玩世现实主义作品特点分析
  方力钧的绘画图式符号来源于自身及大众,以“光头”形象为代表。他常在平视、仰视和向心式的构图中转换,以此表达其绘画作品背后的平凡社会“小人物”的无奈心理。方力钧的色彩理念在受到中国本土艺术环境和西方波普艺术的影响下,注重作品中色彩的大众性和强烈的对比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 泼皮调侃的图式符号
  符号学的实质是研究符号形式(符征)和符号内容(意涵),其能指和所指是构成符号的重要概念,能指是符号的显性特征,而所指则是符号形式的象征含义。[17]视觉元素通常作为艺术符号来呈现其能指,它的所指则是符号背后深藏的文化意蕴。方力钧有意识地抽空所要描述对象的内容,留下符号和概念,而相关图式就变成具有意蕴的符号。以方力钧的艺术作品为例,能指是作为符号的光头人物形象,而所指则是光头背后的文化意义。另外,通过方力钧绘画作品,将单个艺术作品组成系列进行分析,这些单独的作品之间就会形成某种联系而产生共鸣,从而强化泼皮这个形象的符号特征。例如,在作品“NO.5”“N0.2”(《打哈欠的人》)中,作品中人物都是以光头的形象出现,作品表面上是光头人物夸张、变形的表情,实则是社会的前进、历史的变迁促使这张脸的变形,像是在嘲笑现实的无奈,从而不得不“泼皮”,这是方力钧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光头”背后蕴含的是方力钧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观念。老人、年轻人和小孩都有光头形象,光头既代表了普通大众又代表了方力钧自身,“光头”常常与流氓等泼皮形象有着某种联系,具有能够模糊个性又富有群体意识的象征意义。所以,方力钧以平凡生活中的市井人物符號作为能指,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大众生活引入作品中,使图像产生意识形态符号所指的意义,使符号化形式语言产生审美价值。   3.2 打破惯用的观看方式
  方力钧在创作时,通过多角度去思考和描述来打破惯用的观看方式,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向上看和中心论的感受,他利用其独特的观看视角去体现这种感受。这种观看方式大多通过不同的构图来实现,他喜欢采用平视、仰视和向心式的构图塑造画面的形式美和节奏感来达到他的表现意图。构图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都是平视、仰视他人,或者围绕着“大人物”的向心式生活,以此体现作品背后包括他自身在内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方力钧重视绘画的观看感受和画面切入角度,强调大尺度的绘画构图法则,加上宏大的场面,营造开阔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视角,尤其适合在大的展览上展出。他认为艺术创作不只是停留在对现实景象的单纯描述上,而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从嘈杂的环境中脱离出来。[8]另外,童年的方力钧常在重大庆典上仰望天空观看彩球升腾的景象,而仰视构图可以勾起他对年少时懵懂、憧憬而又迷茫的回忆。例如,作品《2006.5.30》,方力钧采用了平视构图,画面中的人物却都以仰视的角度往上观望,具有个性和空间感。在作品《时光》中,无数个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光头人”飞向画面中央,他们身不由己地被漩涡转到时空的无底洞里,就像时光隧道一样,营造了荒诞、超现实的景象。他通过360°全景构图既凸显了大众的迷茫,又营造了一种无厘头的空间氛围,体现出他内心的茫然和焦虑,以此来思考生命、自然和时空的关系。方力钧用更加夸张多变的方式观察和思考普通大众的集体无意识行为,通过构图方式打破了人们惯用的观看方式,作品表现出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小人物处境的忧虑。[9]
  3.3 明艳色彩的波普理念
  色彩先于造型映入眼帘,最先决定作品的整体特色,反映作者的情感、观念和引起观者的共鸣。[10]在那个时代,包括方力钧在内的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受到波普艺术运动,特别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的影响,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色彩也被他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方力鈞在作品中加入红、光、亮等同质化元素,使作品看起来色彩明艳,以此来丰富大众的感官世界。
  方力钧的作品通过明艳的色彩对比加强滑稽和自我嘲讽的波普理念,以体现当时大众的艺术审美趣味。同时,配以大海、蓝天和白云等空阔的自然场景来渲染画面,丰富、夸张、无厘头和荒诞画面感便跃然纸上。例如,作品《2008.8.8》,画面中的婴儿、花朵、天空等元素均色彩明艳,而画面中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生物(昆虫、鸟类等)从四面八方向画面中心飞去,整体展现了一种恐慌、无助的情景。这些画面元素不受传统绘画色彩的限制,像是被制造的虚拟场景。而且经过方力钧的粉饰,它们也不再是纯自然元素,而成为带有一种批判意识的符号。例如,作品《天女散花》是方力钧于2001年(38岁)创作的作品,通过色彩之间的反衬和对比关系,塑造了很强的空间关系,作品呈现一种向往憧憬之感。而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艺术符号来自大众生活。方力钧立足中国的艺术色彩理念和波普艺术相融合,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本土性和现实感。
  4 结语
  方力钧作为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是其创作当下市井“泼皮”光头形象的源泉。艺术符号来源于生活,方力钧通过画作来展现自己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态度,也通过具有文化隐喻的艺术符号来思考现实话题,对于当代艺术具有启示意义。他采用泼皮调侃的“光头”图式符号,把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语言运用到作品中,有利于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力钧采用多变的构图方式打破惯用的观看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渲染力。明艳的色彩产生了强烈的波普意识,方力钧通过色彩对比增加画面的感染力,也通过作品揭示了时代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方力钧将艺术创作转向现实中的普通人,通过周围人物的生存状态来表现人的真实心态,揭示了一种普通人的处世方式。同时,他通过作品侧面反映了前卫艺术思想对大众的作用,影响了大众的审美倾向,不仅实现了其文化价值,也带来了相关的经济效益。方力钧利用艺术创作来思考艺术与时代、环境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是值得许多艺术家思考和学习的典范。
  注释:①劳申伯格,美国波普艺术和现成品艺术大师,1925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阿瑟港,1942年进入德州大学药学系学习,但他缺乏研究医药的兴趣,被迫退了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洛杉矶圣马力诺的亨廷顿图书馆,看到了英国肖像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的油画作品《蓝衣少年》,萌发了他从事绘画的兴趣。
  ②刘炜,1965年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与方力钧是大学时代的同学。
  ③路德维希博物馆是欧洲的一个现当代艺术博物馆,较全面地收藏了20世纪后现代各个类型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常倩倩.方力钧绘画风格的解读[D].安徽大学,2013:5.
  [2] 陈祥云.“泼皮”画家的光头情结[N].吉林日报,2006-06-17(4).
  [3] 宋娜娜.“玩世现实主义”艺术研究——以方力钧为例[D].云南艺术学院,2012:12+22.
  [4] 马驰.方力钧:面向理想,打个哈欠[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03):19.
  [5] 刘晓丹.方力钧:一个打了15年的“哈欠”[J].艺术与投资,2008(01):76.
  [6] 郑志刚.方力钧:“狗尾巴草”的春天[J].书画世界,2013(11):30.
  [7] 邵绚.符号学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革美术符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4.
  [8] 曹俊杰.方力钧:“泼皮”其实是一种追求[N].第一财经日报,2007-11-23(5).
  [9] 栗宪庭.被遗忘在角落和被席卷而漂浮不定的人群[J].东方艺术,2006(12).
  [10] 吴卫.色彩构成(图说本)[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6.
  作者简介:向英子(1992—),女,湖南泸溪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荒木经惟是日本著名摄影师,其作品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摄影界热议的对象,由于其作品呈现出的视觉上的刺激,一度被贴上低廉、情欲和浮躁的标签。本文通过对其书籍《荒木经惟的摄影告白》的评述,尝试找寻其作品中真实的情感寄托。  关键词:摄影风格;女性;人文  日本摄影从它发展开始就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趣,特别是经历了二战后美国文化的冲击后,日本摄影产生了一批具有犀利风格的先锋摄影师。荒木经惟就是一名成名于
期刊
摘 要: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方兴未艾,环境艺术设计在其中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视觉审美架构作用。本文对日照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个例研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环境艺术设计应用;文创园  文化产业是一种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业态,其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技术整合性特征,对于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城市品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促
期刊
摘 要:一部属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己的原创民族歌剧是如何诞生的?创作这样一部民族歌剧的目的何在?剧名《太白雪》有着怎样的含义?如何用音乐去讲述中共地下党员冯竹卿与爱国名医马明仁冒险为抗日武装送药这样的真实故事?一部带有鲜明民族印记的歌剧,其音乐创作与舞台呈现是否具有一定的当代性?作为一部由首次涉足歌剧创作的侯玥彤和国家二级导演张程合作的歌剧,将会是怎样一种合作?带着种种问题,笔者在《太白雪》首
期刊
摘 要:关于电影史中的文献考古方法研究也有不少,迄今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学者对于文献考古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在电影史的研究中有不少喜人的成果。我们相信借由这一方法,定能拨开重重迷雾挖掘更多的细节,还原一个更为清晰的历史真相。  关键词:电影史;文献考古;方法  我国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出版的电影史书籍不仅数量有限且囿于资料收集等诸多原因,逐渐显现出偏差而被学界指出并纠正。电影史学家郦
期刊
摘 要:詹姆斯·特瑞尔是一位以空间和光线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其回顾展包含了自己早期的几何光线投影、版画和摄影作品、探索感觉丧失和看似未经调整的色光领域的装置作品,以及最新创作的涵盖全息图的二维作品。展览中展示了特瑞尔目前仍在创作的著名杰作《罗丹火山口》文献资料,这是一次将自然环境与艺术创作完美切合的伟大尝试,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光线一直是艺术家创作
期刊
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源于课堂教学,有关教师四项基本技能即备课、说课、观课和评课的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载体和形式。本文梳理了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研究意义,讨论了如何利用“四课”的实践研究,优化教学效果,有力地推动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四课”研究;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0 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三大内
期刊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以商业项目为推进模式的方法在我国推行的力度还不是很大,即使很多高校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但是真正落实到商业中的不多,尤其是高职类院校,为了更好地实验和推进这一种模式,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作室;商业模式  为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支持院系、教学团队、授课教师个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
期刊
摘 要:苏轼爱自称多情,其真实性格也是如此。他为人至情至性,对待妻妾长情且专情,对待歌儿舞伎多情且富有同情。他看重情义的同时,也喜欢并欣赏重情义、忠贞不贰的女性。蘇轼这种女性观影响其词的创作,在对女性的描写中,语言上多有节制而无意淫之心,内容上真实呈现女性自然可爱的一面,挖掘她们的个性与思想。苏词的这些特征与其重情的可贵品质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其多情不是虚假之情,而是其品性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苏
期刊
摘 要:民俗插画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以独特的内涵呈现出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插画艺术已成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新型语言形式,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信息获取形式。本文从临武傩文化对现代插画设计的影响与意义入手,探讨傩文化在插画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傩文化;插画设计  临武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古老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张晓刚政治波普化肖像作品的特色,同时更全面地解读其作品中所揭示的深刻内涵,推动和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实践。从张晓刚的求学经历和艺术成长背景入手,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研究其脸谱化肖像能指背后的思想内涵所指。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将本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政治波普手法相结合,切入中国“文革”历史的精神内核,创作出具有个人特征的脸谱化肖像作品。其个人的艺术创作实践和经历对中国当代艺术思想解放、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