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c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根据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圆满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前苏联著名的教学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鉴于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积极营造“思考的时空”,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要求学生轻嗅一下氯气的气味,让学生进行表述与总结,并作适时的点拨,从而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到氯气的物理性质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氯气的化学性质:“同学们,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请同学们同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断一下氯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下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那么,氯气可否与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学生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氯气可以和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与非金属反应呢?(指导学生做H2在氯气中的燃烧的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现在请同学们将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一下小结好不好?”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合理而适度的“思考梯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同时,到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不仅要做好示范,更应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这样做(如下所述).
  教师在讲台点燃一支蜡烛,让同学们认真照做,仔细观察.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答:石蜡熔化并发光.
  问:这说明了什么?
  答:石蜡熔点低.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火焰,能发现什么?
  答: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为明亮,火焰中心反而是最暗的.
  教师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平放在火焰中,一秒钟后迅速取出,让学生也照做一遍,并继续发问.
  问:同学们从火柴梗上发现什么?
  答:从中间往两端颜色逐渐加深.
  问:这说明什么?
  答: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的温度最低.
  教师让学生将蜡烛熄灭.
  问:同学们在蜡烛刚熄灭时看到了什么?
  答:白烟.
  问:这“白烟”是什么?
  答:水蒸气?二氧化碳?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颗粒?
  教师重新点燃石蜡,再次将蜡烛熄灭,并在石蜡熄灭的一瞬间,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让学生也照做一次.
  问:这种现象证明了“白烟”究竟是什么?
  答: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教师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要想学好化学,必须要做好化学实验.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总结,从而在提高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文字所限,积极拓展教学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教授化学知识、传授实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比如,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化学知识时,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火灾报道的新闻视频,使学生从触目惊心的灾难画面中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与学生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交流讨论,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最终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大胆想象:“如果就在这间教室,当同学们遇到火灾的时候,该怎么做才能安全逃生?请同学们根据灭火的原理推理一下,有效的灭火措施可以有哪些?”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了防火、逃生、救灾的教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拓教学思维,精心设计教案,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其他文献
如今彩票技术泛滥成灾,各路自封的专家,夸大的宣传铺天盖地。说的再好,不能眼见为实,都是空的。实力代表一切,亮几手,让彩民信服,才是王道。“草根彩票王”张先生之所被大家
热点一改变内能的方法  要点提示: 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即物体内能的发生改变,即可以通过做功,也可以采用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做功的实质是其他形式能量(主要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常见的对物体做功的四种方法:  (1)压缩体积,物体内能会增加.例如:用打气筒大气.  (2)摩擦生热,物体内能会增加.例如:钻木取火.  
该文对集成光学频谱分析仪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共线声光作用频谱仪的结构及原理,并着重对输入信号与声光器件的输入匹配以及高的频率分辩率的实现进行了设计。
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除了可以用教材中介绍的以天平、量筒为测量工具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一些特殊手段进行特殊测量,下面以2012年中考真题为例逐一介绍.  一、与常规测定相比缺少一种测量器材  [WTBX]  常规的测定固、液体密度的方法,就是用天平(和砝码)称出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和水、细线)测出固、液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计算公式ρ=m/V求出密度.  若实验中缺少天平或量筒,我们可以采用等质量
物质推断题作为一种常见题型,以其涉及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从而使学生感到比较棘手.其实,解题时只要能抓住物质的特征现象作为突破口,解题时则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下面就其常见的突破口特征现象解题例析于下.  一、以CO2为突破口  例1(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图1是初中化学中某些常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其中X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A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B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
一、铜绿受热分解、人的呼吸、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木炭燃烧都能产生CO2,实验室为什么不用它们来制取CO2?  答:铜绿受热分解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因反应需要加热,不节约能源,且铜绿价格较贵.人呼吸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因人呼出的气体不卫生、且收集的气体不纯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产生CO2,但不适宜实验室制CO2,生成的气体有两种:NH3、CO2,收集到的CO2不纯净
一、在盐与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的问题  例1(2012年铜仁市中考化学试题)烧杯中装有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已知该溶液中含HCl的质量为3.65 g.某同学为测定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向烧杯中逐渐加入10%的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如表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终得到沉淀的总质量为 g,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g.  (2)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克?(
该文利用CAD工作站和微机,对65mm(8片孔)特种电影摄影机抓片机构进行了实体造型、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的分析与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超薄SiO作缓冲层,在Si(100)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高度c取向的PZT薄膜,SiO的厚度对PZT薄膜的单相单一取向性有重要影响。所得PZT薄膜极化性能良好,饱和极 化、剩余极化分别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