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 小学生 塑造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当今小学生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家庭教育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現为:力量集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直至时间,几乎全部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过分溺爱,包括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多头关心,过分照顾;期望值过高,人人都期望子女成龙成凤。正由于这些原因,在学生中也就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不能自理,花钱大手大脚等等。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一些现象,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多年,针对小学生目前生活状况及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弱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摸索,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笔者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施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字当前
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学生的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便会对老师产生依恋感、信任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有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叛乱,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更不会相信老师。所以很多学生言行不一,校内、校外判若两人,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个别学生敢于唱“对台戏”。因此,我们要对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予和蔼的微笑或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拔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弦。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只有心中真正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与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三、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仔细琢磨教育方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多有自己的特质,特长。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老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对于特长生,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特长,根据其学习态度来提出具体的要求标准。在帮助其认清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让其接受认同,并帮助其克服困难达到评价的标准,以形成习惯的前提条件下,可以适当降低无效作业。
对于个别学困生,从确立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教育方法,制定好特定的习惯培养计划和目标,选择适宜的方式来由低到高地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扶着学生沿着既定的教育路线走,直至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漫长的帮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以教育者的方式指点他,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采用作业练习法
作业练习法就是把某种道德要求变成可操作性的做法,像布置作业一样,让学生到社会上或家庭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我们经常进行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就是一种作业练习法。作业练习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集体性的,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去完成作业。这种形式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运用最多,活动的目标一般是社会性的。例如参加公益劳动、进行公益宣传等活动。另一种是个体性的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们个人去完成。比如进行热爱父母的教育,就是必要布置学生在家里每天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这种家庭作业,要注意两点:一要讲清道德行为的方式方法,比如帮妈妈做什么事,怎样去做。二是要检查所布置的作业,利用队会或班会时间,让同学们进行汇报,并给予表扬和批评,这样才能使这种道德行为得到强化,并逐渐形成习惯。
总之,新形势下的小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实现。但小学生的可塑性十分强,我们不要总是坚持“朽木不可雕”,要用希望的眼光、热情的双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刻他们这一颗颗稚嫩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学会平衡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人生的征途上绽放异彩!
关键词:思想品德 小学生 塑造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当今小学生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家庭教育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現为:力量集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直至时间,几乎全部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过分溺爱,包括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多头关心,过分照顾;期望值过高,人人都期望子女成龙成凤。正由于这些原因,在学生中也就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不能自理,花钱大手大脚等等。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一些现象,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多年,针对小学生目前生活状况及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弱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摸索,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笔者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施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字当前
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学生的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便会对老师产生依恋感、信任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有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叛乱,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更不会相信老师。所以很多学生言行不一,校内、校外判若两人,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个别学生敢于唱“对台戏”。因此,我们要对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予和蔼的微笑或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拔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弦。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只有心中真正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与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三、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仔细琢磨教育方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多有自己的特质,特长。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老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对于特长生,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特长,根据其学习态度来提出具体的要求标准。在帮助其认清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让其接受认同,并帮助其克服困难达到评价的标准,以形成习惯的前提条件下,可以适当降低无效作业。
对于个别学困生,从确立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教育方法,制定好特定的习惯培养计划和目标,选择适宜的方式来由低到高地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扶着学生沿着既定的教育路线走,直至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漫长的帮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以教育者的方式指点他,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采用作业练习法
作业练习法就是把某种道德要求变成可操作性的做法,像布置作业一样,让学生到社会上或家庭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我们经常进行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就是一种作业练习法。作业练习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集体性的,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去完成作业。这种形式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运用最多,活动的目标一般是社会性的。例如参加公益劳动、进行公益宣传等活动。另一种是个体性的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们个人去完成。比如进行热爱父母的教育,就是必要布置学生在家里每天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这种家庭作业,要注意两点:一要讲清道德行为的方式方法,比如帮妈妈做什么事,怎样去做。二是要检查所布置的作业,利用队会或班会时间,让同学们进行汇报,并给予表扬和批评,这样才能使这种道德行为得到强化,并逐渐形成习惯。
总之,新形势下的小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实现。但小学生的可塑性十分强,我们不要总是坚持“朽木不可雕”,要用希望的眼光、热情的双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刻他们这一颗颗稚嫩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学会平衡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人生的征途上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