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民族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摘要:歌曲与伴奏的关系就像是红花与绿叶,钢琴伴奏对作品性格的把握、音乐氛围的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其中和声选配的恰当与否则是伴奏创作的关键所在,占据着“灵魂”的地位。将《我爱这土地》、《昭君出塞》、《断桥遗梦》三首女高音作品作为范本,对其钢琴伴奏中的和声进行分析,了解到五声调式与西方的和声体系之间虽有所交融,但五声调式仍是区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根基所在,是中国民族歌曲的韵味之魂。
  【关键词】:中国当代民族歌曲;钢琴伴奏;和声
  本文所谈的“当代”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一般指建國以来到现在的时间范畴[1]。“民族歌曲”是指在中国五声调式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功能和声,源于民歌却区别于民歌的歌曲。歌曲中钢琴伴奏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钢琴伴奏的音响效果直接关系到整首作品处理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得当的和声布局能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近一步补充和衬托,因此伴奏的表现力取决于和声运用的好坏。
  《我爱这土地》、《昭君出塞》、《断桥遗梦》是经典的民族歌曲,同时也属于艺术歌曲,其钢琴伴奏具有代表性,现以这三首民族歌曲为例,在宏观上归纳出它们的和声特点及类型,并对作品使用的各类和弦进行微观分析。
  一、宏观简述三首作品的和声特点
  (一)作品简介
  《我爱这土地》歌词采用艾青的诗,由陆在易先生于1999年至2002年间创作完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与诗词完美结合的艺术歌曲,歌曲反映了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思想,表达作者对祖国对大自然深厚的依恋之情。钢琴伴奏中,最具突出的是间奏,运用G大调的和声与#f小调的旋律直接撞击并进行三次反复,使得音响效果充满不协和,加上伴奏声部采用的三连音节奏型的伴奏织体,把间奏塑造出独特的音乐形象,如思潮般澎湃。
  《昭君出塞》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2002年问世,歌曲以严谨的结构,凄婉的旋律歌颂了王昭君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平安而奉献自己,也表现了人民对安定的向往及和平生活的可贵。全曲在前奏部分,九拍时值的低音和弦采用四度叠置和弦,加之带有沧桑感的雅乐音阶旋律,呈现出空旷的大漠孤景之美。间奏部分用钢琴刮揍,把抒情的慢板带入激昂的快板,为B乐段蒙古草原迎接昭君的画面作下铺垫。连接句中衬词“啊”采用了蒙古长调,旋律宽广,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断桥遗梦》由韩静霆作词、赵季平作曲,于2005年完成。歌曲以《白蛇传》为背景写照,用富有张力的戏剧性旋律诉说了一段在西湖断桥上许仙与白娘子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赵季平先生对天荒地老的爱情的敬畏与感慨之情。歌曲旋律采用了中国民族调式写作而成,带有典型的中国民间戏曲唱腔的特点,结构为A、B两个唱段,A段在高音区雷鸣般爆发,与B段前半部分为流动性的抒情性的唱腔形成鲜明的对比,B段的后半部分为宣叙调。
  (二)和声特点对比
  仅仅做《我爱这土地》、《昭君出塞》、《断桥遗梦》这三首歌曲的简述,不足以把握其和声特点,因此,用以下的和声布局图对三首作品的和声技法做出宏观归纳:
  通过和声布局图得出对比:
  《我爱这土地》的钢琴伴奏中,和声进行主要有:T-SII-D,SII-D9-T,这些主导动机,贯穿于作品的不同结构不同位置,通过和声层面使得作品近一步完善统一。此外,作曲家也在钢琴伴奏的和声编排上加以创新,如:运用反功能进行DVII-S11-T。总体上,《我爱这土地》属于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是中国当代民族歌曲中偏西洋化的代表。
  《昭君出塞》全曲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在调式调性的整体布局上形成统一,d羽雅乐为主调,采用同主音转调手法,保持调式调性的凝结性,因此,钢琴伴奏运用了雅乐调式的和声语汇及组织形式。歌曲d羽雅乐为主调,由d羽雅乐调式转到近关系d商六声调式(同主音调),最后回到d羽雅乐调式,形成了“起—开—合”的调式特点。乐句的终止式借鉴了西方传统技法的和声功能性终止,例如,作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个乐句的终止式都为Ⅴ—Ⅰ。总体上,《昭君出塞》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是中国民族调式的典范。
  《断桥遗梦》全曲以a为调式主音,以a羽雅乐调式为主调进行创作,伴奏中频繁出现雅乐调式特征音变徵#f,与民族性的雅乐旋律风格统一。此外,从图示中可以发现,伴奏部分运用了大量西方和声技法的高叠和弦,以波音及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出现。在第8-9小节,第8小节的E-G-B-D(V7)为五声调式小七和弦,代表着中国民族风格,而紧随其后的第9小节的#F-A-C-bE(VII2/VII)是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的体现,但两个风格相反的和弦却紧密自然的连接着,可见作曲家在创作中,做到了将西方和声技法与民族性风格的对置。总体上,《断桥遗梦》将中国民族风格与西方传统的和声技法完美的融合,并使两者平分秋色,是中国当代民族歌曲中中西合璧的集中体现。
  二、微观分析在功能和声基础上的民族化
  上个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传统功能和声体系受到挑战,面临解体的危机,一些西方现代作曲家力求摒除一切调性因素,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抛弃调性和声的理念未能在中国当代民族歌曲的创作中占主流,相反,在中国作品中,作曲家结合民族音调和民族调式的特点,将和声的配置与结构民族化,打造富有民族色彩的和声。
  (一)三度叠置和弦的变通运用
  三度叠置和弦的变通运用指的是,为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在遵循三度叠置和弦的原则上,打破传统和声的技法,在形式上进行“有限”的改造。这种“有限”改造的和弦形式一般表现为:
  1.小七和弦
  小七和弦在西洋调式中常被遗忘在角落,但在五声调式里却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商、徵、羽三个民族调式的V7都为小七和弦,它代表着五声调式里所特有的属功能和弦,因此小七和弦带有浓郁的民族性音乐色彩。
  在《断桥遗梦》的伴奏部分第8小节的强拍上E-G-B-D和弦为d羽雅乐的V7,结构为小七和弦,它与雅乐旋律风格一致,增添了钢琴伴奏的民族性色彩。见例1.   例1.《断桥遗梦》
  在歌曲《我爱这土地》的钢琴伴奏中第19-29小节大量使用Ⅱ7和弦,这些小七和弦采用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代替直接叠置的结构出现的,其七音便作为不用解决的和弦外音,与叠置的小七和弦相比之下更起到削弱不协和性的作用。因此在丰富伴奏织体的同时,又给音乐添加了民族风格。见例2.
  例2.《我爱这土地》
  2.附加音和弦
  附加音和弦指為调整和弦结构及音响色彩,将不需解决的和弦外音加入到原本三度叠置的和弦中。在减低和弦饱满度与协和度的同时,民族风格的形象更加鲜明。
  在《断桥遗梦》中第14小节的钢琴伴奏部分F-G-A-C和弦,是在F音上建立的大三和弦,附加了二度音G(二度助音),因此,在音响效果上削弱了传统和声的协和感与稳定感,使织体音调倾向民族七声调式。见例3.
  例3.《断桥遗梦》
  在歌曲《我爱这土地》钢琴伴奏中也大量的运用了附加音和弦,都以流动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织体出现,这里列举其中第18小节的附加四度音和弦(见例4.)是在bA上建立的小三和弦,附加了四度音bD。
  例4. 《我爱这土地》
  (二)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非三度叠置和弦形态繁多,其结构形态大致有:二度、四度、五度叠置和弦,及多种形态的偶成和弦。这里以分析四度叠置和弦为主。
  四度叠置和弦是由两个四度音程在一个八度内纵向结合形成的,其削弱调式功能,添加了民族色彩。这四个音一般都为五声调式中的“正音”,因此,由四度叠置而形成的二度音程,虽有“不协和”却充满着民族风格的情绪。
  《昭君出塞》的前奏中第一个和弦D—G—A—D的结构就是四度叠置,一直持续到第三小节,这个四度叠置的琵琶和弦有着不协和的音响,犹如一部历史剧开场前沉重大锣的敲击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到战火纷飞的秦汉末年,预示着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即将上演。
  同时,《昭君出塞》中第三小节第二个和弦E—A—还原B—E,同样是四度叠置和弦,“还原B”在d羽调式里为变徵,是我国古代雅乐调式的代表特征。四度叠置和弦的连续出现奠定着“d雅乐羽调式”风格的基调,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见例5.
  例5.《昭君出塞》
  三、结语
  通过对《我爱这土地》、《昭君出塞》、《断桥遗梦》这三首民族歌曲钢琴伴奏的和声分析,了解到和声技法在民族调式作品中的特点:一方面,为加强和声和旋律的融合度,省略和弦三音、不需要解决的和弦外音,来协调与民族调式不匹配的音,产生了由五声调式“正音”与“偏音”组成的和弦。另一方面,围绕旋律主音,来选择相应的调式和声使其风格更加民族化。
  注释:
  [1]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5.
  参考文献:
  [1]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12.
  [3][奥]阿诺德·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M].茅于润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5.
  [4][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M].黄大同,杜亚雄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2.
  [5][匈]凯斯特莱尔·略林茨.键盘和声学教程:古典音乐和声体系的理论[M].张瑞,邹国昌,徐振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8.
  [6]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5-20.
  [7]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373-374.
  [8]陆在易.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9.
  [9]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编委会.中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0]霍立,李静玉,金茗,霍平,金城《断桥遗梦》乐谱.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十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中国人爱面子,这已然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的人都好面子,但把好“面子”提升到“面子文化”这个高度,中华民族可谓是一马当先。面子文化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前,人们总以为男人“好面子”,但随着时代发展,“好面子”不再只是男人的专利,而是成为两性的共同追求。既然面子文化在中国如此根深蒂固,它到底为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这些影响在思想层面和现实层面
期刊
【摘要】:锡雕工艺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锡雕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超高的文化价值。因此,有效的挖掘并保护锡雕工艺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对锡雕工艺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创作题材、艺术表现形式、工艺制作手法以及地区发展特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对锡雕工艺实现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锡雕;题材;表现形式  引言  锡雕工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所蕴含的
期刊
【摘要】:邓小平群众观的应用,能够积极妥善的提高社会各项事物的解决能力,从而有效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优质资源。本文主要针对邓小平群众观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具体应用困境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应用困境;解决对策  引言: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刘少奇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
期刊
【摘要】:科勒是瑞士的语言学家,本文根据其德语著作整理其翻译等值思想。翻译等值是翻译标准的核心之一。等值概念的引入,推动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译者翻译实践。  【关键词】:翻译标准;翻译等值;科勒  科勒认为等值基于三个基本原则:  一.等值表示两种文本存在翻译关系,进一步说是存在等值关系。等值涉及翻译的要求:“这种关系必须进行额外的阐述”。就原文而言,翻译
期刊
【摘要】:色彩在美术绘画领域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是广泛的,是美术绘画的重要元素,又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好的色彩静物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能快速、生动和正确的传达出色彩的信息,成为美术绘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色彩;属性;色相;明度;纯度;造型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素描和色彩是最基础的教学,只有这两门基础学科通过了才能进行更进一层的学习,如何把色彩学好,特别是色彩静物学好,在学习色彩静物中会遇到
期刊
【摘要】:沃尔特.惠特曼是第一个走向世界文坛的美国民主主义诗人,他有着独辟蹊径的勇气和远见,被称为“美国经典的核心”。惠特曼创作的《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全面体现,而其中的《自我之歌》则是主干和中心。文章将从诗人对“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死亡”和“上帝与自我”等同一与对立有机结合的关系出发,结合文本,深入探讨惠特曼对美国精神的探索。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自我之歌》;对应;对立
期刊
【摘要】: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正派市民和新派市民,而《离婚》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三类市民形象,以此揭示北平特有的市民性格特征和市民文化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离婚》;市民形象  《离婚》是老舍自己较为钟爱的一部作品,在西南联大讲课时,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最好的小说是《离婚》。同时,老舍在其《我怎样写〈离婚〉》一文,如此描写当时畅快的写作状态:“……原定于8月15日
期刊
毋庸讳言,三峡人文绘画在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中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精神价值取向。问题是透过不少的艺术家、画家其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揭示三峡人文绘画题材中的新现实主义精神,但却似乎没有将其完整意义表现出来。这样看来,要想让三峡人文绘画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全部表现出来,必然要与三峡这块土地以及它几千年人文历史的精神性相联系起来考量,特别是要与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三峡百万移民的历史语境
期刊
【摘要】:现阶段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人缺乏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文物的流失和损坏,尤其是随着城乡基本建设的蓬勃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加强基层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将主要针对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文物保护的对策的具体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物保
期刊
【摘要】:对一所高校尤其是一说具有较长历史的知名高校来说, 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和办学传统,已经成为学校精神层面上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上已构成了相当的影响力。同时,校园文化纪念品就像大学的一张名片,透过这张名片,我们可以读到大学的历史和传承,也正是这张名片作为承载着校园浓厚历史底蕴的向导,纪念品设计就担负着向外界传播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毕业纪念品;纪念品设计;校园文化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