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是作为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线培训班赴美国学习考察报告出版发行的。通过阅读此书,笔者得到了许多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性训练的含义
近几年来,“功能性训练”一词正从国外的康复中心、健身房,逐步向竞技体育渗透,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训练术语。功能性训练是专项训练,是体能专项化的桥梁,它提高了技术表达体能的效率,缩小了训练与比赛的距离。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自行车项目体能训练中的运用
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速度耐力型项目,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基础就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提高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以下以体适能、增肌、力量、爆发力、爆发耐力五个阶段为例,按照功能性训练原则对自行车项目体能训练课进行设计,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1体适能训练阶段
体适能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觉疲劳,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对于运动员来说,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在比赛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技能工作的能力。体适能训练阶段不仅可运用于从初级训练到更加高级的强化体适能阶段,还可以运用于比赛后和伤病后的康复阶段。
体适能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在进行高级增肌或力量训练计划之前要先进行体适能训练计划;②可以用两周的时间进行初级体适能训练计划,然后再进行两周的更高级训练计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进阶的四周时间的体适能训练计划;③训练组数和重复次数可以逐渐加深;④体适能阶段的训练内容应同其他阶段内容同时进行;⑤计划中的训练项目可以用相似的训练方法代替;⑥如缺乏某一特定器械,可以用相似的训练方法代替并使用相似的器械。
2增肌阶段
顾名思义,此部分的训练是以增加肌肉横断面积为目的。教练员需要做的是控制好训练的重复范围和强度。
增肌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增肌练习计划应该在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之前进行;②在开始的两周进行少量的增肌训练计划,再进行两周训练量较大的增肌训练来组成渐进的为期四周的增肌训练;③逐渐增加强度和训练量;④如果需要更大的力量就将重复次数定为8次,如果需要更大的肌肉横断面积,就将重复次数定为15次;⑤不同的节奏都能刺激肌肉的生长,在增肌训练中多使用10/1/10(10秒的离心性收缩锻炼/1秒的等长性收缩训练/10秒的向心性收缩训练)或1/0/1/5/0/3的节奏来进行训练;⑥可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⑦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3力量训练阶段
力量来自于许多不同的状态和形式,许多专家把精英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类型的力量称作机能性力量,即能在机能性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机能性力量训练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能够增强技能性力量而不会增加额外的肌肉重量。
力量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体适能状况不佳的人不能使用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之前要有四周的体适能或者增肌训练;②力量训练要先于爆发力训练;③训练量循序渐进;④可以采用不同的节奏以达到刺激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目的。降低节奏是增加力量强度的极好办法,在力量训练中一般使用2/0/2、3/0/3的节奏;⑤可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⑥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4爆发力训练阶段
爆发力=力量×速度
爆发力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体适能状况欠佳的运动员不能参加爆发力训练;②训练量循序渐进;③爆发力训练之前使用动态热身而不是静态拉伸来进行热身;④爆发力训练的每一个重复动作都要尽最大努力;⑤爆发力训练需要充足的时间恢复,每组之间休息1~3分钟,每个练习之间休息45~60秒;⑥节奏尽可能的快;⑦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⑧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5爆发耐力训练阶段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功 功率=更少的时间能做更多的功
爆发力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体适能状况不好的运动员不能使用爆发耐力训练;②训练量循序渐进;③在进行爆发耐力训练之前,动态热身的效果要优于静态拉伸;爆发耐力训练要求连续的次强度的训练;④恢复和训练量:不完整的恢复是代谢力量训练的核心,在不能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完成的动作质量仍必须很高;⑤速度和节奏:和爆发力训练一样,爆发耐力训练需要快速的节奏;⑥可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⑦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三、小结
功能性训练是美国目前较为流行和常用的体能训练理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它提倡较少地运用大重量的器材,而较多地运用自身体重和一些较为简单的器材来达到训练的目标。目前关于训练负荷和强度控制的研究多为对抗性项目,对于功能性体能训练同其他项目的结合还有待研究。
一、功能性训练的含义
近几年来,“功能性训练”一词正从国外的康复中心、健身房,逐步向竞技体育渗透,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训练术语。功能性训练是专项训练,是体能专项化的桥梁,它提高了技术表达体能的效率,缩小了训练与比赛的距离。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自行车项目体能训练中的运用
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速度耐力型项目,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基础就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提高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以下以体适能、增肌、力量、爆发力、爆发耐力五个阶段为例,按照功能性训练原则对自行车项目体能训练课进行设计,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1体适能训练阶段
体适能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觉疲劳,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对于运动员来说,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在比赛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技能工作的能力。体适能训练阶段不仅可运用于从初级训练到更加高级的强化体适能阶段,还可以运用于比赛后和伤病后的康复阶段。
体适能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在进行高级增肌或力量训练计划之前要先进行体适能训练计划;②可以用两周的时间进行初级体适能训练计划,然后再进行两周的更高级训练计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进阶的四周时间的体适能训练计划;③训练组数和重复次数可以逐渐加深;④体适能阶段的训练内容应同其他阶段内容同时进行;⑤计划中的训练项目可以用相似的训练方法代替;⑥如缺乏某一特定器械,可以用相似的训练方法代替并使用相似的器械。
2增肌阶段
顾名思义,此部分的训练是以增加肌肉横断面积为目的。教练员需要做的是控制好训练的重复范围和强度。
增肌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增肌练习计划应该在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之前进行;②在开始的两周进行少量的增肌训练计划,再进行两周训练量较大的增肌训练来组成渐进的为期四周的增肌训练;③逐渐增加强度和训练量;④如果需要更大的力量就将重复次数定为8次,如果需要更大的肌肉横断面积,就将重复次数定为15次;⑤不同的节奏都能刺激肌肉的生长,在增肌训练中多使用10/1/10(10秒的离心性收缩锻炼/1秒的等长性收缩训练/10秒的向心性收缩训练)或1/0/1/5/0/3的节奏来进行训练;⑥可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⑦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3力量训练阶段
力量来自于许多不同的状态和形式,许多专家把精英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类型的力量称作机能性力量,即能在机能性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机能性力量训练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能够增强技能性力量而不会增加额外的肌肉重量。
力量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体适能状况不佳的人不能使用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之前要有四周的体适能或者增肌训练;②力量训练要先于爆发力训练;③训练量循序渐进;④可以采用不同的节奏以达到刺激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目的。降低节奏是增加力量强度的极好办法,在力量训练中一般使用2/0/2、3/0/3的节奏;⑤可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⑥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4爆发力训练阶段
爆发力=力量×速度
爆发力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体适能状况欠佳的运动员不能参加爆发力训练;②训练量循序渐进;③爆发力训练之前使用动态热身而不是静态拉伸来进行热身;④爆发力训练的每一个重复动作都要尽最大努力;⑤爆发力训练需要充足的时间恢复,每组之间休息1~3分钟,每个练习之间休息45~60秒;⑥节奏尽可能的快;⑦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⑧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5爆发耐力训练阶段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功 功率=更少的时间能做更多的功
爆发力训练阶段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体适能状况不好的运动员不能使用爆发耐力训练;②训练量循序渐进;③在进行爆发耐力训练之前,动态热身的效果要优于静态拉伸;爆发耐力训练要求连续的次强度的训练;④恢复和训练量:不完整的恢复是代谢力量训练的核心,在不能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完成的动作质量仍必须很高;⑤速度和节奏:和爆发力训练一样,爆发耐力训练需要快速的节奏;⑥可以用相似的练习来替代计划中原有的练习;⑦可以使用相似的器械来代替计划中的器械。
三、小结
功能性训练是美国目前较为流行和常用的体能训练理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它提倡较少地运用大重量的器材,而较多地运用自身体重和一些较为简单的器材来达到训练的目标。目前关于训练负荷和强度控制的研究多为对抗性项目,对于功能性体能训练同其他项目的结合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