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欣:爱国者·奉献者·成功者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大紫荆勲贤、太平绅士黄保欣先生今年已是八十三岁高龄,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看上去总是那麽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作为一位驰名商界、誉满香江的知名人士,他又是那麽和蔼可亲、谈吐儒雅。
  黄保欣先生的人生历程,可谓精彩纷呈,他以超出常人的拼搏精神和真诚炙热的爱国爱港情怀,创造了非同寻常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获得了一串串花环和一个个桂冠——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是誉满香江的“塑料原料之王”,成为功绩卓著的商界翘楚。他曾先後获颁英帝国官员(OBE)勲衔、英帝国司令(CBE)勲衔、香港太平绅士(JP)荣衔、大紫荆勲章(GBM),並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工商管理博士、浸会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荣衔和国内多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
  黄保欣先生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荣誉固然令人讚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赤子情深、坚定不移的爱国者,一位真诚服务香港社会的奉献者,一位情繫桑梓、慷慨回报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为香港的平稳过渡、繁荣发展,为推动祖国内地的发展和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香港国际机场等十大工程建设及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安全保障方面,更是功勲赫赫。因此,黄保欣先生为各界人士所熟悉和敬重,可谓德高望重,声名远播。
  
  厦大学子商界翘楚
  
  志強者智必达,言信者行必果。有志者用奋斗的汗水淘尽了艰难困苦的泥沙,留下一颗闪光的金粒,那就是成功。在事业的征程中,黄保欣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有志敢为、终获成功的奋斗者。
  1923年,黄保欣出生於“番薯县”惠安的一个普通家庭,其父黄润苍先生,是惠安县仁世医院副院长、西医师,膝下七男二女,黄保欣排行第二。黄润苍先生对子女们的教育一直非常严格。黄保欣从小励志向学,在惠安小学毕业後,进了泉州培元中学,直至高中共十二个学期,他有十个学期学习成绩为全班第一名。
  黄保欣用奋斗的双脚走出了一条求索进取之路。1941年,他背起行囊长途跋涉到长汀,就读於内迁於此的“厦大”。在抗战的峥嵘岁月里,厦大师生在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发奋图強,打造“南方之強”。黄保欣增长了学识,树立了“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人生坐标。
  1945年,黄保欣从厦门大学毕业後,曾到永安福建省研究院工业研究所当研究生,又在厦门双十中学、晋江南侨中学、惠安惠南中学任教。
  1948年黄保欣移居香港,从普通职员做起,逐步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之路。在其後的十年打工生涯当中,他勤勉进取、努力拼搏,积累了丰富的营商经验。十年磨剑,霜刃渐锋。他进而决定独立门户,开辟事业和人生的新天地。
  黄保欣先生深知,奋斗人生的诀窍是经营自己的长处,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於是在1958年,他和夫人吴丽英女士在中环创办了联侨企业有限公司,经营新兴的塑料业。当时,香港的塑料工业正处於萌芽状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厂家对技术的要求日趋迫切。贯通化学知识的黄保欣有了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他率先向厂家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的信息。这一做法,深受塑料製品厂家欢迎,被盛讚为“似和煦的春风,吹得香港塑料业满眼生机”,也使得黄保欣先生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1964年,他在观塘购地自建公司两幢大楼、十一层工贸大厦和九层货仓,总面积达二万平方米。几年时间里,他陆续创业了胶袋厂、手袋厂和人造皮革厂。至20世纪70年代,黄保欣先生经营的塑料业已如日中天,成为业界翘楚,他本人也被誉为“塑料原料之王”,並当选为香港塑料原料商会主席,对塑料业跻身香港三大工业支柱之列建立了卓越的贡献。
  哲人有言:“只有成功者才能体会到追求的价值。”毋庸置疑,黄保欣先生在事业上早已是一位令人敬慕的成功者。但他卻认为,事业上的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準,比事业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要有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性情,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最该做的事。“只有这样,你就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踏实和充实。”因此,黄保欣先生时至今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奋斗着,不断谱写着新的事业篇章。
  
  勇担大任 再谱华章
  
  素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的开拓,不仅成为国际商业金融中心,而且是亚洲的交通枢纽和旅遊胜地。启德机场已无法满足空运的需求,因此,兴建一个新的大型国际机场对香港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配合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继续保持香港原有的国际中心地位,以新机场建筑为核心的十大市政建设项目正式上马。
  1991年,香港政府成立了“临时机场管理局”,根据中英双方协议又成立了“新机场及有关工程諮询委员会”,黄保欣出任“机諮委”主席,开始为这项跨越“九七”的举世闻名大工程“架桥铺路”。到1995年12月1日“香港机场管理局”正式成立时,中英双方决定由黄保欣先生担任主席。港府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委任是以个人身份和经验是否适合这份工作,並非因代表的机构和具备的背景。”可知他担任这一关繫到香港未来的职务,是几经筛选、众望所归的。有人说,他是中英双方一致认同的跨越“九七”的“坐直通车”的人物。对於担任多个社会公职的黄先生来说,机场管理局主席的职务也许是涉及最广、责任最重、意义最大的。能肩负这项光荣使命,亲身投入这项世界罕见的伟大建设,他深感荣幸!
  然而,他也面对着重大的挑战:“机场管理局”成立之前,“临时机场管理局”已运作了近6年之久,大多数重要的建筑合约都已批出,可以说是大局已定,因此,机场管理局的职责就是“执行合约”。也就是说,要确保在28个月内,使机场在岛上的各项工程设施,遵照已订下的财政预算按期完成,並於原订的1998年4月正式启用;如果有问题,也必须在“準时”和“不超过预算”的前提之下加以解决。而且机管局有权负责以审慎的商业手法经营机场、筹措资金、吸引私营机构参与发展机场的商业设施。
  黄保欣先生不负众望,在出任机场管理局主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各项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到1996年底为止,75%的工程已经竣工,第一跑道也即将落成。新机场首期工程原计划先建一条跑道,由於考虑到一条跑道在机场启用一年内将达到饱和,机管局果断地做出决定:“提早兴建第二条跑道”,並提交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讨论。1996年5月30日,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新机场委员会正式决定:同意机场管理局立即着手进行第二条跑道及相关工程所需的设计和建造準备工作,於1997年提前动工。这些提前增建的设施将使新机场运作首年的跑道容量,每小时增加至50架次航班,至少确保数十年机场的客流量畅通无阻。
  1997年2月20日,黄保欣先生与其他负责人乘坐一架由启德机场起飞的小型飞机,成功地降落在赤蜡角机场跑道上,这是新机场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服务香港 无私奉献
  黄保欣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爱港志士,自从他於1948年来到香港之後,他的名字就紧紧地和香港公共事业、政治事务联繫在一起。而当他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香港工商业界、服务香港市民的事业上来。
  1971年初,黄保欣先生作为香港中华厂商会常务会董,对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时有创见。他又担任贸易发展局理事。当时法国对香港部分货物入口法国採取严格限制,黄先生认为很不合理,积极建议贸易发展局出面交涉。在他的努力下,1974年派出由简悦強爵士带领的访法团赴法进行磋商,取消了法国对香港玩具出口的限制,並且在巴黎设立了贸易发展局办事处、举办大型研讨会,成功地推动法国商界到香港投资。
  这之後,黄保欣先生率领访问团出访东欧,途经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波兰等国,是香港贸易团访问东欧的先驱。随後,他又多次率团访东欧、西欧、美洲、澳洲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拓展香港海外市场。
  1976年,他率领香港中华厂商会代表团参加庆祝美国立国200周年活动,在多个城市议会发表演讲,成为早年在美国广泛宣传香港、拓展香港贸易、吸引外界到香港投资的一件盛事。美国达拉斯市政府授予黄保欣“荣誉市民”称号。
  1977年,黄保欣因他在香港工商业及对外贸易发展中所作的贡献,被授予OBE勲衔。
  80年代初,港府开始酝酿兴建“香港文化艺术中心”的议案。作为立法局委员又兼任香港演艺发展局委员的黄保欣先生,为了让市民们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坚持主张兴建;经过努力,风格独具的“香港文化艺术中心”终於在九龙尖沙咀落成,成为香港的一座标誌性建筑,使这座商业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氛。
  黄保欣先生身为立法局议员,一直把香港的高等教育掛在心上。他在立法局会上指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香港至少应该有7所大学。当时,香港还只有“港大”和“中大”两所大学,如今,香港已经办起7所大学,黄保欣的预言基本实现了。他除了先後担任过浸会学院校董会主席和香港大学校董外,1985年起还一直担任香港理工学院工商管理课程毕业生协会赞助人,为这些院校的发展做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付出极大的努力。
  1977年,黄保欣受任香港廉政公署防止贪污諮询委员会委员,1979年,又受任香港业主及住客租务条例检讨委员会委员,为香港政府和社会事业的廉政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9年至1988年黄保欣先生连续9年荣任立法局非官方议员。这期间,他还陆续兼任香港贸易諮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工业总会理事会委员、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贸易諮询委员会主席、香港浸会学院校董会委员会主席、香港演艺发展局委员、香港大学校董、香港职业训练局副主席。他身兼多职,无论幹什麽,都是尽心尽责,深得公众的拥戴。
  1993年,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授予他名誉工商管理学博士,同时在讚辞中指出:“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黄保欣先生服务於香港社会大众已10多年,自从投身参与公务起,他经营的企业错过了这段时间里出现的许多机会,在进展上没法达到应有的速度。但是,他所致力管理的是比工商业务还要广泛的香港事务,香港人都为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的市民感到荣幸。授予黄保欣先生名誉工商管理学博士学衔乃是恰当的,是受之无愧的。”
  1994年,黄保欣先生又荣获香港浸会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同年,他分别荣获深圳市首批荣誉市民及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並被聘为经济顾问。
  
  丹心耿耿 正气凛然
  
  1980年中英两国政府把香港政权交接正式提上议程时,香港立法局就英国要不要把香港归还给中国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有人主张主权回归後,对香港的管制权再由英国保留30年,时任香港立法局议员的黄保欣先生坚决表示反对:“当年,中国人民为了夺回家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8年浴血奋战。今天,当英国人统治香港的期限结束的时候,没理由再让中国人继续蒙受历史遗留下的恥辱。”这位从贫瘠的惠安乡村走出来的強者,登上立法局的讲台,用流利的英语作正式陈辞,他义正辞严地重申:“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被英国割去的,这历史的错误应该改正过来!”
  1984年,黄先生向当时的港督递送呈辞,文中写道:“我绝对相信中国对香港的安定繁荣所作出的保证出自真诚。而且它正寻求办法,使现行制度中的主要因素免受破坏。……香港不单在过去,而且在将来亦继续为中、英两国的利益而服务;而这方面的利益也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由於双方利益一致,香港的安定和繁荣才可保持。而香港人的福利亦得以增进。”这样的言辞,在当时无疑是高瞻远瞩的。
  同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香港立法局介绍中英谈判情况。酒会时,黄保欣先生劝诫撒切尔夫人:“你与北京谈判,要持友善的态度,本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立场,谈判才能成功。”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历时两年,经过22轮谈判,正式签署了关於香港主权回归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黄保欣先生受命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加政治和经济两小组的工作,並担任经济专题小组港方召集人。这个小组有一些香港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如霍英东、李嘉诚、查济民等。黄保欣带着一种強烈的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起草工作。在起草经济部分条文时,大家都遵守《联合声明》的精神,特别是关於土地契约、航运、民航的条文。在提到香港继续实行低税政策一项时,有些人不赞成,认为这样做太保守,会捆住未来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手脚。黄保欣先生认为: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应该逐年增加,但必须有个限度;扩大公共开支,市民会欢迎的,但如果太过分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他耐心地向人家解释:“政府花的钱一多,就要提高税率,而税率一提高,外国资本和香港本地资本就有可能抽到税率低的地区去。资金一旦流失,就会影响香港的经济活力。现在香港的税率低於其他地区,这是香港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不能改变。”在经济一章中,黄保欣先生极力坚持政府开支要“量入为出”、不管制外汇等重要条文。由於他担任立法局议员时主要参与政府财经与公用建筑工作,对香港的经济运作比较熟悉,他提出的一些意见,被採纳並列入基本法条文内。
  此後,黄保欣先生又被任命为香港事务顾问和“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副主席,发表了大量的爱国爱港的文章和演讲,为香港的平稳回归尽心尽力。
  後来查济民先生等一些基本法起草委员,合力撰写出版了一本《香草诗词》,其中有一首《咏基本法草委会政制组港人委员》盛讚“保叔持平献妙策”,可谓是对“保叔”即黄保欣先生的中肯评价。
  1986年4月,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引起了香港居民对距离50多公里外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忧虑与恐惧。香港当局通过与北京交涉,成立了有港方参与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安全諮询委员会。1987年,黄保欣作为港方代表出任该委员会主席。他同全体委员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设计及核安全措施作了全面、深刻的瞭解,提出了积极建议。以诲人不倦的态度去教育社会大众,为香港人正确地认识核电及核安全、消除疑虑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顺利运营做出贡献。
  1990年,当基本法正式公布後,身为基本法起草委员的黄保欣先生功成身退,转而参与由安子介主席倡建的“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工作,並兼任中心副主席职务。黄保欣先生对“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前景充满信心,並对研究中心的工作和落实基本法方面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看法。他说:“落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关键在於坚决维护基本法。由於‘一国两制’是个崭新的概念,港人往往強调‘两制’,而内地人则往往強调‘一国’,两地同胞在理解上都有片面性,这中间要取得一个好的平衡,如果是国家主权之外的事,我认为应该满足港人两‘制’的意愿,如果涉及到主权,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主权应该放在第一位。”他还利用自己在港人中的影响力,在不同场合,进行了30多场次的演讲,一方面宣传基本法,讲解一国两制,唤起港人的民族意识,激发港人作为主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鼓励港商继续在香港这片土地上扎根,为香港“九七”後的繁荣、为祖国的经济和民族事业作贡献。
  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这位爱国者的赤子之心。黄保欣先生自己也表示:“正是一种爱国的情感驱使着我不知疲倦地为了祖国而奔忙。”
  赤子情深 报国馈乡
  
  黄保欣先生在尽心尽力为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做出大量工作和奉献的同时,念念不忘祖国的富強壮大,时刻关心家乡建设发展。他坚信“工业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人口就业的良策”,並付诸行动。
  1985年,黄保欣先生在家乡惠安投资100万港元,合资兴建惠侨塑料製品厂;同时在厦门投入2000多万港元,独资创建厦门联侨有限公司,引进现代化设备,吸收员工250多名,产品销往欧美和日本等地。1992年,他又将上世纪七十年代创办的人造皮革厂搬迁至深圳,成立联侨合成皮革(深圳)有限公司,增加投资6000万港元,引进三条自动化生产线,吸收数百名员工,生产高档的仿麂皮和超细维皮革,销往世界各地。同年,他有感於福建省经济发展受电力不足的制约,毅然投资兴建第二期的漳平发电厂,两年後落成投产。
  黄保欣先生始终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強盛,教育仍是根本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科教兴国是繁荣国家的必由之路。基於这样的理解和信念,几十年来他慷慨捐资办学。1995年为母校泉州培元中学早日实现教学目标,他捐资200万港元兴建“黄润蒼教学楼”。2001年4月厦门大学建校80周年庆典时,黄保欣向母校捐资500万港元兴建的嘉庚群楼一号楼——“保欣丽英楼”胜利落成。黄保欣捐赠厦门大学的500万港元是厦门通过国家“211工程”专家评审後收到的第一笔钜额捐资。在校方举行隆重的受赠仪式上,黄保欣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谈话:“我与丽英均於1945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十年来我们夫妇对母校心存感激,图求一报……今天酬愿了!”其赤子之心、悠悠之情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受感动!
  同时,黄保欣先生也为香港闽籍社团的发展尽心尽力。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福建来香港的人逐渐增多。到1978年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後,在港的闽籍社团日益活跃起来。福建商会、福建同乡会、福建体育会和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等四大闽籍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黄保欣先生一直都是热心支持、积极参与,为团结乡亲、敦睦乡谊、推动各个社团的发展贡献良多。
  
  结语
  
  几十年来,黄保欣先生对社会、对祖国、家乡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更让人们镌刻在心上的是黄保欣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虚怀若谷、坦荡磊落的胸怀,他虽然贡献良多,德高望重,但都保持谦逊礼让的高尚品格,对人真诚,对事负责使他有良好的口碑,不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拥戴。
  黄保欣先生的人生历程是丰富多彩而又辉煌灿烂的,他用一个个胜利的里程牌,记录、启迪、昭示着他所走过的闪光之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蕴含着他爱国、爱港、爱乡的厚重情怀!毋庸置疑,他是一位集奋斗者、成功者、爱国者、奉献者形象於一身的当代商界精英、华人骄子!
其他文献
黄肤玄髮龙传人,中华血脈中华魂。立志作舟兴伟业,造福桑梓见丹心。  名播寰宇八方土,昂首世界民族林。济世利众情无悔,嘉行懿德启後人。  ——题赠曾宪梓博士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中国的亿万电视观众,有谁不知道这句广告词?“金利来”这三个字曾让多少中国人为之动心!  说到“金利来”,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缔造者——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这位出身寒微的客家子弟,从踏足香港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定
期刊
当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意横行时,满腔热血的他参加了抗日先锋队,捐献自家药厂生产的药品救治前线杀敌的英勇官兵;在解放战爭中,他以家族企业为掩护,为遊击队印製钞票“南方券”,周旋於虎口,书写下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捨生忘死的激情诗篇;  当文革十年浩劫的阴霾被春风吹散时,踌躇满志的他站到了开放的前沿,运用良好的人际关係网络,广招八方商贾投资内地,在引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一马当先,被誉为“中国招商引资先驱”
期刊
仁是根,爱是苗,鲜花绽放;一缕情,一缕香,心语芬芳。  ——题赠张心瑜女士    香港的六大慈善团体,宛如阆苑奇葩美无瑕,仁爱堂虽为其中的後起之秀,但自成一道温暖的风景,而张心瑜女士是这风景里的美丽亮点。  投身慈善事业十餘年,她充满深情地吐露着心语——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从狮子会到保良局,直至入主仁爱堂,她的身影总是萦绕着阳光。“很多人的爱心汇聚成太阳,我是他们的使者。”她笑着如是说。  阳光使
期刊
生命有轻重之分,人生亦有平凡与伟大之区别。生命之轻是因为个人利益佔主导,从而导致人生的平凡;生命之重是由於充分展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诚信与奉献为砝码,衡量出人生的意义。  ——採访手记    洪祖杭先生极具亲和力,在接受记者採访的过程中,他讲述着常人所不曾经历过的往事,在侃侃而谈之中彰显出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作为一位驰骋商场的企业家,他以诚信与执著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硕果,用商场的成就履行着报国的
期刊
序曲    在香港,在东莞,只要是认识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的人,每谈起这两位长者总是感慨不已。这些感慨当中有感动、有羡慕、有讚叹、更多的是敬佩……  此刻,两位长者就坐在记者的面前。今年已经七十四岁的王兆生先生虽已是满头银髮,但从外表、言谈、举止、行动之中,看上去都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浑身上下透着洒脱、幹练和绅士风度。  曾经荣膺“中国百名傑出女企业家”的熊秀云女士,仪态雍容温婉,气质高雅恬静,
期刊
中华饮食天地就像一个爭奇斗艳的百花园:粤菜的清雅,如同盛开的莲花;川菜的火爆,恰似斗霜傲雪的红梅;徽菜的古朴,好像二月里的水仙花开;沪菜的浓鬰,是清晨飘香的玫瑰……  在中华饮食的百花园里,陈伟強先生亦在心中描绘着自己的“花园”。从事餐饮业二十多年来,他执著拼搏,“继承中华饮食文化,传播现代饮食观念”,灌溉和培育出百花齐放的“花园”盛景。  ——题 记    走进花园酒家,映入眼帘的是宾客云集的热
期刊
有人说,心有多广,路就有多宽。在澳门著名企业家、澳门地产发展商会副会长程炳濂先生的身上,这句话不但得到了事实印证,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创业三十餘年,从贸易、餐饮、娱乐、博彩、房地产,到石油气行业,程炳濂先生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在这愈来愈宽阔的事业路上,他用心追求、超越自我,终於在所从事的各行业中都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儘管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每接触一个新的行业时,程炳濂先生能够从陌生到
期刊
人生如旅,“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人在旅途,春来秋往之间,品读着“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的种种人生况味。   香港康泰旅行社董事长黄士心先生的如旅人生,是从经营一间小小的旅行社开始的。当年,他毫不犹豫地迈出第一步,以探索者的身份为广大遊客开辟旅遊线路,以创新精神赢得公司业绩的蒸蒸日上,创造了融入新旅遊概念的康泰品牌,将康泰打造成年营业额逾20亿港元的旅行社,使之稳居香港旅遊业的龙头宝座。  对
期刊
晴空万里,白云映日,绿茵茵的草地上,香港航模专家、吴氏集团主席吴炳连先生正手持JR遥控器,镇定自如地指挥着。上空前方,一架特技的模型飞机“倏”地腾空而起,向着辽阔的蓝天速翔直冲。  这经典的一瞬间,记载着吴炳连先生征战遥控模型领域的辉煌,永远在吴氏集团开创遥控新天地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三十餘年的创业经历,毕其一生对航模事业的热爱,从荒漠的大西北到繁华的物质都市,从一名出色的石化工程师到一名优秀的
期刊
对於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甚至连生命都曾数度受到威胁的人来说,人生之路自然充满着坎坷泥泞、充满着艰辛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弱者往往会失去生活的信心,或者只会随波逐流,而生命的強者则会激流勇进,並有可能在这些磨难面前激发出更多的生命潛能。陈智思先生无疑属於後者。生命的考验、生活的磨砺不仅让他造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心境,以“智者思无惑”的超然之态笑看人生,更让他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健行无疆,从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