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连:世事无痕笑春风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晴空万里,白云映日,绿茵茵的草地上,香港航模专家、吴氏集团主席吴炳连先生正手持JR遥控器,镇定自如地指挥着。上空前方,一架特技的模型飞机“倏”地腾空而起,向着辽阔的蓝天速翔直冲。
  这经典的一瞬间,记载着吴炳连先生征战遥控模型领域的辉煌,永远在吴氏集团开创遥控新天地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三十餘年的创业经历,毕其一生对航模事业的热爱,从荒漠的大西北到繁华的物质都市,从一名出色的石化工程师到一名优秀的航模专家,从创业到再创业的飞跃,风雨兼程中,吴炳连先生不忘回馈社会、科普兴国,在祖国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爱的踨跡。
  
  癡心航模遥控人生
  
  对自然科学的迷恋,是吴炳连先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小时候,只要看到玩具,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它抓在手里,把玩一番後定要拆开看个究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想瞭解其中机理,虽然年幼,还谈不上有什麽具体技术知识的收穫,但这种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与好奇,为他日後走上遥控模型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初中时期,吴炳连先生就读於岭南大学香港附中。学校里有一批欧美归国华侨,他们从美国引进了飞机模型的知识和技术。自幼癡迷於自然科学的吴炳连先生,一接触到飞机模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旋即跟着一班读高中的“师傅们”学做飞机模型。或许是天性使然,在学校举办的模型飞机飞行比赛中,吴炳连先生竟然超过“师傅”赢得头奖。真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谈起这一往事时,吴炳连先生至今都兴致勃勃,忍不住露出得意的笑容。
  大学时,吴炳连先生攻读化工系“液体燃料”专业(属於“人造石油”系列),期间曾任大连少年宫航空模型辅导员。选择攻读这一专业,皆因在吴炳连先生看来,石油与航空工程息息相关,进入石油行业,不但将来能够有所作为,而且能因势利导发展自己的爱好。
  1953年,吴炳连先生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在北京等待分配期间,他着手翻译当时苏联的航模手册《创纪录模型飞机》,完成十之七八时,就被派往大西北的“玉门油矿”。而这本书的其餘部分被同窗译完,经专家修正後出版。
  在玉门油矿艰苦工作之餘,吴炳连先生仍然念念不忘模型飞机的製作和飞行。他进行了鸟类和昆虫飞行性能的测试和数据蒐集,设计製成的“沙漠之鹰”曾名噪一时,享誉当时国内航模界。当然,在本职工作上,吴炳连先生亦成就卓然。在这期间,他完成了我国首次“火烧油层的增产实验和报告”,研製出“计算岩石渗透率的线算图和计算仪器”,设计“自动过滤油田注水用的水质沉淀装置”,发表从数学观点推想《提高油层渗透率》的论文,製作“太阳能水泵模型”,还翻译俄文中有关注入含化学剂的水泥加固油层方法等。凭藉这些成果,吴炳连先生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技术革命红旗手”,还获得玉门油矿“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9年,吴炳连先生因工作需要被调往兰州体委任航模教练。在此期间,他捐献了大量由香港进口的外国航模器材,使落後的西北甘肃省航模队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航模队伍。而他本人也打破了甘肃省FIB橡皮筋动力模型飞机的飞行纪录,取得“一级运动员”的头衔。
  1962年,吴炳连先生因打理家事迁居香港。由於进行大厦等等的建设,业餘时间较为充裕,他便日夜忙於模型飞机和直升飞机的製作和飞翔,於1971年继日本冲宏之(亚洲遥控直升机之首)後,成为东南亚能够飞行遥控直升机的第一人,並与药商崔伦光组成第一批山坡翱翔试飞成功的队伍。
  自二战後,香港就已引进遥控技术。至吴炳连先生返港时,香港遥控模型已有一定的市场。从十来岁到现在,从最初自由飞行的模型飞机到现在的各类遥控模型,吴炳连先生的热爱始终有增无减。见他如此癡迷模型,有同好建议,不如开家公司,专售遥控模型器械。此话正中他下怀,於是抽出部分置业赚来的资金向着理想的王国进军。
  1970年,香港永利遥控科技公司正式成立。在人生的路途上,吴炳连先生终於将自己迷恋的遥控模型与个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这块“遥控新天地”中,他的事业就像在他遥控掌握下的模型飞机,越飞越高。
  
  玩物壮志永利创始
  
  古人云“玩物丧志”,吴炳连先生卻道“玩物壮志”。无论孩童时代,亦或长大成人,无论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变迁,吴炳连先生始终对遥控模型情有独鍾。他通过“玩物”来壮大自己的事业,通过培育“玩物”的人才来为国爭光。“玩物壮志”是吴炳连先生对自己的真实写照,是他对古人之语的创新和升华。
  在永利科技经营遥控事业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典型的“玩物壮志”的小故事。该公司资助培训的人才刘志颖,自幼在喜爱航空模型的父亲引导下玩飞机模型,其中虽有不少波折,但终究成为“模型飞机迷”,並不断提高技术,於2005年秋在匈牙利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喷射机名人大赛”花式飞行成绩中一举夺魁。如今,他由“玩”模型飞机晋级为“空中巴士”的副机长,並获得“最佳真机特技飞行员”奖。能够夺得这样的美誉,开创通往蓝天的事业,在刘志颖的人生中,“玩物”壮大的岂止是他的志向,更使他美梦成真,中港扬名。
  永利公司作为香港数一数二的遥控模型公司,一直致力於遥控模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为国家、为公司、更为个人赢得至高的荣誉。借用吴炳连先生的话,“从来,我国在世界‘遥控飞机和车辆’大赛里,如有谁想要夺取‘桂冠’的话,可能会被人觉得是‘狂想’、‘梦想’。但我们卻有‘狂想’、‘梦想’,然後是‘理想’,最终实现成‘真相’意指事实,即‘梦想成真’之意也。”
  正是在永利公司的资助培养下,除刘志颖夺得以上荣誉之外,尚有2005年春,于文俊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全日本迷你跑车京商杯”大赛中,以少胜多,一枝独秀,夺得冠军;2006年春,孔祥亨在澳洲“第二届IFMAR世界1/10平路跑车预赛”中毅力超常,拔得头筹;2004年,在美国的TOP GUN大赛中,刘全德名列第四,而此前他已在2001年“第四届世界喷气机模型大赛”中获季军;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京商世界杯大赛”中,由永利公司赞助的中国模型车队夺得了亚军,实现了中国在世界模型车坛上“零”的突破!
  数年来,受永利公司资助培养的遥控模型人才远不止以上所列,通过“玩物”,他们成就个人梦想,赢得荣誉,开创事业。而吴炳连先生耗资培养遥控模型人才,不仅发展了中国的遥控模型产业,更提升了我国在世界遥控模型领域中的地位。在此,他也对他的小儿(KENNY)致谢,感谢他发掘一批人才,公司加以资助培训,进而创出我国新的成绩来。
  事实上,遥控模型並非玩具,它的设计基於飞机、汽车、快艇的真实物体,出自电脑操作成果;它是用相当高档的质料,某些属於电脑、航空、物理、化工等实物的原材,再按比例缩小製成的;它的製作、操控、改进和实物息息相关。通过这些遥控模型除认识实物原理外,经手脑並用,还能提升人的反应、体能和应变机动性,对学习科技、增强工作能力等十分有益。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遥控模型的实验,达至在航空、太空、国防、民用、环保、医疗等层面上的实用效果,为人类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吴炳连先生特别告诉我们,由於遥控模型並非玩具,因此只适合初中以上的青少年。相对於一般纯粹性的遊戏,在引导青少年往健康的人生道路发展方面,遥控模型起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如今,永利科技公司已走过三十六个春秋,发展成为信誉超卓、产品品质可靠的大型遥控模型公司,在世界市场亦颇有名气。它隶属“吴氏集团”,主要代理或经销世界各地的名牌遥控模型,种类繁多,包括无人驾驶飞机、快艇及汽车。公司经常举办、协办或赞助多项规模不等的比赛,与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公司面积达一万八千平方呎,设有讲课室、製作室、设计室及试车试飞平台等,货品数以万计,以超级市场方式陈列,便於客商选购,但以批发、转口为主。
  从十来岁模型飞机的自由飞行,到今天的海、陆、空遥控模型,吴炳连先生已将遥控模型与自己的生命融为整体。一个人穷其毕生寻求心中的梦,必将有所成。在吴炳连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玩物壮志”的精髓,看到我国遥控模型领域快速朝向“高、精、专”目标发展的明天。
  
  从善报国渊远源长
  
  对於祖国,吴炳连先生的热爱是发自心底的,就像儿子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从来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减少半分。
  记得九七香港回归前夕,由於不利流言散布,一些港人选择移民国外。当时,吴炳连先生的不少朋友亦纷纷选择离开,並劝告他放棄香港的事业,移民外国。对此,吴炳连先生没有丝毫动摇,他说他“对国内有信心”,相信香港回归祖国後一定有好的前景。
  也许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即使曾在英国、如今仍在澳洲拥有房产,吴炳连先生依然不愿住在那里。用他的话说就是“住不了几天就想回来,感觉还是喜欢香港,喜欢中国。”对於在国外安居,他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自1962年返港投身置业和贸易以来,吴炳连先生已建成“永联大厦”和新界别墅,创立“吴氏集团”,旗下发展了“永联企业公司”、“永利遥控科技公司”、“京商(香港)公司、京商(香港)遥控有限公司、JR(中国/香港)遥控器材公司、及他儿子管理的安美遥控製品厂有限公司、安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等。
  在这四十多年历程中,吴炳连先生除捐资培养大量的遥控模型人才,开展大型的遥控模型普及知识展览外,还先後为华东、东北引进化工、航空、运动设备和器材,为国家的科技和体育事业作出贡献,因此被聘任为“华东石油化工设备协会”及“华东塑料协会”高级名誉顾问。
  在家乡建设方面,吴炳连先生不遗餘力。为改变故里“出入难”的现状,他主力捐资铲低高山“松子岌”及一大段泥石後,组织各方力量修建成一条长达15公里的蕉东台公路,使从前必须步行近三个鍾的山径变成车程仅半个钟的通途。沿路上还修建了许多风景点,使公路更加美化,开创了东岭历史之最。公路通车後,受益良多的村民称讚道:“我们的子孙万代,都会牢记所有修路人的功德。”继而捐赠变压器和电线,解决家乡电力问题後,吴炳连先生发动亲人,筹款“拉线”,使昔日偏僻的小乡村实现历史突破,村民可以享受“电话、传真和电邮”这些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了。
  不但修建这条主路,吴炳连先生还出资修建了各乡村小道,合资架设了梅州市嘉应大桥、蕉岭县晋元大桥、逢甲大桥及各乡村小桥。修路架桥外,吴炳连先生还捐赠了一架日产高级豪华房车和三架日製面包车,分别为蕉岭县侨办接待车、梅州中学校车和蕉岭县人民医院救护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热心家乡建设的吴炳连先生深知这个固本培元的重要环节。於是,在他的主力支持下,有着悠久历史的牖民小学,旧校全部拆除,重新建立了“炳兰教学大楼”,並在校舍旁建立了的“吴郁青大礼堂”、宏伟校门、围墙和园艺等等。此外,他还捐建了蕉岭中学 “桂岭科技实验馆”、“校友楼”,梅州中学 “校友楼”、“香港校友会教学大楼”,蕉岭华侨中学“学校大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屈伯川校长雕像”,並在各校设立“奖学金”, 还在嘉应学院参与捐立“基金”及“支助贫苦学生”,在暨南大学也捐过款;並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一百万元等等。他又捐建了“仲彦科技园”及“丘成桐博士”雕像,为促进梅州市县级科技馆的发展出了一分力。
  其中,“吴郁青专款基金”由吴炳连先生主管,在此基金资助下建立的“吴郁青科技馆”,是全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科技馆。另外,在蕉岭县建立的吴氏宗祠“延陵大厦”,是全市唯一在市区内新型的家族、公众两用的宗祠。
  历年来,仅粗略的数据统计,吴炳连先生为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资就已逾千万元。然而,有趣的是,当问及他累计捐资数目时,先生竟然思索了半天:“没怎麽统计,捐了就算了,也没放在心上。”廖廖数语,卻使听者动容。对一个把热爱祖国和奉献社会看成生命组成部分的人来讲,付出是人生的必然,只要有能力就会去做,他们是用心来回报祖国,又怎会去刻意衡量付出的多少呢?
  从善报国,不但在吴炳连先生的身上,而且在他祖辈身上都有很深刻的体现。战爭年代,因为家境殷实,他的父亲接济过许多饱受困难的人们,还将众多的房子腾出来接纳那些无家可依的内地移民。清朝末期,他的叔父和堂兄曾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政府出过力,还为七十二烈士陵墓的修建捐资。在吴炳连先生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极老实、极讲信用的人。他常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将心比心”,诚恳待人。儿时殷实的家境完全靠父亲的勤劳与汗水挣下的,为此,父亲十分体恤他人,纵然离世时亦将全部遗产分成数十份,分配给主要直系亲人,包括祖父的祭祀费,而不是依传统观念仅仅留给自己的几个男儿。
  在这样一个善良而又热爱祖国的家庭熏陶下,吴炳连先生把行善爱国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即使在他从前没有赚到钱的日子里,只要有能力,他一样会去帮助别人。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就像对遥控模型的癡迷,说不出理由,也说不出原因。
  熟悉吴炳连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性格开朗,极富感染力。在阅读他的一篇回忆玉门时期的文章时,内容苦中有乐,乐中有趣,风趣连绵,看了这些描述,笔者几次忍俊不禁。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他卻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种种磨难、次次惊魂,在他的笔下竟都变成难得的人生经历,朴实的字里行间再现了那个岁月特有的风采。这对於一个出身尚算殷实之家、工科专业,後来从事贸易多年的商贾人士来讲,确实不易。
  吴炳连先生为人豁达,过往岁月於他而言只是增加人生的阅历,所有痛过、苦过、付出过的,他都没有放在心上。世事难料,唯心可鑑。他的心是永远年轻的,正如他对遥控模型的热爱,历久弥新。
  年年春去春又回,时光飞逝如流水,冲洗着岁月过往的尘埃,卻不曾带走丝丝豪情。在二十一世纪遥控模型的新天地里,在永无止境回报社会的爱心路上,吴炳连先生此意不改、豪情依旧。纵然山高水长,仍有阵阵爽朗的笑声,伴着春风,直到宇宙深渊。
其他文献
大型系列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人生,如同沿着没有终点的泳道前行。只不过每个人的姿势迥异,有人擅长自由泳,有人喜欢蛙泳,有人青睐于蝶泳,有人乐意于仰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游得惬意自然,只有坚持在泳道笔直向前的人,才能留下一串串动人的水花。   —— 题 记  从泳坛健将到创办旅行社、推动体育游的商人,黄锡林先生的事业只有一字之变:从游泳到旅游。只不过,他所游的环境不再是一方泳池,而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提及吴宏斌先生,不仅因为他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职务之多、担任社会公职之广,更因为他奉献社会、服务珠宝首饰加工行业近三十年的孜孜不倦与尽职尽责,为他赢得了令人敬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对所从事行业深刻理解后的独特人生感悟。    研发与创新:中小型企业的路还很长    十二年前,香港经济蓬勃,各行各业发展迅猛,但因缺乏强而有力的支持与整合,企业单打独斗,在面对
期刊
黄肤玄髮龙传人,中华血脈中华魂。立志作舟兴伟业,造福桑梓见丹心。  名播寰宇八方土,昂首世界民族林。济世利众情无悔,嘉行懿德启後人。  ——题赠曾宪梓博士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中国的亿万电视观众,有谁不知道这句广告词?“金利来”这三个字曾让多少中国人为之动心!  说到“金利来”,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缔造者——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这位出身寒微的客家子弟,从踏足香港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定
期刊
当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意横行时,满腔热血的他参加了抗日先锋队,捐献自家药厂生产的药品救治前线杀敌的英勇官兵;在解放战爭中,他以家族企业为掩护,为遊击队印製钞票“南方券”,周旋於虎口,书写下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捨生忘死的激情诗篇;  当文革十年浩劫的阴霾被春风吹散时,踌躇满志的他站到了开放的前沿,运用良好的人际关係网络,广招八方商贾投资内地,在引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一马当先,被誉为“中国招商引资先驱”
期刊
仁是根,爱是苗,鲜花绽放;一缕情,一缕香,心语芬芳。  ——题赠张心瑜女士    香港的六大慈善团体,宛如阆苑奇葩美无瑕,仁爱堂虽为其中的後起之秀,但自成一道温暖的风景,而张心瑜女士是这风景里的美丽亮点。  投身慈善事业十餘年,她充满深情地吐露着心语——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从狮子会到保良局,直至入主仁爱堂,她的身影总是萦绕着阳光。“很多人的爱心汇聚成太阳,我是他们的使者。”她笑着如是说。  阳光使
期刊
生命有轻重之分,人生亦有平凡与伟大之区别。生命之轻是因为个人利益佔主导,从而导致人生的平凡;生命之重是由於充分展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诚信与奉献为砝码,衡量出人生的意义。  ——採访手记    洪祖杭先生极具亲和力,在接受记者採访的过程中,他讲述着常人所不曾经历过的往事,在侃侃而谈之中彰显出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作为一位驰骋商场的企业家,他以诚信与执著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硕果,用商场的成就履行着报国的
期刊
序曲    在香港,在东莞,只要是认识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的人,每谈起这两位长者总是感慨不已。这些感慨当中有感动、有羡慕、有讚叹、更多的是敬佩……  此刻,两位长者就坐在记者的面前。今年已经七十四岁的王兆生先生虽已是满头银髮,但从外表、言谈、举止、行动之中,看上去都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浑身上下透着洒脱、幹练和绅士风度。  曾经荣膺“中国百名傑出女企业家”的熊秀云女士,仪态雍容温婉,气质高雅恬静,
期刊
中华饮食天地就像一个爭奇斗艳的百花园:粤菜的清雅,如同盛开的莲花;川菜的火爆,恰似斗霜傲雪的红梅;徽菜的古朴,好像二月里的水仙花开;沪菜的浓鬰,是清晨飘香的玫瑰……  在中华饮食的百花园里,陈伟強先生亦在心中描绘着自己的“花园”。从事餐饮业二十多年来,他执著拼搏,“继承中华饮食文化,传播现代饮食观念”,灌溉和培育出百花齐放的“花园”盛景。  ——题 记    走进花园酒家,映入眼帘的是宾客云集的热
期刊
有人说,心有多广,路就有多宽。在澳门著名企业家、澳门地产发展商会副会长程炳濂先生的身上,这句话不但得到了事实印证,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创业三十餘年,从贸易、餐饮、娱乐、博彩、房地产,到石油气行业,程炳濂先生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在这愈来愈宽阔的事业路上,他用心追求、超越自我,终於在所从事的各行业中都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儘管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每接触一个新的行业时,程炳濂先生能够从陌生到
期刊
人生如旅,“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人在旅途,春来秋往之间,品读着“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的种种人生况味。   香港康泰旅行社董事长黄士心先生的如旅人生,是从经营一间小小的旅行社开始的。当年,他毫不犹豫地迈出第一步,以探索者的身份为广大遊客开辟旅遊线路,以创新精神赢得公司业绩的蒸蒸日上,创造了融入新旅遊概念的康泰品牌,将康泰打造成年营业额逾20亿港元的旅行社,使之稳居香港旅遊业的龙头宝座。  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