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立:历史永远铭记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6374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意横行时,满腔热血的他参加了抗日先锋队,捐献自家药厂生产的药品救治前线杀敌的英勇官兵;在解放战爭中,他以家族企业为掩护,为遊击队印製钞票“南方券”,周旋於虎口,书写下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捨生忘死的激情诗篇;
  当文革十年浩劫的阴霾被春风吹散时,踌躇满志的他站到了开放的前沿,运用良好的人际关係网络,广招八方商贾投资内地,在引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一马当先,被誉为“中国招商引资先驱”而彪炳於青史,描绘出为改革开放大业鞠躬尽瘁的丹心画卷;
  在全国经济改革浪潮湧起之时,他受国家之委任投身商海,在香港创立香港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地产、投资股市,以实业报国的方式,展现着拳拳赤子之心;
  面对国家教育资源的短缺,七十三岁的他毅然棄商,以科教強国为己任,筹资创建了广东省首家私立高等学院——培正商学院,为国家培育栋樑,眺望着满园桃李,表达其奉献教育之情怀。
  他,就是在中港两地有“立叔”之尊称的梁尚立先生,从豪情壮志的热血青年到出谋划策的参政者,从运筹帏幄的企业家到呕心沥血的教育者,他的人生旅程充满传奇色彩,他的精彩故事永载史册,铭記於时代发展的光辉岁月里。
  
  抗日先锋为民族解放捨生忘死
  
  1920年,祖籍广东顺德的梁尚立出生於香港,他的父亲是著名民族工业家、近代医药製造业奠基人之一的梁培基先生,其研製的“发冷丸”等中成药品营销国际市场,向全世界展示了国粹中药的神奇魅力,展现了中国人的卓越智慧。名门望族的文化氛围,使梁尚立自幼接受到中西文化的教育,心怀远大的志向。
  当日寇的铁蹄野蛮地踏破祖国大好河山之时,正值青年时代的他,满腹豪情壮志、浑身热血沸腾,就读於广州大学,在知识的摇篮里憧憬着未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前途和民族大义面前,他毅然辍学投身抗日救国运动,成为一名抗日先锋队员。
  抗战结束後,转入地下革命工作,担任梁培基药厂香港分厂经理,以梁培基店铺作掩护,将遊击队钞票“南方券”,伪装印製成“发冷丸”商标运入广东境内,虽然第一次顺利通过,但引起了敌人的警觉,第二次即被查获。在上级的安排下,他及时转移至新加坡避难。此次的虎口脱险,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受其父亲委派,他返回广州,执掌药厂帅印,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药品。从为民族解放事业捨生忘死的革命者,转变成为新中国创造新天地的建设者。1952年8月,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身为行业翘楚的他,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後升任第六届主任委员,並连任至1989年1月。当公私合营在广州掀起高潮时,他率先申请将梁培基药厂纳入首批公私合营单位。正是怀有这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1959年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当他满怀喜悦地沉浸於“打破旧世界、改造新世界”,为实现报国志向而忘我拼搏时,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这场“人鬼不分”的浩劫中,具有海外背景、经商经历的他,成为各种批斗会的“常客”,並被关进牛棚发配至广州市郊筲箕窝农场劳动改造。整整五年,他头顶“资本家”的帽子,被剥夺了自由和职务,在荷锄种菜的日子里,他只能与冷漠的土地进行着思想交流。
  儘管环境恶劣、形势逼人,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他卻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困难的挑战,将此作为意志的炼狱。他曾说:“文革对国家的损害极大,但给小弟收益很大,经过文革,没有什麽可以难倒我。”曾经徘徊於生死线的他,深知大志者须具有大无畏的气概,“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鬆”。他相信时间将会为一切作出定论,迷雾重重的动荡岁月终有煙消云散的一天。
  
  引资先驱为改革开放鞠躬尽瘁
  1973年,历史清白的梁尚立先生走出了牛棚,重返广州市工商联主持工作。经受过种种磨难考验的他,又被委以重任,1979年至1983年他出任广州市副市长,在担任副市长的同年,他又被推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直至1993年卸任。他因文革而中断的政协职务,也於1978年开始恢复,此後连续担任了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正式恢复工作後的梁尚立先生,为了把在“文革”中失去的宝贵时间夺回来,他开始长年累月马不停蹄地工作,奋斗在广州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1977年,为了改善广州市肉鸡和蛋品的供应状况,他穿针引线,由港商刘浩清、邓焜捐资,聘请美籍华人、养鸡专家许志俭来广州开办机械化养鸡场。这是文革後中国首笔接受海外捐赠专项,不仅填补了国内现代化养鸡模式的空白,也为全国各地机械化养鸡培养了逾千名专业人才。
  在担任广州市副市长期间,梁尚立先生利用良好的人际网络关係,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引进第一个现代化养鸡场、第一家电梯生产线、第一家电子手表厂、第一家冰箱生产线,第一个引进高速公路概念,並引资兴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第一个提出旅遊经济构想,並引资筹建了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大酒店——广州中国大酒店。同时,他还吸纳外商投资,建成75万千瓦的沙角发电厂,为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
  在诸多引资工作中,最令梁尚立先生記忆犹新的是,引资筹建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当时,香港著名实业家胡应湘先生向广东省政府提出这一合作设想後,反对声四起:有人说中国汽车少,建了也是白建;有人说佔地面积大,影响百姓的生活;有人说投资巨大,风险难测……只有梁尚立先生和少数人积极支持这一项目,为了让省领导认识到高速公路的未来潛力和价值,他提议参观外国该项道路设施的运营情况,亲自陪同叶选平、朱森林等省领导及胡应湘先生一行考察了美国、日本和法国。当亲眼看到西方的交通状况後,叶选平省长决心要改变国家交通设施的落後面貌,决定引资兴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之後梁尚立先生多次陪同胡应湘先生去北京向国家领导人请示,历时两年多,终於在1985年一锤定音,签订投建合同。後来的事实证明,梁尚立先生当年的执著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表现,广深高速公路不仅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大动脈,也是始终保持攀升趋势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梁尚立先生的一些引资计划卻无法实现,不得不被迫停止。譬如当时有一位英国商人,由於不堪忍受频繁的种族骚乱影响,想将设在印度的工厂迁移至中国,便找到参与引资委员会工作的梁尚立先生。梁先生对此表示欢迎,並将英商的想法汇报给上级,而得到的答复卻是:“共产党解放全人类才解放自己。你把英国人引进来,这样会有很多印度工人失业,违悖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
  儘管落後的观念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他总是善於迎难而进,在建造现代化五星级酒店——中国大酒店项目上,他就顶住了外界施加的种种压力。他在与外商进行洽谈协商之时,一些声音就出现了:“梁尚立本来就是资本家,还将美国式酒店建在广州,在社会主义土地上搞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这不是崇洋媚外吗?”听了这些话,他所採取的态度是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閒庭信步。“认定了目标,决不回头,用事实说话”是他一贯的处事风格。最终,该项目达成合作协议,中方提供土地,外方负责投资和管理,还完本息後,双方各获盈利的50%,20年合约期满产权和经营权完全归中方所有。这座总投资达1.25亿美元的中国大酒店,不但是中外合作的典范案例,而且积累了国内酒店建设及管理的诸多经验,培养了数千名五星级酒店管理人才。事实又一次证明,梁尚立先生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为改革开放扮演引资先驱的重要功臣,累积高达30多亿美元的引资功绩,足以让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辉煌的一笔。
  
  经商重义为实业报国竭忠尽智
  
  如果说引资是“借鸡生蛋”,那麽在香港成立的中资商业机构,就是“借蛋孵鸡”。1984年,梁尚立先生刚从广州市副市长的官位离退,又被推上了经济舞台。为了进一步树立广州市的国际形象,市政府决定在香港设立办事机构,通过这一窗口,加大广州市的招商引资力度和开展贸易创汇活动。时年64岁的梁尚立先生成为不二人选,受命於关键时刻,儘管人到花甲,但他的雄心壮志不减当年,正所谓“廉颇虽老,然威风依旧”。
  手持“港事港办”的尚方宝剑,梁尚立先生快速地组建起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虽然出生在香港,但阔别几十年,让他对这里的经商环境感到了陌生,他深感到唯有取经修道,方能立足商海。在一次又一次拜访香港“股票大王”香植球先生的过程中,他学习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意经,瞭解到以小博大的经营之道。
  经过不断求教、观察、思考和摸索,虽是“初出茅庐”,但他已知“天下三分”,並在经商道路上越走越顺。在香港楼市低潮时期,他向汇丰银行借贷8000万港币用於买楼,结果半年後,楼价上涨,仅卖出一半14层就连本带息还清了贷款,还为越秀公司获得免费物业,名曰越秀大厦;从1986年购入首块地皮起,他任期内共购入20多块地皮及发展商住物业,土地储备期更是延长至十年,並在港成立了首家中资地产企业——越秀地产有限公司。
  随着投资力度不断增加,资金需求越来越大,梁尚立先生决定套用香港模式,成立专门的财务公司,为公司上市集资作前期準备。凭藉与香港金融投资界的良好关係,他由汇丰银行介绍购买了华盛玩具公司的一半股权,更名华盛国际之後,於1987年正式上市,避开了国有资产背景企业无法上市的矛盾,开启了中资企业买壳上市的先河。之後,他又广泛联络,先後与泛海及百富勤取得合作,在增加地产和融资经验的同时,也为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500万美元创立“越秀”,到拥有如今百亿的总资产,梁尚立先生用忠肝义胆,谱写了中资企业在港良性发展的优美序曲。困难时,他总是将责任一肩挑;成功时,他总是将功劳归於众人。正是这种大义,让他在1990年退休之後,仍然被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聘为名誉董事长,成为这家企业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而“无官一身轻”的梁尚立先生,卻无法真正获得清閒。1992年,在一些老朋友的劝说下,他创办了百汇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他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与北京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合作,採取对等投资方式,开发北京朝阳区二环路地产项目,建造一栋高级商业楼和两栋高级住宅大楼。
  义者,人生之道也。以实业报国为信念的梁尚立先生,无论是在越秀为国家奉献,还是在百汇自主创业,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投资和商贸的方式,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输入新鲜血液,为人生树立起“忠义”大旗。
  兴教重学为科教強国披肝沥胆
  
  从政、经商半个世纪的梁尚立先生,亲历了祖国经济的繁荣,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然而,国内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让他深感责任艰巨,创办商学院的想法从此在脑海中萌发。
  1993年初,国家提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方针,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1993年,迈入古稀之年的梁尚立先生构建出创办培正商学院的宏伟蓝图,他东奔西走、亲力亲为,在何善衡基金会、越秀企业集团、史带基金会、何厚煌、林秀棠、陈国強、潘政、杨永德、陈湖昌、刘荣驹、何妙儿等公益慈善机构和一大批爱国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筹得八千多万元。1993年12月培正学院破土动工,1996年正式落成並迁入新校址,1998年3月在教育部备案。屈指算来,已经走过了13个春秋。
  13年里,梁尚立先生以林秀棠捐赠的100万元为启动基金,从租借培正中学两层楼作为办公室和学生课室,起初招生只有100人开始,到现今在校生超过1万2千多人,並於2005年3月9日通过中国教育部审核,升级为本科层次的广东培正学院。迄今为止,学院已经培养了九届毕业生,共有5,200多人顺利走上社会,活跃在商业管理的第一线,奋斗於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仅以2004年,毕业生1,605人,就业率高达93.64%,名列广东省高等学府前茅。1998年,培正学院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称号,梁尚立先生荣获“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
  面对诸多的荣誉,梁尚立先生谦虚地说,这是学院董事会共同领导决策的结果。他为学校制订的办学宗旨是“走深化教育改革之路,全院实行完全学分制,全员合同聘用制,後勤社会化”。在此宗旨的影响和引导下,培正学院坚持贯彻“实用为主,适用为度”的教育原则,採用双语化教学,逐步推行英文授课、中文讲解,強化学生计算机技能培训。加強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大量吸引外籍教师任教,目前学院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外籍任课教师达70多位,居於广东省高等院校的前列。另外,梁尚立先生強调:“如果在办学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未来还将会聘请国际知名教授来校任课,和国外知名高等学府合作,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拓展培正学院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他还进一步预计,未来五年内,培正学院将调整和扩大院系结构,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向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迈进。也就是说,在梁尚立先生91岁时,培正学院将会升级为培正大学,到那时,他的人生夙愿才得以实现。
  针对目前的民营高校现状,梁尚立先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国家应该淡化“公办”和“民办”的界线,给予民营高校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特别是税收,为什麽“公办”无,而“民办”有?难道“民办”高校都是为了盈利而开办吗?对此,他举例道:“我作为学院的董事长,和董事会所有的成员一样都不拿薪水的,我们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怀着一颗爱国心,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民族的繁荣富強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科教強国的人生梦想。”诚然,一位八旬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白天心繫学校,夜里梦绕学校,他的儿子说笑道:“不舒服就回学校吸吸氧。”这一切仅仅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国家。如果有人在背後牵扯出名利的话题,那麽只能是人性的卑微,所映衬出的是梁尚立先生“十人树木、百年树人”的崇高人生境界。
  
  後 记記
  
  谈话中,梁尚立先生始终提到的就是“实践”二字,他认为真理都是从实幹中获得。无论是参加革命,或是参政议政,亦或经商报国,还是兴教重学,他都是通过脚踏实地地付出,将满腔情怀化作累累硕果,将忠诚执著記录於历史的长卷。
  同样,历史永远铭記的还有他的妻子陈凤女士,他们在抗战中结下生死恋,为国为民的共同志趣是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千年红线。同年的他们走过了金婚岁月,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堪称名人传奇中的爱情经典。
  这对风雨相伴的老人,就像是那南山上並排屹立的不老松,无论岁月如何的变迁,他们的身影都会定格於历史,光辉的事跡随着每天太阳的升起,而变得更加熠熠闪光!
其他文献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面善,随和,是朱继陶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淡淡而又专注的微笑。在他洋溢着活力与热情的脸上,你找不到岁月刻下的痕迹,虽然他已近花甲之年。  退休已三年多的朱继陶先生其实并没有停止工作,他依然每天忙碌。于他而言,“退休后的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支配起来更加自由,更加合理,人生的价值更容易在充实的生活中得以体现。”所以他,没有放松自己,享受安逸,而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三十年前,他是一名敬业有为的人民教师,他用美好的青春年华坚守三呎讲台,在无言的黑板上描绘出朴实动人的人生画卷;  三十年后,他成了一位享誉香港的陶瓷艺术品鉴赏家,以忠贞不渝的情感守护着陶艺世界,筑起一座交流的金桥来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走进他的世界,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紫砂陶器,你会闻到沁人心脾的普洱茶香。品一品茶的韵味,赏一赏紫砂的精妙,接下来,你可以兴趣盎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想要走近萧玲女士,不妨从她儿子尹宁的一句评语开始——“她是一个很好的母亲,很好的领导,很好的大姐。”说这句话时,尹宁澹然微笑着,甚至有些忍俊不禁,母亲萧玲慈爱地看着儿子,画面暖融融地很是动人。  萧玲女士,新营物业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重庆政协港澳委员召集人。如尹宁所言,她是儿子的好母亲,员工的好领导,更是多数人的好大姐。她性格爽直,做任何事都直抒胸臆;
期刊
《华人经济》入编稿:    说起澳门的金融和保险业,就不能不提到施子学先生。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施子学先生就已投身保险业;80年代,他成为澳门保险公会的创办人之一,并出任第一任会长;此后,他一直在澳门的保险业工作,直到今天任职澳门保险有限公司及澳门人寿保险公司行政总裁。毫不夸张地说,解读施子学先生的个人经历,就是在解读澳门保险业的发展史。  施子学先生外表清瘦,平实的语言和友善的态度显现出他精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到香港后,他前后做了十五份工作。而如今,他已是管理着多家公司的老板,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他说,他还要继续地拚下去。而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工作中找到客户,并能取得客户的信任。他就是香港金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施振忠先生。  在施振忠先生管理下的工厂,无论是组织管理,产品质量,还是工人的生活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连消防安全标志的粘贴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作为成吉思汗第29代传人,他承传了家族勇猛的气魄。祖先在马背上一统天下,他在科技的年代一展身手。  他是王牌赛车手,在整个生命中他与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似乎就是为车而生。  性格绵长而有力的云维熹先生,在人生跑道上,总是那样地饱含激情而蓄势待发,不知不觉中风驰电掣。  没有人会怀疑飙车时飞跃瞬间的刺激,就像没有人怀疑男人热爱车的本性一样。时速依旧却巅峰荣誉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仁慈。  —— 圣 经  一个沐浴在爱中的人,浑身上下会自然地散发出温柔而让人想要亲近的光芒,莹润动人,蒙美玲女士正是如此。眼角眉梢都带着温柔的满足笑意,透着在爱中浸润出来的独特气质,让人觉得美而亲近。她是大美集团有限公司、大美珠宝有限公司的总裁。“大美”,即是在她和丈夫余大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合而为一,简单却渗透着彼此浓浓的温情和爱意。家
期刊
大型系列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人生,如同沿着没有终点的泳道前行。只不过每个人的姿势迥异,有人擅长自由泳,有人喜欢蛙泳,有人青睐于蝶泳,有人乐意于仰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游得惬意自然,只有坚持在泳道笔直向前的人,才能留下一串串动人的水花。   —— 题 记  从泳坛健将到创办旅行社、推动体育游的商人,黄锡林先生的事业只有一字之变:从游泳到旅游。只不过,他所游的环境不再是一方泳池,而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提及吴宏斌先生,不仅因为他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职务之多、担任社会公职之广,更因为他奉献社会、服务珠宝首饰加工行业近三十年的孜孜不倦与尽职尽责,为他赢得了令人敬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对所从事行业深刻理解后的独特人生感悟。    研发与创新:中小型企业的路还很长    十二年前,香港经济蓬勃,各行各业发展迅猛,但因缺乏强而有力的支持与整合,企业单打独斗,在面对
期刊
黄肤玄髮龙传人,中华血脈中华魂。立志作舟兴伟业,造福桑梓见丹心。  名播寰宇八方土,昂首世界民族林。济世利众情无悔,嘉行懿德启後人。  ——题赠曾宪梓博士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中国的亿万电视观众,有谁不知道这句广告词?“金利来”这三个字曾让多少中国人为之动心!  说到“金利来”,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缔造者——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这位出身寒微的客家子弟,从踏足香港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