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儿童逻辑:自然性、具身性与创造性兼具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任务之一是,让儿童学习认识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劳动教育是儿童与世界相遇、与自我相识、与未来相知的最恰当的方式。劳动教育如何能和儿童生长关联、共振?我们要从内生的角度启发儿童期待劳动、热爱劳动,我们要寻找劳动教育的儿童逻辑。
  一、劳动之意:在“与自然为友”中启发价值的意蕴
  引子:那天正在上体育课,升旗台旁一只小喜鹊摔了下来。同学们抬头一看,在高高的电塔上有一个鸟窝,鸟窝很小,所以小喜鹊摔了下来。同学们很着急,班主任陈益老师借机组织大家开了一个“微队会”,最后决定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劳动,为在学校里的鸟儿建一个树屋。
  各种有价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在校园这个自然、自在的物型世界里开展,我们会鼓励和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研究大自然,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感性审美、批判性建构、原发性创造。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儿童是大自然之子,儿童的自然生长指向人性与自然的契合。当“鸟窝的问题”与“生命的哲学”发生联结时,学生期待的是自身的劳动实践、劳动创造与“自然物”和谐相处,以增强对生命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通过劳动与“自然性”和谐共生,能与自然建立友好关系,获得对自然世界的美好体验。学生利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素养,通过自身的劳动,在自然中学会解决一些真实的问题,获得亲自参与建设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体会,培养与自然相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的能力,在这样的自然体验中,学生的劳动观念逐渐形成。
  2.唤醒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
  学生一年中有200多天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这一期的劳动实践“为鸟儿建一个树屋”,让学生回归原生自然学校。同时学校也将精致的绿化带、景观带做了改造,形成了“星星农场”,每名参与的学生都必须进行自己的生态菜园操作,完成动物养殖的任务、农作物的杂交研究等,学生真正拥有亲近自然的时间、空间,做回“自然之子”。
  3.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
  在“为鸟儿建一个树屋”的劳动实践中,学生在对建造树屋目的的确定、树屋样式的设计、树屋的整体构造、树屋成型成果的分享中,以物为媒介,以具身体验为桥梁,在劳动中学会自理,在劳动中亲近自然,体验生活。
  “为鸟儿建一个树屋”课程设计
  劳动单元一:设计树屋图纸
  寻找屋子的模样:师生共读绘本《很高很高的树屋》,了解树屋的形态。
  清楚活动的意义:为什么要来参加此次建树屋活动?
  绘制树屋图纸: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理想中的树屋。
  劳动单元二:制作树屋模型
  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树屋:学生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树屋,根据投票排名,取排名前三名的树屋设计。
  团队合作制作模型:学生制作三种不同设计风格的模型,学习木工、泥工等劳动技术。
  劳动单元三:建树屋
  比较、优化最终方案:对三种树屋模型进行比较,从审美、承重、实用和功能等角度进行选择、优化,确定最终模型。
  共同建树屋:学生对照图纸开始施工,量木头,锯木头,钻木头,安装树屋地板、围栏,美化围栏、大梁等。
  劳动单元四:劳动素养评价
  完成樹屋制作扫尾工作,进行树屋体验。共同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完善劳动评价手册,颁发证书,形成课程闭环。
  学生在驱动性任务中获得劳动的乐趣,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在新劳动教育中学会生存,享受劳动成果。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尊重儿童立场,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劳动改造的世界。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劳动生产架构结合了当地的各种资源,包括在学校中的空间、课程与各种活动等。在这里,学校不仅生产知识,更生产各种农作物,嫁接各种植物。在这样的自然学校里,我们引导学生与自然为友,让学生自由地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劳动主题。
  二、劳动之趣:在万物为师中关联具身学习
  以万物为师,开启我们的自然而真实的学习“连续体”,儿童劳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儿童的身体、心智、所在环境的有机统一。
  1.情境性:植根“全景式”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包括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自觉的劳动习惯、创造性的劳动思维、正向的劳动价值、熟练的劳动技能等。我们的心智、理解能力、劳动体验都是具身的,它们有赖于我们的生理神经结构和身体图式。因此儿童的劳动素养的发展也一定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嵌入儿童的实践中,融入儿童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的。“为鸟儿建一个树屋”劳动课程,提出了要培养儿童七项具体的劳动能力(见下表)。
  这七项能力是儿童劳动教育中的关键能力,既在此次劳动课程中使用,又给其他劳动课程提供参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织。如“在劳动中受伤了怎么办”,学生既要克服恐慌心理,又要有应对劳动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具备使用医疗工具简单处理伤口的能力。
  2.涉身性:开启真实的学习“连续体”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以劳动为纽带,让学生学“活”的知识,练生存技能,悟生命的意义。学校积极创设多元、立体的劳动学习空间,开启真实的劳动学习“连续体”。
  以真实的问题为劳动原型。学生在劳动项目主题范围内自行发现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生活问题。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获得对人、对世界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以模型为劳动引擎。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发现问题,面对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学生采取调查、分析、对话、设计、实践、反思、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建立合适的模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劳动方法,丰富劳动经验,探索劳动价值。
  以同伴互助为劳动支架。学校以“为鸟儿建一个树屋”这一真实问题为载体,并将其贯穿整个劳动学习和劳动实践的过程,学生和同伴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相互合作,变换角度,调整活动方案,在探索中自我否定、自我修正。   以解释与拓展为实践旨归。不同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劳动围绕问题展开,学生通过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规律抽象出来,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建立、优化模型。
  3.体验性:联结多元的智能“并联方”
  教师通过各种劳动实践发展儿童的“五感”。在“为鸟儿建一个树屋”的劳动实践中,儿童跟着德国老师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劳作,21天完成的是一个劳动项目,更是儿童幸福耕耘的“一方自然实验田”。
  我們的“一方自然实验田”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我们学校创造儿童“实验田”的基础上,结合“佳农探趣”“万亩良田”“水稻研究所”“石墨烯创新实验室”“新能源创新实验馆”等特定场域建构广义上的实验田,开展智能劳动;二是“自然实验田”,学生带着这种实验田探索的精神进行探究性田野劳作。学生在快乐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业知识。
  三、劳动之美:在“生长之律”中映射创造的力量
  1.叩响生命的节律,自然开启劳动项目
  培养学生在自然场景中的劳动情感:学生是否喜欢劳动,是否掌握探索、感知劳动的方法,是否能体会劳动的乐趣,是否能感知大自然的魅力,是否能感悟自然、劳动与自己的关系等。以儿童的方式自然开启劳动项目,下表是我们设计的六个年级的劳动项目。这些劳动项目以学生成长取向为指导,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
  2.把握实践规律,创新劳动方式
  学生劳动实践启动键应该是即时、即地开启的。如厨房里的劳动课程:可以吃的石头。儿童要研究盐,就会把地理、科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他们在劳动中,在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生活事件之间探索彼此的关系。“世界盐产地探秘”“粉红湖为什么消失”“盐与未来科技”等一系列课题产生。儿童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通过问题发现、自然游戏、科学实验、实地调查、劳动体验、艺术创造等方式看见世界,感知劳动的力量。
  3.洞察素养定律,创造幸福生活
  在自然生活中,我们以劳动项目主题为引,以劳动过程为桥,以劳动价值实现为方向,让学生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实践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是学生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必要手段。
  让学生在主题式、项目化的劳动实践中重新建构劳动知识,相对于书本知识的习得,教师应与学生一起享受与自然相处、与劳动为伴的快乐,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劳动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与庄重,做、学、创一体的劳动生活计划,让学生积极探索世界,了解农业、科学、生活知识,提高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江西省万年县第一小学(原万年县六〇小学总校)坐落在万年县思衍路南大道,是一所花园式县属实验小学。2018年8月,六〇小学搬迁至新校区,形成一校两区办学格局。2020年9月,六〇总校和六〇城中校区分开办学,六〇总校更名为万年县第一小学。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阳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学校通过实施“阳光排座、阳光分班、阳光作业、阳光辅导、阳光课程、阳光评价、阳光团队”这七个阳光举措,打造“阳
期刊
阳光明媚,校园内的笃行农耕园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学生正忙着采摘蔬菜:拔萝卜、采茼蒿……一派热闹景象。这是学校菜园管理岗的学生每周一次的劳动岗活动。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积极响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依托劳动岗位的设置开展劳动教育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通过这项教学实验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吸收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还要在写作教学上下功夫,做文章,达到吸收与输出的有机整合、辩证统一。因此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开发一种“读写结合课”必不可少。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
期刊
摘 要:“趣动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现有的思维水平和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习得新知,提升技能。本文以“角”的教学为例,分别从前置思考、设计呈现以及后续追问三个角度,对问题链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问题链;“趣动数学”课堂;思维活动  我们倡导的“趣动数学”课堂,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公式,学会一些解题技巧,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而
期刊
建筑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中央,设计旨在营造与校园景观紧密衔接的曲面屋顶和一座灯塔般可供眺望的塔楼之间的微妙对话关系。  屋顶形式源自一系列双曲抛物面,位于同一截面。沿建筑外表面蜿蜒上升的楼梯延续了建筑螺旋上升的形式,其中一座建筑消防楼梯置于单体之外,使建筑整体比例更加独特。室内空间是由不同體量的观演厅与教室构成的紧凑平面,流动布置的空间适应不同活动的需求,同时带来建筑室内的交叉通风。
期刊
江民杰,江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学科专家。曾获第十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聘为高中数学“送教下乡教育支援行动”专家指导团成员。在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重点课题,均已结题。  江民杰老师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搜集数学教学素材,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以优化数学教学为切入点,让教学尽量贴近学生认知,培
期刊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但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不会使用卫生工具、房间“脏乱差”、不尊重环卫工人,这是现阶段初中生的真实写照。问题种种,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强调劳动教育对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提出了建议,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条建议阐明了作文教学的核心,那就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条建议是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的,就像所有的能力都应该建立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之上,写作能力的获得也必须建立在大量写作训练的基础上。  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习作指导课最大的难题其实并不是“没有什么讲的”,而是“讲了半
期刊
摘 要:教材研读问题,首先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眼光决定境界,左右着价值观念,影响着课堂的建构。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为例,从成人眼光、课程眼光、学生眼光、教师眼光四种不同的眼光来探讨教材的研读。  关键词:研读教材;成人眼光;课程眼光;学生眼光;教师眼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眼光,即视角或立场。研读教材需要四种眼光。  一、成人眼光,瞄准价值原点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问
期刊
最近,我拜读了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用10年时间完成的《教师的20项修炼》这本书,细细咀嚼,闻着书香,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该书把教师的成长比作“修炼”,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要经历20项修炼,每一项都让我对照自己的现状有所感悟,有所反思。在这20项修炼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是教师的规划、教师的研究和教师的习惯,以下就这三项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修炼人生——规划教育生涯  第一个感受比较深的是书中第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