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趣动数学”课堂之思维支点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趣动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现有的思维水平和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习得新知,提升技能。本文以“角”的教学为例,分别从前置思考、设计呈现以及后续追问三个角度,对问题链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问题链;“趣动数学”课堂;思维活动
  我们倡导的“趣动数学”课堂,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公式,学会一些解题技巧,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而是为兴趣而教,为思维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教。数学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链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习得新知,提升技能。这里的问题链,首先可以理解为问题串,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水平而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孤立问题的堆砌,而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最后,它们的产生,既立足于课前预设,又源自课堂生成,既有具体的问题,又有模糊的问题框架。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对“趣动数学”课堂的问题链设计进行思考,期待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问题链设计的前置思考
  “趣动数学”课堂可以看成是由问题链串联而成的,整个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由此,问题链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核心,把控着课堂的方向,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基于问题链在课堂中的决定性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链之前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决定问题的梯度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决定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方法的“灌輸”,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学习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学过角,他们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会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再学习角,除了认识生活中的角以外,还需要从静态、动态两种角度理解角的定义,并会用正确的方法表示角。这里的再学习,体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刚学习了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这里角的表示方法将与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进行类比,扩充为四种,还体现了方法的螺旋式上升。针对以上分析,教师的问题应该层层递进,富有梯度,问题链必须体现递进性。
  2.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决定问题的难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则是思维的媒介。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制约着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小学已经对角有过初步的了解,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比较薄弱,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停留在基本的概念之上,教师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概念,由易到难,直至揭示概念的本质。
  3.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决定问题的广度
  问题链的设计,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激发了学生哪些层次的思维。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目标有个准确清晰的定位,“角”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1)会从两种不同角度理解角的定义;(2)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角;(3)会根据定义寻找一个角,并且会区分不同的角。教师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指向明确精准,问题链更需具有导向性。
  总之,教师必须坚持学生立场,重视已有经验,设置具有递进性、贴合性和导向性的问题链,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实施
  1.“角的定义”问题链设计
  朱永新教授指出,理想课堂需要学生的生命参与。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问题链,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总问题是:同学们学过角,请你们说说怎样的图形称为角?对于这个问题,所有学生都可以回答,回答的角度却不尽相同。教师通过预设学生答案,设计如下问题链。
  生: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师:什么是顶点?什么是边?
  生: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师:如图1,能称为角吗?
  生: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师:你们所说的顶点和边是什么呢?
  (学生达成共识: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其中这个公共端点称为角的顶点,两条射线称为角的两条边)
  师:刚才是从静态的角度认识了角,我们能否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角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打开圆规的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称为角。
  师:你能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小学时学过的平角和周角吗?
  生: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当终止位置与起始位置成一条直线时,得到平角。继续旋转,当两者重合时,得到周角。
  思考: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角,但他们只是初步认识角的形状,而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还存在一定问题。这里问题链设计主要采用追问的形式,通过系列追问,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由静态到动态、由大致到精准的转变,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定义。
  2.“角的表示方法”问题链设计
  问题链的设置,应该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已有经验,暴露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前期的学习经验,会进行角的表示方法的迁移。基于以上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的总问题是:前面我们研究过线段的表示方法,那么怎样表示一个角呢?预设学生的答案有如下三种:(1)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2)角的表示方法应该和直线、射线、线段不同,这里的两条射线和端点都应该体现出来;(3)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表示成角OAB。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
  师:数学追求简洁,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角,角的顶点是两条边的公共端点,通常写在中间,可以写成∠AOB。
  师:表示角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是否可以像表示线段那样,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师: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成∠O,其中的O表示一个点,写成大写字母。
  生:能用小写字母表示角吗?
  师: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我们通常在角的顶点处画上一段弧,标上希腊字母α,这个角还可以表示为∠α。或者标上数字1,这个角也可以表示成∠1。
  师: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图2中的角。
  生:老师,您让我们表示哪个角?
  師:当一个顶点处有多个角时,确实有必要表示清楚,请表示图2中最大的角。
  生:有四种表示方法,分别是∠AOB,∠O,∠α,∠1。
  生:不对,只有一种表示方法,是∠AOB。如果表示成∠O,无法确定表示的一定是最大的角;如果表示成∠α或∠1,则无法在图形上进行标注,也缺乏直观性。
  师:我们研究角的表示方法,将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应该指向明确,直观可视。图2中最大的角最恰当的表示方法就是∠AOB。
  学生达成共识:虽然角的表示方法共有四种,但是当一个顶点处有多个角时,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表示。表示一个角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唯一性和直观性。
  思考:类比学习知识,并非简单直接的“套用”,而是需要根据新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角的表示与线段的表示不尽相同,这里的问题链设计采用激疑的形式,不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数角的个数”问题链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教师提出第三个总问题:图3中共有几个角?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一直被人们奉为教学的最高层次。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要因“班”施教,因学设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现状,可以设计以下两种不同的问题链。
  第一种:由特殊到一般,进行方法探寻和规律梳理(适用于思维能力较弱的班级)。
  师:如图4,分别有几个角?
  生:分别有1个角、3个角、6个角。
  师:你是怎么得到6个角的?
  生:分类数角,单个的角共有3个,2个组合的角共有2个,3个组合的角有1个,所以一共有6个角。
  师:图5中共有几个角?
  生:[n(n-1)2]个角。
  师:请说明理由。
  生:用刚才的方法分类数角,角的个数是1+2+…+n-1,求和得[n(n-1)2]。
  师:能否从角的定义入手?每个角可以看成由两条射线组成,如果其中的一条射线确定,那么哪些射线能和它构成角吗?
  生:以OA1为角的一条边,这样的角有n-1个;以OA2为角的一条边,这样的角有n-2个;以此类推,图中角的个数是1+2+…+n-1。
  师:还有其他数角的方法吗?
  生:若以OA1为角的一条边,这样的角有n-1个;若以OA2为角的一条边,这样的角也有n-1个;这样共有n个n-1,其中每个角都重复算了一次,所以角的个数是[n(n-1)2]。
  师:我们之前学过的线段条数、三角形个数、球赛次数、握手次数和送贺卡张数等,数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善于把学过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种:由一般到拓展,注重方法提炼和结论推广(适用于思维能力较强的班级)。
  师:图5中共有多少个角?
  生:[n(n-1)2]个角。
  师:请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师:我们遇到过类似问题吗?
  生:遇到过,如线段条数、三角形个数、应用题中的球赛比赛场次、握手的次数等。
  师: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解决的“通法”是什么?
  ……
  思考:针对思维能力不同的班级,问题的呈现顺序不同。对能力弱的班级,从解决特殊问题入手,归纳出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学生逐渐突破,缓慢提升,循序渐进。对能力强的班级,教师则直接抛出一般性问题,不断地质疑追问,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两种不同的问题链设计,最终的指向是相同的。
  三、问题链设计的后续追问
  其实,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同、教学风格不同,设计出的问题链不尽相同。再者,问题链的设置,既有课前的预设,也有课堂进程中的生成,学生的答案也会决定问题链的走向。另外,上述设计过程只是概念课问题链设计的一种展示,对于习题课和复习课,我们该怎样设计问题链呢?我们是否可以探寻不同课型的问题链设计的基本范式?推而广之,不同学科的问题链又该怎样设计呢?这些都值得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思考和探索。
  鲍波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我们愿以问题链设计为原点,激发“趣动数学”课堂的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思维,获得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J].数学通报,2013(6):5-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原始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相关要素的逐层递进。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才能逐级提升。用三角板画角原本只是“角的认识”课中的一道习题:“你能用三角尺画出15°、150°、165°、75°吗?”这道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板认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价值极其丰富。我们将其开发成一节实践活动课,意在为教师寻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路径提供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内部联系紧密,各板块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语文学习。每个单元学完后,教师可以设计基于单元统整的微项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形成迁移运用的能力。单元微项目切口小,驱动性問题可以和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相关,也可以基于真实需要将两者融合,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把脉人文主题,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单元人文主题承载着学科
期刊
人生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怀抱热爱走过的路就不嫌漫长,这是拜读完李志欣校长《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一书的第一感受。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中每一篇文章反映的问题都发生于校园生活的细微处,正是这些细枝末节凸显着教育品质的大格局。  李校长一直在与“薄弱”校的“问题”打交道,但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不忘停下来思考、记录有关自己
期刊
执 教/钟 瑶 点 评/谢称发  当“1+X”式阅读走进课堂,教课文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通过“1+X”式阅读,将学生引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此举旨在通过引入“X”,打破对单篇课文“1”的单纯教学,转而探究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迁移,实现语文教学的“叠加”,丰盈学生的阅读。本课立足“1+X”式阅读,探寻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被大家嘲笑的丑小鸭,它勇敢面对挫折和自卑,
期刊
近年来,小古文教学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朱文君老师成为领军人物。小古文教学弥补了教材文言文的缺失,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小古文,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为初中学习大量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那如何进行小古文教学呢?朱文君老师执教的《明清笑话集·性缓》课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一、基于生活的猜想,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课前谈话,教师讲述自己买鞋子的故事,体现急性子的特点。  【片段一】  
期刊
“比例尺”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本节课,教师要通过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比例尺的内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认识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比例尺的本质——比例尺是一个比,往往容易因为名称的误导产生歧义,对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理解不透彻而产生计算上的错误,
期刊
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于2013年确定全国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抚州市作为江西省唯一进入改革实验区的设区市,经过七年的努力探索,现已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近年来,为积极配合抚州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我们在初中语文现代文自主命题的实践中展开了积极探索。下面,笔者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命题要彰
期刊
江西省万年县第一小学(原万年县六〇小学总校)坐落在万年县思衍路南大道,是一所花园式县属实验小学。2018年8月,六〇小学搬迁至新校区,形成一校两区办学格局。2020年9月,六〇总校和六〇城中校区分开办学,六〇总校更名为万年县第一小学。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阳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学校通过实施“阳光排座、阳光分班、阳光作业、阳光辅导、阳光课程、阳光评价、阳光团队”这七个阳光举措,打造“阳
期刊
阳光明媚,校园内的笃行农耕园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学生正忙着采摘蔬菜:拔萝卜、采茼蒿……一派热闹景象。这是学校菜园管理岗的学生每周一次的劳动岗活动。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积极响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依托劳动岗位的设置开展劳动教育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通过这项教学实验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吸收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还要在写作教学上下功夫,做文章,达到吸收与输出的有机整合、辩证统一。因此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开发一种“读写结合课”必不可少。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