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作为农村三留守中的一个群体,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关爱,他们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并且喜欢将事情藏于心底,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较大影响,使他们难以正常融入社会.文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绘画疗法的价值进行一定的探索,以期运用绘画疗法帮助留守儿童摆脱现状,使其能够正常与人交流、讲述自己的困境和遭遇,从而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其他文献
为学习《园冶》中的古典园林美学特色,继承其设计文化内涵,文章从明清社会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山水写意诗画等方面对计成的园林设计美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设计发展趋势,分析《园冶》中的设计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关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更新、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高考政策的出台,对于传统的中学校园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新建中学校园如何设计,以及原有中学校园改扩建如何实施都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教育发展模式的梳理以及对校园实证案例的分析,来探讨当前我国中学新建与改扩建的特点和趋势.
文章调研复合型商务办公区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从“空间-行为”的互动视角出发,基于使用者需求角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析场地活力及使用状况,探索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促进商务区公共空间健康发展,探索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及城市社会价值,研究商务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机制.
文章通过对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创作与研究,探讨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校园规划相融合,强调规划布局与周边环境对话,景观与空间注重地方校园的氛围营造,建筑形体色彩提取拉萨传统建筑特征,注重地域特征的多维度表达,创作符合当地生活和人文需求的校园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纪念性景观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纪念性景观是人将自己内心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空间设置传达给外界的一种手段,相较于一般性景观更加重视空间环境与人心理产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设计心理学的运用便成了纪念性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从空间序列和景观元素方面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分析,探析设计心理学在纪念性景观设计实践与发展中的作用意义.
文字作为表达语言、传承文化的符号,相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语汇和构成元素,具有更多元的表意特征和文化属性,在建筑设计中转译文字符号,对建筑形态与空间的发展和创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立足于以文字符号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建筑作品,阐述作为符号的文字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与指涉意义,从中总结在建筑设计中转译文字符号的方法,探究文字符号的转译在建筑形态与空间中的生成与变化.
在项目构思过程中,基于场地的周边环境,通过空间组合、象征形态创意、模糊界面等设计手法,营造出了既符合基地特征,又能诗意地展示其象征意义的建筑形式与环境空间.同时在细部建构设计、材料工艺设计中精益求精,并以一体化设计逻辑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完成度.
自20世纪以来,批判的地域主义因抵抗现代建筑全球化泛滥而成为当今建筑界一股代表性思潮.伴随建筑的发展,部分学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RCR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的解析,探索和发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发展.首先对批判的地域主义进行解析、分析RCR的创作背景与思想;其次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视角下,分别从对自然的感知、对传统与人文的体悟、对现代的回应这三部分对RCR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得出:RCR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以现代、抽象的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高速发展,传统系馆教学空间已不再适用于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空间模式已刻不容缓.文章选取建筑系馆空间类型作为未来新型教育空间模式探究的一个范本,主要从空间可变和功能融合两个角度积极思考适应5G时代新型教学空间的创新思路.
寒地城市受特殊气候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公共空间,也为城市生活带来众多影响.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寒地城市避不开的话题,而且我国寒地城市目前户外公共空间的不良状况更强化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长期寒冷的天气使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由此寒地城市缺乏具备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文章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加以分析,探索面对特殊的自然条件如何强化人类活动与室外空间的连接,如何完善寒地城市冬季户外公共空间建设,进而提出解决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重塑根河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