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大家所熟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似乎已经好久不用朗读了,书声琅琅似乎早已远离了我们的课堂,默读、散读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偶尔的课堂朗读变成了凑时间的替代品,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采用的点缀或是为了听课需要而制造声势的工具。而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中要凸显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而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以及文本背后包含的作者的情思,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等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在无限的时空背景之下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悲愤,而且诗歌还创造了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的悲叹也引发了千百年来的文人骚客的共鸣,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潸然泪下,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但是将这首诗歌放在预备年级的教材种确实存在着理解上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定位于通过查找背景,在了解诗人的处境、抱负、心理后,通过诗歌诵读来理解陈子昂满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孤独。
  我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诗人写作的背景: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写下了本诗。然后在朗读中,让同学体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停顿、重音的表达作用。在前两句中,读到作者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后两句因为增加了“之”和“而”的虚词,音节显得舒缓,就好像作者在不断叹息自己的命运一样。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环节,让同学们反复体味了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朗读成为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学环节应该具备紧凑性和逻辑性,朗读的穿插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舒缓上课的节奏,而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朗读环节的设置要恰到好处,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如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但不是每种朗读形式都有效,因此,选准朗读的时机,选对朗读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以此来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全班朗读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让理性认识得到深入。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借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行文显得感情真挚,气势恢弘。因此我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片断之后,就请同学散读、选读自认为最感人的部分,要求能够读出响亮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情感,使学生由生情到入境、由感悟到思考。我紧扣文本,落实对主题和语言的探究之后,再通过全班朗读创设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是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沉痛、愤怒;这是倡导和平斗争方式的呼吁——沉稳、睿智;这是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檄文——激昂、坚定;这是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深情、热烈。”通过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朗读,同学感受到作者时时交织的悲愤与热切,最終引发一种对弱势群体、弱势民族的人文关怀。
  三、不同的文体可确立不同的朗读重点
  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或者选择通过典型事例形象有力说理的段落,还可以挑选表现准确、严密语言的语句进行朗读。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朗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能够概括事物特征、阐释事理的语句,或者使用说明方法增强说理的句子,或者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平实、简洁的特点的语句。
  记叙文、散文、小说类文体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人惊叹,或以深刻的主题令人反思,在朗读的时候要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段落句子展开。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那田田的莲叶、袅娜羞涩的藕花、淡淡的清香、凝碧的波痕,塘上月色营造的朦胧、静谧的氛围,轻盈飘忽的青雾,错落有致、浓淡和谐秀的树影。作者沉浸在淡月辉映下荷塘的景象之中,渐渐远离了颇不宁静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同学就可以体味情景交融之美、浓郁的诗情画意,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四、方法指导让朗读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领悟“重音、节奏、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的实际应用,力求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曾听过过传忠老师上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课。诗歌的第一节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过老师先问:“作者歌颂的是什么?”再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出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在“重音、停顿、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在前前后后四五遍的朗读中,同学们终于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歌颂的是青年人具有的“朝气蓬勃”、“美好的状态”、“生命的活力”、“内在的力量”。过老师还亲自示范朗读了后面的两个自然段,“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重读、“四方八面”的响亮、“微风阳光”的轻柔和温暖。“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的语速加快,如同血液因为情绪激昂而流得更快,结尾“梦想、渴望”的重读强调。学生并没有对反复的朗读感到厌倦,因为每一次过老师都是有指导有目的地让他们去读去感受诗歌中洋溢的情感,他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力,一次比一次有激情,每一次朗读都是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价值观。
  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朗读在沟通书面语和口语、沟通作者和读者所起的作用,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角度,还是从“热爱母语、捍卫母语、传承优秀文化”的高度,朗读都应成为语文课有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努力发挥个人所长,在朗读教学上做到“百花齐放”,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
其他文献
非编码RNA(ncRNA)是一类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编码的RNA,可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分化及增殖、染色质重塑、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剪接调控、mRNA降解和翻译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从小喜欢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产生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有道理。他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  如何激发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提供读书的环境气氛  建议家长在孩子经常走动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面放些故事、知识类书籍,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书,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一个吸引他们的世界。也建议老
摘 要: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体验,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全面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堂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津津有味”,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一个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如果说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导“精读”的话,那么课外阅读则是“博览”。吕叔湘先生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推荐课
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时回答问题很踊跃,可是上了中学,则呈现了另一种情况: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美国的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创新思维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