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记事(2)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hd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怀着期待而又不舍的心情,迎来了我们初中生涯里最后一次集体秋游。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随着大巴车一路颠簸,来到了目的地——“珍珠泉”,并开始了我们的第一个游乐项目:观看“百兽表演”。猴子的表演令人发笑,狮子的表演令人心惊,老虎的表演令人震撼,但再精彩的表演终究也只持续了二十几分钟就散场了。看着走出剧场的同学们的背影,我想到曾经的我们也如同这猴子、狮子、老虎一样,一同登上初中的舞台,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最终也要“散场”,我的心里怅怅的。
  最难忘的是那天的自由活动时间,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让人怀恋的时光啊!
  午饭时,我们几个好朋友围坐在一起,拿出各自的午餐盒,掏出零食,交换着吃。你从我餐盒里挖一勺,我从你饼干袋里拿一块,他递过来一瓶水,我送过去一片面包……我们边吃着边聊着,聊的最多的话题是往年秋游的趣事。每当一个同学说起一件往事,其他同学都如同坐上了时光机,还原了当时的场景,重又置身于当时的情境里。
  饭后,如平时在学校搭着彼此的肩往篮球场上去一样,我们搭着彼此的肩膀朝游乐场走去。在那儿,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了“滑道”。我们坐在滑板车上,任传送带缓缓将我们送上最高处的滑道口。等最后一个同伴到达滑道口,我们齐呼“一、二、三,冲”,然后一起松开手刹。小车“嗤”地一下蹿了出去,顺着滑道一直向前冲着,就像我们的初中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转,而我们,却挽留不住。到站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一种共同拥有了重大经历后的笑容,如一起打过仗的战友,好像從此血肉相连了!
  很快,集合时间到了,最后一次集体秋游结束了。坐在返程的大巴车里,想想初一开学时的情景仿佛还在昨天,可还有半年却要毕业了。而这短短的半年,也会很快很快,就像这奔回学校的大巴车,一眨眼,就会到达……
  慢慢地,慢慢地,我们的初中生活连同这次秋游,都会变成故事,成为回忆……
  “期待”“不舍”,点明了此次秋游的心情;“最后一次”交代了“不舍”的原因。开篇语言简明、洗练。
  “曾经的我们也如同这猴子、狮子、老虎一样,一同登上初中的舞台,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最终也要‘散场’”这一比喻,由动物表演联想到自己的初中生活,“不舍”之情渗透其中。同时,本段在句式上,多处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
  此段多了诸如“你从我餐盒里挖一勺,我从你饼干袋里拿一块,他递过来一瓶水,我送过去一片面包”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浓浓的同学情。这大概也是“不舍”的一个原因吧。
  拟声词“嗤”、动词“蹿”的使用,增强了画面感;比喻、拟人修辞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的特点,既表达了小作者的独特感受,也暗合了文章所要传达的“不舍”之情。
  即景设喻,把“短短的半年”比喻成“奔回学校的大巴车”,传达出小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增强了文章的意蕴。
  叠词“慢慢地”的反复,传达出小作者的留恋、不舍和惆怅,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总 评
  本文在语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文章中既有“挖”“拿”“递”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又有“就像我们的初中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转,而我们,却挽留不住”这样的比喻、拟人修辞的使用,还有“曾经的我们也如同这猴子、狮子、老虎一样,一同登上初中的舞台,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最终也要‘散场’,我的心里怅怅的”这样的整散句的搭配,更有“慢慢地,慢慢地,我们的初中生活连同这次秋游,都会变成故事,成为回忆……”这样富含意蕴的句子压轴。纵观全文,语言之美有效地助推了场景的描绘、情感的抒发,使得内容美、情感美与语言美交相辉映。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午休时间到了,老师让我们趴下午睡。可是,天气太闷热,大家都睡不着。老师刚走,班上的几个捣蛋鬼就跳了出来……他们的举动引得其他同学都忍不住抬起头来。
  ——《午休趣事》
  要求:请抓住“趣”字,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符合文段情境的语言,补写上述材料中省略号里省略的内容,200字左右。
其他文献
爱在左,暖在右;一路撒种,一路开花。成长路上,友善相伴,分享添色!  那是一个燥热的午后,我去医院里矫正牙齿。牙科诊室外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拣一处坐下,却在窗下,炽热的阳光烘烤着我的背,内心烦躁,坐立难安。周围的人或低头摆弄手机,神色木然;或步履匆匆,神色焦急。每个人似都将自己与他人隔开了,我亦是一个过路人,冷眼旁观。  夏日里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我抬手抹去额上沁出的汗珠,低低抱怨了一声。  耳朵里
我虽然是一个勤勉的散文写作者,却极少读当代的散文作品。之所以少读当代散文,是因为当下的散文总体上趋于做作,摆开架势,为写而写。一如托尔斯泰所说,写被文坛看重、被评论家认可的“像散文的散文”。这样的文章远离了散文的本源,不再是直抒胸臆,而是故弄玄虚、铺陈炫技、漫漫漶漶,文辞淹没了意义,而且杯水风波呈大海之势,一粒黄豆稀释成一锅豆浆。于是,虚构代替了真实,假意遮蔽了神魂,几乎都是不作用于情感和灵魂的冷
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的阅读进行到这一单元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单元的文章有点特别?对,这一单元选取的都是鉴赏类文章。我们常说,阅读要有文体思维,意思是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选取不同的视角赏读了不同的文体,对我们的日常阅读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关于散文〈白鹭〉》一文,作者强调它是“最自由自在的文体”并建议大家“反复地品味”;《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作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家里人很吃惊,又都脸色灰黑,勉强和我打着招呼。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窗外开始飘雪了。  冬天依然如期而至。唯一不同的是来了一个新邻居,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奶奶。她拖着看似很有分量的行李箱,额上有细碎的汗珠。她一个人来的。  今天似乎比前几天都更冷些,我坐在房间里搓着手。忽然闻到一阵香气,我循香而去,发现客厅的饭桌上摆起了火锅,冒着热腾腾的蒸汽,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到隔壁邀请下老奶奶,让她来我们家一起吃火锅。”妈妈一边摆放碗筷,一边笑着对我说。  或许是一直没能学会
近年来,由于对不少“伪抛物线”压轴题的批判,所以不少地区把命题的重点放到了更能体现函数本质的一类新的压轴题——“多参”考题上,即含多个参数的函数压轴题.这类问题多数都不给图像,且十分抽象晦澀,解题时需要关联多个数学知识点,某一个知识点或解题环节疏漏都会造成解题失败.下面讲解两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摘 要: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面对无数的分离时,总不免产生分离之情,就形成了无数首感动人心的送别诗。在送别诗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局限在一课一讲的教学模式中。因此,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之际,设计了以送别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以“送别”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自由唤醒对于离别的那一份感情体验,自由表达对于即将毕业的离别之情,
亲爱的同学,打开第四单元,你会发现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是由正文和附文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正文是三位作家从各自的创作体验出发,对作品进行的评论;附文则是所评论的原文。编者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从方法上引导我们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评论作品,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在阅读理念上引导我们由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转变。因此,初初想和大家简单地聊一聊群文阅读中的“一”与“X”问题。  何谓群文阅读中的“一”? 
又是一节体育课。在九年级生活中,体育课似乎已经成为长跑的代名词,而长跑则是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毒辣的太阳下,起跑线横在我的面前,我无奈地接受着阳光的“洗礼”。不一会儿,我的额头上已经有了细密的汗珠。我的心里忐忑不安:这次能不能过呢?  老师的哨声一响,身旁的同学便飞也似的跑了出去,我也迈开大步,向前跑去。开始还算轻松,虽然烈日难耐,但是,呼吸比较均匀,脚步也比较轻快。跑完一圈,我已经大汗淋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