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探索,体会如下。
一、加强师生合作,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消除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在校高年级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深入班级讲清会计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授学好这些学科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使学生认识学好这些学科的重要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
会计专业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课程,许多的专业概念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许多学生是爱死记硬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出现会计分录在具体运用时张冠李戴的现象。对于基本概念,教师应教会学生先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收入和利得这两个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说法读一遍或只是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肯定理解不透,记忆起来非常困难。笔者首先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即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再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点,即收入来自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则来自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费用和损失。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记忆起来就容易许多,而且能准确区分。
2.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时,把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以及它们的填制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演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会学生将各种会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安排两周的基础业务实训;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模拟实习;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再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会计知识,亲身经历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到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直到编制出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最后,将每位学生的作品按照会计资料的保管要求装订成册,汇报自己的实习体会,许多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增强了进一步学好会计课程的信心,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1.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每一次课堂教学前,都要求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借助教材、课堂笔记等,自己完成作业题目的答案。讲评这些题目时,要求学生说出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培养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要求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每次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再采用分类、比较、相互联系等方法,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每一次上新课之前,总要利用几分钟左右的时间,采用默写、个别提问、做小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
3.培养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打好基础,不能操之过急。每学期初,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定一个本学期的目标。例如:每天掌握多少知识,考试要得到什么成绩等。有些学生学习计划很好,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是说到做不到;有些学生开始时能按计划执行,过了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为此每隔一段时间,就提醒一句:对照你期初制定的目标,你距离自己制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再坚持一下,老师相信你能行。实践证明:一学期下来,那些持之以恒、意志坚定的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从基础会计到企业财务会计再到成本会计……三年时间一路学下来,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一直学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一、加强师生合作,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消除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在校高年级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深入班级讲清会计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授学好这些学科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使学生认识学好这些学科的重要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
会计专业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课程,许多的专业概念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许多学生是爱死记硬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出现会计分录在具体运用时张冠李戴的现象。对于基本概念,教师应教会学生先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收入和利得这两个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说法读一遍或只是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肯定理解不透,记忆起来非常困难。笔者首先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即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再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点,即收入来自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则来自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费用和损失。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记忆起来就容易许多,而且能准确区分。
2.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时,把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以及它们的填制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演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会学生将各种会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安排两周的基础业务实训;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模拟实习;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再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会计知识,亲身经历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到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直到编制出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最后,将每位学生的作品按照会计资料的保管要求装订成册,汇报自己的实习体会,许多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增强了进一步学好会计课程的信心,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1.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每一次课堂教学前,都要求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借助教材、课堂笔记等,自己完成作业题目的答案。讲评这些题目时,要求学生说出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培养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要求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每次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再采用分类、比较、相互联系等方法,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每一次上新课之前,总要利用几分钟左右的时间,采用默写、个别提问、做小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
3.培养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打好基础,不能操之过急。每学期初,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定一个本学期的目标。例如:每天掌握多少知识,考试要得到什么成绩等。有些学生学习计划很好,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是说到做不到;有些学生开始时能按计划执行,过了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为此每隔一段时间,就提醒一句:对照你期初制定的目标,你距离自己制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再坚持一下,老师相信你能行。实践证明:一学期下来,那些持之以恒、意志坚定的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从基础会计到企业财务会计再到成本会计……三年时间一路学下来,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一直学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