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问题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心理问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教育等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它伴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的扩大而出现,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会发展成障碍性问题。由于有些问题是动态的,有些问题会积累,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或诱因可能会突然爆发,因此,就需要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从学校教育理论观点出发,结合学校实际以及学生个体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 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不能克服心理障碍,自尊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大多数是家庭生活困难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觉家庭无背景,生活条件差,在人前没面子,说起话来理不直,气不壮,对学习、生活皆缺乏信心。自卑使他们失去了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只满足得过且过,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2 孤独心理。孤独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内心孤独寂寞,外表却容易表现出对他人的轻视鄙夷,富有戒备心,容易神经过敏。另外,孤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一些不良表现,如心中有愁苦却不说出,只好郁闷地独处一方。出现孤独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的现状与其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情绪低落,烦恼随之而来。
3 逆反心理。逆反是指在个人受到挫折而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的教师对能力低、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思维简单,情绪不稳,教师又不重视。这一矛盾产生了不良后果,使一部分学生期望通过对抗显示自己的独立和坚强。
4 惧怕。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在日益增强,怀着一股热情,向社会敞开自己的心胸,因此,极容易受到伤害,一旦觉得受到了朋友的欺骗或伤害,便会把心灵封闭起来,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恐惧感。
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1 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针对个体问题的教育,而非预防性的全体教育。相当数量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心理咨询,而没能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性教育。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靠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因而普遍存在着重咨询轻教育的倾向。实际上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和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由于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关注不够,以及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本来就容易被忽略,同时在学生中还存在较普遍的误解,认为去作心理咨询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精神上的毛病。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切实际。一些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课程化的倾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而部分学校热衷于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野外拓展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实用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因此,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学生欢迎的基本保证。
3 师资队伍匮乏,缺乏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突出是不争的事实。其一,师资数量严重短缺。美国心理学咨询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其二,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意识相对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表面上,难以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积极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选择其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 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少,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或者不能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发现问题时就感到无能为力,造成紧张焦虑。又由于还不能很好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情绪容易波动,出现偏激认识或冲动行为,害人害己。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则导致青少年犯罪。
三、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策略
1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态度、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作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的记忆永不忘。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不坚强,是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如果所从事的活动不能使人感到充实和趣味,自然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2)锻炼学习意志。意志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讲究科学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于意志锻炼,刚开始可以选择在短时间内去学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自己能完成任务,增强自信,然后逐渐过渡到较长的时间内坚持完成自己没有太大兴趣的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消除“趋乐避苦”的惰性心理。
2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工作。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管理,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保证。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定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力物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择和调配、课时的安排、人员的配备等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稳定开展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
3 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动性和阶段性,适时在学生中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测验,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4 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里烦恼,找到倾诉对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反省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要尊重、信任、理解、热情并积极关注学生,同时遵守保密性、交友性和教育性原则。
5 个别化心理教育与发展性心理教育相结合。针对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医疗化倾向或只重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略大部分学生的现象,一方面应在全体学生和教师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及普及工作,抛弃对心理健康的不正确认识和偏见;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讲座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坐等学生上门咨询的被动教育形式为主动服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起治疗与预防、个体与群体、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
6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在学校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到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全程、全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人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人人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工作局面。其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來,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 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不能克服心理障碍,自尊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大多数是家庭生活困难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觉家庭无背景,生活条件差,在人前没面子,说起话来理不直,气不壮,对学习、生活皆缺乏信心。自卑使他们失去了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只满足得过且过,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2 孤独心理。孤独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内心孤独寂寞,外表却容易表现出对他人的轻视鄙夷,富有戒备心,容易神经过敏。另外,孤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一些不良表现,如心中有愁苦却不说出,只好郁闷地独处一方。出现孤独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的现状与其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情绪低落,烦恼随之而来。
3 逆反心理。逆反是指在个人受到挫折而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的教师对能力低、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思维简单,情绪不稳,教师又不重视。这一矛盾产生了不良后果,使一部分学生期望通过对抗显示自己的独立和坚强。
4 惧怕。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在日益增强,怀着一股热情,向社会敞开自己的心胸,因此,极容易受到伤害,一旦觉得受到了朋友的欺骗或伤害,便会把心灵封闭起来,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恐惧感。
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1 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针对个体问题的教育,而非预防性的全体教育。相当数量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心理咨询,而没能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性教育。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靠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因而普遍存在着重咨询轻教育的倾向。实际上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和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由于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关注不够,以及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本来就容易被忽略,同时在学生中还存在较普遍的误解,认为去作心理咨询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精神上的毛病。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切实际。一些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课程化的倾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而部分学校热衷于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野外拓展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实用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因此,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学生欢迎的基本保证。
3 师资队伍匮乏,缺乏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突出是不争的事实。其一,师资数量严重短缺。美国心理学咨询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其二,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意识相对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表面上,难以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积极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选择其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 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少,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或者不能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发现问题时就感到无能为力,造成紧张焦虑。又由于还不能很好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情绪容易波动,出现偏激认识或冲动行为,害人害己。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则导致青少年犯罪。
三、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策略
1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态度、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作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的记忆永不忘。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不坚强,是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如果所从事的活动不能使人感到充实和趣味,自然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2)锻炼学习意志。意志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讲究科学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于意志锻炼,刚开始可以选择在短时间内去学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自己能完成任务,增强自信,然后逐渐过渡到较长的时间内坚持完成自己没有太大兴趣的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消除“趋乐避苦”的惰性心理。
2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工作。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管理,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保证。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定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力物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择和调配、课时的安排、人员的配备等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稳定开展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
3 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动性和阶段性,适时在学生中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测验,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4 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里烦恼,找到倾诉对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反省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要尊重、信任、理解、热情并积极关注学生,同时遵守保密性、交友性和教育性原则。
5 个别化心理教育与发展性心理教育相结合。针对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医疗化倾向或只重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略大部分学生的现象,一方面应在全体学生和教师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及普及工作,抛弃对心理健康的不正确认识和偏见;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讲座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坐等学生上门咨询的被动教育形式为主动服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起治疗与预防、个体与群体、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
6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在学校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到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全程、全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人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人人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工作局面。其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來,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