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来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职生是其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中等n职业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但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仅在于技术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还在于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中职思政课的课n程标准中,职业能力培养是其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本文就从引导中职生谋划职业规划、促进中职生提高社会能力和帮助中职生n掌握求职方法等三个方面对该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展开阐述。
其他文献
优化教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学习成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当前教师学习模式中存在困境的基础上,引入活动理论,探讨教师学习特征和学习模式的应然状况,由此提出有机整合当前教师学习中的研究、培训和实践等学习方式,构建研训行一体化的教师学习模式,以实现并凸显教师学习的在地化、常态化和创造性。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越发严重,人类社会认知水平有所提升,生态文明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之中,而且受到的关注n度也越来越高。另外,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在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益于中国留法学子的初步译介工作,汉魏六朝诗继唐诗宋词之后进入法国学界的研究视野。在20世纪下半叶,桀溺对汉代及建安时期诗歌的翻译与研究,侯思孟对阮籍、嵇康诗歌的翻译与研究是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法国汉学界在中国古代诗歌译介事业中的重大突破。经由后世多位汉学家的译介和评论,汉魏六朝诗歌进入了法国学界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以及法译中国诗歌选集,逐渐得到系统的译介和研究。
幼儿教育是一项充满伦理困境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中初次应对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加之非正式、临时性教师的特殊身份,容易陷入伦理困境之中。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本研究发现,实习生活是一个由权威关系构成的困境空间。困境空间中的伦理失范事件使师范生陷入了“忠于儿童”还是“忠于权威”的伦理困境,出于专业自信不足和自保心理,师范生倾向于选择“做沉默的旁观者”和给予幼儿补偿性关怀。这种伦理困境经历侵蚀着师范生的伦理信念和从业热情。为支持师范生专业伦理素养提升,建议构建实践共同体,优化实习
学术活力在遭遇物化逻辑的统摄下,显现出了以绩效为主的衡量方式、“锦标赛”式的学术活力激励制度以及学术类型之间的失衡的共性要求,也表现出个体差异、不同科学部类的差异、高校类别间差异以及组织形式间的差异等方式的差异性冲突。学术活力的物化逻辑有着深刻的历史性以及现实性的因素,它既是对学术工作的制度化保障,又会对教师主观能动性造成一定的制约作用,需要客观认识学术活力的物化逻辑,减少学术活力的物化测量,并通过实施不同科学部类的差异化学术活力激励政策,提升高校与院系之间学术政策的契合度,激活学术组织的文化活力,进
高职教育属于我国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大任务。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n息技术不动声色地侵入了各个领域,促使各个领域不约而同地进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针对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专门设立的补助”,旨在“改善乡村学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本质上与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背后蕴含的制度理念一致。本文回顾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将它置于劳动者职业选择与权衡的情景中,基于特征工资理论关于工作岗位环境特征携带消费价值的基本立场,对“艰苦边远”等不受欢迎的工作岗位特征应如何补偿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技术说明。笔者以甘肃农村教师劳动力市场为例,说明了基于地区环境差异的工资
本文通过对“兵带兵”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的调研分析,探究“兵带兵”模式下中职学n生干部心理成长现状。结果显示:1.“兵带兵”的德育管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n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既是我国改革发
常年工作生活两地奔波的“候鸟型”乡村教师逐渐与乡村社会脱嵌,成为在乡村教书的局外人.不仅自身陷入城乡社会生活双重阻隔的尴尬,更令乡村社会遭受高水平教师不愿留和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