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大地的素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地图由纸质发展成为互联网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1年1月18日,天地图正式版在网络上展现。经多次改进,天地图已成为深受网民喜爱的中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
轻点鼠标,打开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www.tianditu.com),可找到自己居住的小区以及故乡的那条小河,还可以在网上旅游。互联网上的地图,可以随意缩小和放大,还可选择影像、地形、三维等模式,获得不同的显示效果。其影像模式,能够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建筑物、桥梁,农村的植被、河流和山脉也能够尽收眼底。
应运而生
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有5.64亿,手机网民也有4.2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兴起,互联网地图成为网络的重要内容。其所具有的便捷易懂和吸引眼球的两大优势,吸引着众多网络内容制造商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
回顾天地图创建的起因,让测绘人感受到与时俱进的压力和随之而来的机遇。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国家主权和政治主张。地理信息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长远影响和持续作用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具有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自2005年美国谷歌公司推出“谷歌地球”以来,互联网地图迅猛发展,在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如错绘我国边界线、漏绘钓鱼岛或错误标注钓鱼岛名称、漏绘南海诸岛等严重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家主权和利益。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上传标注涉密或敏感信息的地图,特别是标注涉及国家秘密、军事设施等信息,严重地危害国家安全。网民依赖国外信息不全且有谬误的互联网地图,让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党员干部们深感重任在肩。在互联网上绘制出代表国家意志,信息全面且确保国家安全,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网络版地图,成为测绘人奋斗探索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为抢占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占领网上主阵地,弘扬主旋律,2008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有关部门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作出了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天地图的战略决策。并将天地图作为“天字号”工程予以重点推进。
创新发展
2013年6月18日,天地图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第四个版本。
一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自主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存储、地名搜索等系统的平台软件(V2.0)。每天支持用户浏览网页次数由原来的2000万次增加到超过4000万次。新增公交线路和站点的查询,更加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升级手机版地图,愈加清晰速度更快。普通用户可随时直接访问天地图。专业用户可在线调用天地图各种内容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并可定制开发各类专业应用功能。
二是地图表达更加美观。采用了全新的电子地图渲染方案,整体配图更加清晰自然。新增“球面墨卡托”投影,既可在专业领域应用,又照顾了绝大部分普通用户使用地图的习惯。
三是数据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多比例尺矢量数据、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晕渲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等有关综合信息,在线发布数据量逐年扩大,还启动了英文频道,可用英文地名搜索。综合信息服务频道,整合了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气象局363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国家旅游局4A级、5A级景区信息也都能在天地图中展现。
四是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推动各节点间数据的深度融合和软件同构,全面提升天地图的整体服务能力,利于数据资源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推动天地图省市级节点的建设与应用,不断完善天地图服务评估机制,使天地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作用初显
经过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共同努力,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天地图建设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公众的广泛认可和媒体的普遍关注。2011年5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天地图既是政府服务的公益性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又是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方面,甚至是突破口。
天地图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由离线提供地图和数据服务向在线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应用,对于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掌握互联网地图服务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具有广泛的公益性,已为重大工程、专业应用、企业增值、百姓生活提供了多种有效服务。目前商业化应用系统已有1000多个。天地图占领了互联网地图服务的主阵地,夺回了代表国家利益的话语权。正在成为全要素、全覆盖、全信息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站,成为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百宝箱”。
发展启示
天地图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加强互联网监管提供了启示。
一是公开信息,捍卫国家主权。天地图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代表了国家意志。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掌握大量涉密的基础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天地图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保密技术处理,主动将这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互联网上公开,并提供免费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吸引公众利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资源。天地图的影响远远超过传统纸质地图,对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宣示国家主权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平台。天地图开通初期,引起了越南、印度、日本等周边国家对国界线画法及标注的强烈关注。印度、日本媒体对天地图中的国界线和“钓鱼岛”的标注提出异议。越南外交部就天地图将西沙和南沙群岛划入中国南海海域提出抗议。2012年,利用天地图发布了钓鱼岛、赤尾屿及其附属岛屿的遥感影像、标准名称注记及领海基线,新增了南海诸岛部分岛屿名称注记,向世界宣示了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南海诸岛的国家主权。推广使用天地图,可在满足各方面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同时,降低公众对国外互联网地图网站的依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严格审查,确保国家安全。在天地图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维护地理信息安全为底线。天地图全部采用公开的商业地理信息数据或者经保密审查合格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用户上传标注功能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同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保持与保密、安全、公安、武警、总参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第一责任。开通之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邀请有关部门进行安全会商,并根据有关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确保天地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是制定政策,履行监管职责。在建设过程中,除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互联网管理规定,还为互联网地图发展出台了一批监管措施,如《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的规定(试行)》和《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试行)》等。近两年来,天地图在行业发展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了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国内其他互联网地图服务企业,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等以天地图为样本,积极开发新的功能,使我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轻点鼠标,打开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www.tianditu.com),可找到自己居住的小区以及故乡的那条小河,还可以在网上旅游。互联网上的地图,可以随意缩小和放大,还可选择影像、地形、三维等模式,获得不同的显示效果。其影像模式,能够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建筑物、桥梁,农村的植被、河流和山脉也能够尽收眼底。
应运而生
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有5.64亿,手机网民也有4.2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兴起,互联网地图成为网络的重要内容。其所具有的便捷易懂和吸引眼球的两大优势,吸引着众多网络内容制造商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
回顾天地图创建的起因,让测绘人感受到与时俱进的压力和随之而来的机遇。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国家主权和政治主张。地理信息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长远影响和持续作用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具有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自2005年美国谷歌公司推出“谷歌地球”以来,互联网地图迅猛发展,在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如错绘我国边界线、漏绘钓鱼岛或错误标注钓鱼岛名称、漏绘南海诸岛等严重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家主权和利益。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上传标注涉密或敏感信息的地图,特别是标注涉及国家秘密、军事设施等信息,严重地危害国家安全。网民依赖国外信息不全且有谬误的互联网地图,让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党员干部们深感重任在肩。在互联网上绘制出代表国家意志,信息全面且确保国家安全,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网络版地图,成为测绘人奋斗探索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为抢占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占领网上主阵地,弘扬主旋律,2008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有关部门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作出了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天地图的战略决策。并将天地图作为“天字号”工程予以重点推进。
创新发展
2013年6月18日,天地图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第四个版本。
一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自主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存储、地名搜索等系统的平台软件(V2.0)。每天支持用户浏览网页次数由原来的2000万次增加到超过4000万次。新增公交线路和站点的查询,更加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升级手机版地图,愈加清晰速度更快。普通用户可随时直接访问天地图。专业用户可在线调用天地图各种内容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并可定制开发各类专业应用功能。
二是地图表达更加美观。采用了全新的电子地图渲染方案,整体配图更加清晰自然。新增“球面墨卡托”投影,既可在专业领域应用,又照顾了绝大部分普通用户使用地图的习惯。
三是数据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多比例尺矢量数据、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晕渲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等有关综合信息,在线发布数据量逐年扩大,还启动了英文频道,可用英文地名搜索。综合信息服务频道,整合了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气象局363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国家旅游局4A级、5A级景区信息也都能在天地图中展现。
四是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推动各节点间数据的深度融合和软件同构,全面提升天地图的整体服务能力,利于数据资源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推动天地图省市级节点的建设与应用,不断完善天地图服务评估机制,使天地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作用初显
经过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共同努力,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天地图建设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公众的广泛认可和媒体的普遍关注。2011年5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天地图既是政府服务的公益性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又是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方面,甚至是突破口。
天地图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由离线提供地图和数据服务向在线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应用,对于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掌握互联网地图服务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具有广泛的公益性,已为重大工程、专业应用、企业增值、百姓生活提供了多种有效服务。目前商业化应用系统已有1000多个。天地图占领了互联网地图服务的主阵地,夺回了代表国家利益的话语权。正在成为全要素、全覆盖、全信息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站,成为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百宝箱”。
发展启示
天地图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加强互联网监管提供了启示。
一是公开信息,捍卫国家主权。天地图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代表了国家意志。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掌握大量涉密的基础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天地图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保密技术处理,主动将这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互联网上公开,并提供免费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吸引公众利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资源。天地图的影响远远超过传统纸质地图,对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宣示国家主权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平台。天地图开通初期,引起了越南、印度、日本等周边国家对国界线画法及标注的强烈关注。印度、日本媒体对天地图中的国界线和“钓鱼岛”的标注提出异议。越南外交部就天地图将西沙和南沙群岛划入中国南海海域提出抗议。2012年,利用天地图发布了钓鱼岛、赤尾屿及其附属岛屿的遥感影像、标准名称注记及领海基线,新增了南海诸岛部分岛屿名称注记,向世界宣示了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南海诸岛的国家主权。推广使用天地图,可在满足各方面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同时,降低公众对国外互联网地图网站的依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严格审查,确保国家安全。在天地图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维护地理信息安全为底线。天地图全部采用公开的商业地理信息数据或者经保密审查合格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用户上传标注功能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同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保持与保密、安全、公安、武警、总参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第一责任。开通之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邀请有关部门进行安全会商,并根据有关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确保天地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是制定政策,履行监管职责。在建设过程中,除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互联网管理规定,还为互联网地图发展出台了一批监管措施,如《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的规定(试行)》和《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试行)》等。近两年来,天地图在行业发展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了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国内其他互联网地图服务企业,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等以天地图为样本,积极开发新的功能,使我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