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123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课程实施探索之路上,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创新教育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我认为主要应当从激发创新兴趣意识、突出创新方法、强化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新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站在新纪元的开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水平、高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中就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育,当然责无旁贷,应当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益的途径。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应当从鼓励、启发、培养的角度出发。
  1 给予自由空间,鼓励创造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种模式的才被允许,才能得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2 树立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意识支配行为,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不拘泥于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造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占有和利用信息,对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比如:讨论、交流、研究等。该法自主性强、选择面宽,因此,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复习动词时态用法时,通过图片表示时间、动作,并运用它们来复习各种时态的用法。这时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迷信名人、权威,要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刘万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代教师与教学,
   2012.1
  2 李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课程(中学),2012.12
其他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激发兴趣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将各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较为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科学被应用在教学中,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强劲的渗透能力,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它对实现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全面
期刊
【摘 要】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应用题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不同,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理论根据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效果     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其愿学、乐学,并很快进入角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了,几乎都是高年级语文,这就不得不经常面对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一件令人棘手的事,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诸多困惑。  困惑一:学生写作厌烦情绪严重。“我很喜欢写作文。”说这样话的学生肯定是一个不诚实的学生。据调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写作文,就我所接触过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写作情绪障碍,这种厌烦情绪不仅妨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影响。如,以往的
期刊
【摘 要】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教学为了片面地追求学生成绩,特别是在月考、统考等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忽视了课堂的情感活动,只是一味地落实双基而不顾其他,对学生只是简单的说教,重复的机械记忆,大量的习题练习。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广大学生出现厌学症。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死气沉沉、枯燥干瘪的现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扭转枯燥
期刊
【摘 要】 科学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教师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媒体因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的特点,穿针引线,深入浅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轻松。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会运用多媒体这一方便、快捷的教学辅助手段,提高自
期刊
1 懒惰心理的表现  1.1 思想方面的懒惰。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到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
期刊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进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那么,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与做法:  1 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人对学习是否专注,往往与其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他对学习的目的明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