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关于《元韵谱》的声调系统,乔中和在卷首《五声释》中有详细论述:“五行之在干支也,无弗具。声之有五,亦犹音之有五也。盖一纵一横之妙,弗容缺也。声出于天,音生于地,韵成于人,何以谓虚乃声,窍乃音,气乃韵。天地以五行化万物,物各具一五行,何独于声而四之?音之五也:宫为土,徵为火,商为金,羽为水,角为木,其在声也。上平,宫;下平,徵;上声,商;去声,羽;入声,角。”可见,《元韵谱》共有五个声调,即: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并且乔中和还将五声附会于五行和五音。在明清时期韵书韵图中,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等韵图是分析语音系统的,但是明清很多学者在编制韵图时,附会上许多玄虚的理论,诸如阴阳、五行、干支、卦象、时令、历法、律吕等内容,其中心思想,就是把语音说成是先验的神秘体系。这种附会之风在唐宋时期的音韵学中已经出现,如《玉篇》卷末所附‘五音声论’就是把喉牙舌齿唇五音附会于五方;邵雍的《声音唱和图》以声音附会于天地(天声地音)及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等。到明末清初这种风气大为泛滥,影响到当时大多数等韵作者。”《元韵谱》的上平、下平就是今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只是所用术语不同罢了。可见,中古平声在两部韵书己分为阴阳二类,并且演变规律与今普通话、大多数方言一致,按声母的清浊出现分化,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这项演变在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完成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此外,韵书中一部分上声字混入去声,入声的性质也与中古不一致,特别是关于入声,学术界还存在一定分歧,下面仅对全浊上声和入声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二、全浊上声字的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全浊上声字大部分已经归入去声,这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项重要音变。“牵涉到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也牵涉到汉语特有的声调的变化问题。”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认为“全浊跟次浊的上声在这种方音里已经显然的变成去声了”,其依据为《开蒙要训》五例“浊上注去”例、九例“去注浊上”例,此外还引唐末李涪《刊误·切韵》的话作为旁证。可见,浊上归去最早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浊上归去”中“浊”为全浊声母,浊上归去应发生于浊音清化之前。因为浊音清化之后,全浊声母混入清声母中,浊上归去就失去了演变的条件了。在前面声母系统的论述中,可知《元韵谱》所反映的音系中,全浊声母消失,已混入清声母中。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律,浊上归去应已经完成。情况是否如此呢?下面来看这部韵书中全浊上声字的演变情况。
关于《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字的演变,赵荫棠《等韵源流》,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都未曾论及。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中认为:“《元韵谱》浊上仍读上声,代表了某种方言。”但通过对《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字分析发现,有全浊上声字已经归为去声。
如定母“杜、肚”字,《元韵谱》归入互韵,去声字,且注曰:“杜肚,上二音旧上声。”可见,“杜肚”二字已演变为去声。从母“造”字,在《元韵谱》耀韵,去声字,注曰:“又作也,本上声今呼(去声)。”“皂”字,也在《元韵谱》耀韵,注曰:“黑色,本上声今通呼去声。”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浊上归去”在《元韵谱》音系中已经产生。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再举一些《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归去声的常用字。
如(丷亚)母“罢、倍、被、鲍、伴、牝、(丷亚)”;奉母“父、妇、负、忿、愤”;定母“堕、惰、杜、肚、道、稻、淡、诞、断、囤、荡、动”;从母“坐、聚、在、造、皂、渐、践、尽、静”;邪母“似、祀、巳、象、像”;澄母“柱、朕、篆、仗、杖、重”;崇母“撰、馔”;船母“葚”;禅母“市、恃、甚、善、上”;群母“技、妓、件、圈、近”;匣母“荷、下、汇、棍、後、后、厚、旱”。
根据上面的举例,《元韵谱》“浊上归去”的例字已遍布中古的十个全浊声母,因此,《元韵谱》全浊上声字已经变为去声。
但在《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很多字仍保留上声一读。
如奉母“愤”字,印韵注曰:“懑也,又上声。”“忿”字,注曰:“恫怒也,又上声。”从母“静”字,映韵注曰:“定也,寂也,又上声。”
在现代汉语中,“浊上归去”后,仅有极个别字保留上、去两读,如“混”字,既有上声一读,也有去声一读。但绝大多数字仅有去声一读,上声一读已消失了,并且“浊上归去”在元代《中原音韵》时已完成演变。因此,《元韵谱》中保留上声一读的现象,应是作者崇古的一种表现,并非实际语音的反映。此外,在《元韵谱》中还有一些全浊上声字没有变成去声,仍读上声。如(丷亚)母的“部、簿、婢、棒”;奉母的“范、犯、奉”;定母的“挺、待、怠”:邪母的“叙、序、绪”;澄母的“雉、痔、峙、赵、兆、肇、纣”;禅母的“是、氏、社、竖、肾”;群母的“巨、跪、咎、舅、菌”;匣母的“亥、骇、蟹、浩、皓、混、项”等等。实际上,在现代普通话中,仍有部分全浊上声字读上声,没有混入去声,如定母“挺”王力先生也曾提到:“虽然也有少数的例外(“腐”“釜”“辅”“缓”“皖”“窘”“强”“挺”“艇”),但是全浊上声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肯定的。”可见,部分全浊上声字未归入去声,并不影响全浊上声字的演变规律,这部分全浊上声字仍读上声,可能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
三、入声问题
入声问题历来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王力《汉语史稿》指出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是近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其标志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但关于《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至今学术界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在明清时期的韵书韵图中,有的保留,有的取消,由此可见入声问题在近代汉语研究中的复杂性。《元韵谱》作为明末清初的等韵化韵书,对其入声问题的考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该韵书的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并且入声与阴声韵相配,改变了以往入配阳的格局。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我们不敢妄下断言,只有在全面分析之后才能给出答案。
关于《元韵谱》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多为简介性、概括性的文字,如赵荫棠《等韵源流》,林平和《明代等韵学之研究》,李新魁《汉语音韵学》、《汉语等韵学》,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等等,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于其入声问题,更是极少涉及。近年来,龙庄伟在研究《五方元音》时,曾对《元韵谱》诸问题进行过探讨,认为《元韵谱》“用入声字作韵目统摄韵部里的阴声韵字和中古入声字,这种作法在韵书韵图中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乔氏不为传统韵图所束缚,另一方面也明明白白地表示,他的语音中,中古入 声字已经与阴声字韵母相同,入声韵尾已经消失。”“《元韵谱》列出入声,大概是牵合传统,附会五行,实际语音中入声已不复存在。”“乔中和就直接用入声字作为韵摄的标目字,这就是内丘话入声消失的直接证据。”并且根据道光十二年(1832)抄本《内邱县志·卷之三》记载的方言材料,证明内丘话的入声是读作阴声的。“尽管这里字数不多,但几种塞音韵尾的入声字都读同阴声字,考虑到编修方志时选择的字是有代表性的,这些字能够证明内丘话入声已读同阴声。”由此可见,龙庄伟推断《元韵谱》入声消失的论据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入声字作为韵目;二是道光十二年(1832)《内邱县志》记载的方言材料。这两点论据能够说明入声的消失吗?我们先来看《元韵谱》作者的论述。
乔中和在序言中批评兰茂《韵略易通》“且注入声之有无正相误”。从而改变了其入配阳的格局,使入声与阴声韵相配。对此乔中和在《寄归释》论述道:“平入之相合也,声各有归。何云寄?就等韵而言也。凡寄无定,此可寄,彼亦可寄,择其便者而寄焉。如寄旅然,虽甚便,终非本所,故云寄。归则生于斯,返于斯,故土旧风,性安而情适,问其终处,即是始处也。业归矣,则寄自虚,非虚也,各有本声,宁无字不欲其攘非类以相冒。嗟之平全而入缺,入全而平缺。又入止六佸,当平上去之半,此其数可以理迎,不可以笔吐。”乔中和将入声改配阴声韵,这可以说明中古入声的辅音塞尾[-p]、[-t]、[-k]已经消失,但不能说明入声读同于阴声韵。乔中和对于其“入配阴”的格局,可谓是洋洋得意,那么用入声字作为标目,从而来体现他的这种创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用入声字作为标目,正是乔中和用以体现其“入配阴”格局的标志,不能作为入声消失的依据。再来看第二个论据,道光十二年《内邱县志》中的方言材料,的确有一部分入声字读作阴声韵字,但这与《元韵谱》相隔二百多年,以此作为论据有些牵强。即使道光时期有一部分入声字读作阴声韵字,以此来判断当时内丘话的入声已经消失也是武断的。因为直到现在,部分保留入声的方言中,仍有入声字读作阴声韵字,但这并不能否认方言保留入声的事实。因此,我们认为这两方面的论据都不足以论证《元韵谱》入声的消失。
张玉来先生在考察近代汉语官话入声问题时提出:“严格地说,考察入声的分布区域必须同历史的考察结合起来,因为入声在近代汉语空间的分布是同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割裂了两者的关系,往往导致错误的认识。”同样,考察《元韵谱》入声的性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韵书的本身,而要考虑到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来看,《元韵谱》入声的情况仅仅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点,从全局的发展来考察这个点,才能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把今内丘县划归无入声区,其根据是内丘县城西4公里的永固村和城西40公里的南獐貘村两地发音人的材料,认为现代内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这与孟蓬生先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内丘县划归晋语区。晋语是指山西省以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与北方方言最大的区别,即是保留入声。此外,陈淑静先生《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也将内丘归入晋语区,但其范围与临城、邢台、广平一样,仅仅为城关以西。从表面上看,两种观点是矛盾的。实际上,如果从目前河北入声区的地理分布来看,这种矛盾正是体现了语音的发展演变。根据刘淑学的考察,河北南部入声区的地理分布,最西至涉县,最东至成安,最南至临漳,最北至邢台(城西)。其中最北端的邢台,与内丘相邻。并且南部入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入声舒化现象。“中古常用入声字的舒化程度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强的趋势。如,最西边的涉县方言(青年人发音)舒化比例只有25%,而靠东的成安县(中年人发音)方言舒化比例已达到47%;最南边的临漳县舒化比例只有31%,而中间的成安、肥乡县方言舒化比例分别是47%、42%:再往北,沙河市方言舒化比例已达49%,邢台县(城西)方言是南片入声区的北端,舒化比例高达81%。”可见,最北端的邢台也将面临着入声的完全消失。如果我们假设《元韵谱》时代入声已经消失,那么与四百年后今天的格局完全是一致的,试想四百年来南部入声区的范围没有发生演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的影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从目前南部入声区最北端的邢台县(城西)方言的舒化程度来看,二十年前的内丘县方言可能还存在极少部分入声字读音,或者仅仅保留在老年人的口语中,也就是说内丘话入声的完全舒化应发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那么,《中国语言地图集》、陈淑静与刘淑学、孟蓬生的调查结果正是体现了近二十年来内丘话入声的演变事实。否则就无法解释今天河北南部方言的入声现状。此外,内丘县的北部,即赞皇、元氏地区,至今仍保留入声。因此,根据今河北方言入声区的地理分布,我们认为四百年前内丘方言中入声是实际存在的。《元韵谱》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乔氏之所以把入声与阴声韵相配,是因为入声韵尾已经混同,演变成一个喉塞韵异尾,但由于其主要元音与阴声韵的元音是相同或相近,所以乔氏把入声同阴声列于一图中,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入声已经等同阴声了。那么,内丘方言中的入声字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舒化现象呢?应该是在19世纪,《内邱县志》所记载的方言材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后来随着语音的发展,入声的舒化程度逐渐扩大,直至今天内丘方言中入声完全舒化,入声消失。
综上所述,《元韵谱》中保留入声,是当时语音的实际反映。由于入声韵尾的混同,而变成一个喉塞韵尾[-?],从而打破了入声配阳声韵的格局,但由于主元音的相同或相近,《元韵谱》便将入声改配阴声韵了。
关于《元韵谱》的声调系统,乔中和在卷首《五声释》中有详细论述:“五行之在干支也,无弗具。声之有五,亦犹音之有五也。盖一纵一横之妙,弗容缺也。声出于天,音生于地,韵成于人,何以谓虚乃声,窍乃音,气乃韵。天地以五行化万物,物各具一五行,何独于声而四之?音之五也:宫为土,徵为火,商为金,羽为水,角为木,其在声也。上平,宫;下平,徵;上声,商;去声,羽;入声,角。”可见,《元韵谱》共有五个声调,即: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并且乔中和还将五声附会于五行和五音。在明清时期韵书韵图中,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等韵图是分析语音系统的,但是明清很多学者在编制韵图时,附会上许多玄虚的理论,诸如阴阳、五行、干支、卦象、时令、历法、律吕等内容,其中心思想,就是把语音说成是先验的神秘体系。这种附会之风在唐宋时期的音韵学中已经出现,如《玉篇》卷末所附‘五音声论’就是把喉牙舌齿唇五音附会于五方;邵雍的《声音唱和图》以声音附会于天地(天声地音)及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等。到明末清初这种风气大为泛滥,影响到当时大多数等韵作者。”《元韵谱》的上平、下平就是今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只是所用术语不同罢了。可见,中古平声在两部韵书己分为阴阳二类,并且演变规律与今普通话、大多数方言一致,按声母的清浊出现分化,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这项演变在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完成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此外,韵书中一部分上声字混入去声,入声的性质也与中古不一致,特别是关于入声,学术界还存在一定分歧,下面仅对全浊上声和入声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二、全浊上声字的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全浊上声字大部分已经归入去声,这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项重要音变。“牵涉到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也牵涉到汉语特有的声调的变化问题。”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认为“全浊跟次浊的上声在这种方音里已经显然的变成去声了”,其依据为《开蒙要训》五例“浊上注去”例、九例“去注浊上”例,此外还引唐末李涪《刊误·切韵》的话作为旁证。可见,浊上归去最早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浊上归去”中“浊”为全浊声母,浊上归去应发生于浊音清化之前。因为浊音清化之后,全浊声母混入清声母中,浊上归去就失去了演变的条件了。在前面声母系统的论述中,可知《元韵谱》所反映的音系中,全浊声母消失,已混入清声母中。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律,浊上归去应已经完成。情况是否如此呢?下面来看这部韵书中全浊上声字的演变情况。
关于《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字的演变,赵荫棠《等韵源流》,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都未曾论及。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中认为:“《元韵谱》浊上仍读上声,代表了某种方言。”但通过对《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字分析发现,有全浊上声字已经归为去声。
如定母“杜、肚”字,《元韵谱》归入互韵,去声字,且注曰:“杜肚,上二音旧上声。”可见,“杜肚”二字已演变为去声。从母“造”字,在《元韵谱》耀韵,去声字,注曰:“又作也,本上声今呼(去声)。”“皂”字,也在《元韵谱》耀韵,注曰:“黑色,本上声今通呼去声。”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浊上归去”在《元韵谱》音系中已经产生。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再举一些《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归去声的常用字。
如(丷亚)母“罢、倍、被、鲍、伴、牝、(丷亚)”;奉母“父、妇、负、忿、愤”;定母“堕、惰、杜、肚、道、稻、淡、诞、断、囤、荡、动”;从母“坐、聚、在、造、皂、渐、践、尽、静”;邪母“似、祀、巳、象、像”;澄母“柱、朕、篆、仗、杖、重”;崇母“撰、馔”;船母“葚”;禅母“市、恃、甚、善、上”;群母“技、妓、件、圈、近”;匣母“荷、下、汇、棍、後、后、厚、旱”。
根据上面的举例,《元韵谱》“浊上归去”的例字已遍布中古的十个全浊声母,因此,《元韵谱》全浊上声字已经变为去声。
但在《元韵谱》中,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很多字仍保留上声一读。
如奉母“愤”字,印韵注曰:“懑也,又上声。”“忿”字,注曰:“恫怒也,又上声。”从母“静”字,映韵注曰:“定也,寂也,又上声。”
在现代汉语中,“浊上归去”后,仅有极个别字保留上、去两读,如“混”字,既有上声一读,也有去声一读。但绝大多数字仅有去声一读,上声一读已消失了,并且“浊上归去”在元代《中原音韵》时已完成演变。因此,《元韵谱》中保留上声一读的现象,应是作者崇古的一种表现,并非实际语音的反映。此外,在《元韵谱》中还有一些全浊上声字没有变成去声,仍读上声。如(丷亚)母的“部、簿、婢、棒”;奉母的“范、犯、奉”;定母的“挺、待、怠”:邪母的“叙、序、绪”;澄母的“雉、痔、峙、赵、兆、肇、纣”;禅母的“是、氏、社、竖、肾”;群母的“巨、跪、咎、舅、菌”;匣母的“亥、骇、蟹、浩、皓、混、项”等等。实际上,在现代普通话中,仍有部分全浊上声字读上声,没有混入去声,如定母“挺”王力先生也曾提到:“虽然也有少数的例外(“腐”“釜”“辅”“缓”“皖”“窘”“强”“挺”“艇”),但是全浊上声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肯定的。”可见,部分全浊上声字未归入去声,并不影响全浊上声字的演变规律,这部分全浊上声字仍读上声,可能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
三、入声问题
入声问题历来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王力《汉语史稿》指出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是近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其标志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但关于《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至今学术界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在明清时期的韵书韵图中,有的保留,有的取消,由此可见入声问题在近代汉语研究中的复杂性。《元韵谱》作为明末清初的等韵化韵书,对其入声问题的考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该韵书的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并且入声与阴声韵相配,改变了以往入配阳的格局。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我们不敢妄下断言,只有在全面分析之后才能给出答案。
关于《元韵谱》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多为简介性、概括性的文字,如赵荫棠《等韵源流》,林平和《明代等韵学之研究》,李新魁《汉语音韵学》、《汉语等韵学》,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等等,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于其入声问题,更是极少涉及。近年来,龙庄伟在研究《五方元音》时,曾对《元韵谱》诸问题进行过探讨,认为《元韵谱》“用入声字作韵目统摄韵部里的阴声韵字和中古入声字,这种作法在韵书韵图中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乔氏不为传统韵图所束缚,另一方面也明明白白地表示,他的语音中,中古入 声字已经与阴声字韵母相同,入声韵尾已经消失。”“《元韵谱》列出入声,大概是牵合传统,附会五行,实际语音中入声已不复存在。”“乔中和就直接用入声字作为韵摄的标目字,这就是内丘话入声消失的直接证据。”并且根据道光十二年(1832)抄本《内邱县志·卷之三》记载的方言材料,证明内丘话的入声是读作阴声的。“尽管这里字数不多,但几种塞音韵尾的入声字都读同阴声字,考虑到编修方志时选择的字是有代表性的,这些字能够证明内丘话入声已读同阴声。”由此可见,龙庄伟推断《元韵谱》入声消失的论据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入声字作为韵目;二是道光十二年(1832)《内邱县志》记载的方言材料。这两点论据能够说明入声的消失吗?我们先来看《元韵谱》作者的论述。
乔中和在序言中批评兰茂《韵略易通》“且注入声之有无正相误”。从而改变了其入配阳的格局,使入声与阴声韵相配。对此乔中和在《寄归释》论述道:“平入之相合也,声各有归。何云寄?就等韵而言也。凡寄无定,此可寄,彼亦可寄,择其便者而寄焉。如寄旅然,虽甚便,终非本所,故云寄。归则生于斯,返于斯,故土旧风,性安而情适,问其终处,即是始处也。业归矣,则寄自虚,非虚也,各有本声,宁无字不欲其攘非类以相冒。嗟之平全而入缺,入全而平缺。又入止六佸,当平上去之半,此其数可以理迎,不可以笔吐。”乔中和将入声改配阴声韵,这可以说明中古入声的辅音塞尾[-p]、[-t]、[-k]已经消失,但不能说明入声读同于阴声韵。乔中和对于其“入配阴”的格局,可谓是洋洋得意,那么用入声字作为标目,从而来体现他的这种创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用入声字作为标目,正是乔中和用以体现其“入配阴”格局的标志,不能作为入声消失的依据。再来看第二个论据,道光十二年《内邱县志》中的方言材料,的确有一部分入声字读作阴声韵字,但这与《元韵谱》相隔二百多年,以此作为论据有些牵强。即使道光时期有一部分入声字读作阴声韵字,以此来判断当时内丘话的入声已经消失也是武断的。因为直到现在,部分保留入声的方言中,仍有入声字读作阴声韵字,但这并不能否认方言保留入声的事实。因此,我们认为这两方面的论据都不足以论证《元韵谱》入声的消失。
张玉来先生在考察近代汉语官话入声问题时提出:“严格地说,考察入声的分布区域必须同历史的考察结合起来,因为入声在近代汉语空间的分布是同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割裂了两者的关系,往往导致错误的认识。”同样,考察《元韵谱》入声的性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韵书的本身,而要考虑到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来看,《元韵谱》入声的情况仅仅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点,从全局的发展来考察这个点,才能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把今内丘县划归无入声区,其根据是内丘县城西4公里的永固村和城西40公里的南獐貘村两地发音人的材料,认为现代内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这与孟蓬生先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内丘县划归晋语区。晋语是指山西省以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与北方方言最大的区别,即是保留入声。此外,陈淑静先生《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也将内丘归入晋语区,但其范围与临城、邢台、广平一样,仅仅为城关以西。从表面上看,两种观点是矛盾的。实际上,如果从目前河北入声区的地理分布来看,这种矛盾正是体现了语音的发展演变。根据刘淑学的考察,河北南部入声区的地理分布,最西至涉县,最东至成安,最南至临漳,最北至邢台(城西)。其中最北端的邢台,与内丘相邻。并且南部入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入声舒化现象。“中古常用入声字的舒化程度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强的趋势。如,最西边的涉县方言(青年人发音)舒化比例只有25%,而靠东的成安县(中年人发音)方言舒化比例已达到47%;最南边的临漳县舒化比例只有31%,而中间的成安、肥乡县方言舒化比例分别是47%、42%:再往北,沙河市方言舒化比例已达49%,邢台县(城西)方言是南片入声区的北端,舒化比例高达81%。”可见,最北端的邢台也将面临着入声的完全消失。如果我们假设《元韵谱》时代入声已经消失,那么与四百年后今天的格局完全是一致的,试想四百年来南部入声区的范围没有发生演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的影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从目前南部入声区最北端的邢台县(城西)方言的舒化程度来看,二十年前的内丘县方言可能还存在极少部分入声字读音,或者仅仅保留在老年人的口语中,也就是说内丘话入声的完全舒化应发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那么,《中国语言地图集》、陈淑静与刘淑学、孟蓬生的调查结果正是体现了近二十年来内丘话入声的演变事实。否则就无法解释今天河北南部方言的入声现状。此外,内丘县的北部,即赞皇、元氏地区,至今仍保留入声。因此,根据今河北方言入声区的地理分布,我们认为四百年前内丘方言中入声是实际存在的。《元韵谱》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乔氏之所以把入声与阴声韵相配,是因为入声韵尾已经混同,演变成一个喉塞韵异尾,但由于其主要元音与阴声韵的元音是相同或相近,所以乔氏把入声同阴声列于一图中,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入声已经等同阴声了。那么,内丘方言中的入声字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舒化现象呢?应该是在19世纪,《内邱县志》所记载的方言材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后来随着语音的发展,入声的舒化程度逐渐扩大,直至今天内丘方言中入声完全舒化,入声消失。
综上所述,《元韵谱》中保留入声,是当时语音的实际反映。由于入声韵尾的混同,而变成一个喉塞韵尾[-?],从而打破了入声配阳声韵的格局,但由于主元音的相同或相近,《元韵谱》便将入声改配阴声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