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现象,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学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适应时期。笔者曾在幼儿园从教10年,现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科,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幼小衔接颇有一番感悟。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根据任教班级及其他一年级数学教师小学反映,总结了要本校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倾听方面:在数学课上,部分学生表现出听的能力低下,包括不会听老师的讲解,不会听同伴的话、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和教师的指令同步,当教师让某名学生回答提问亦或接力答题的时候,常常会产生学生无法连贯回答的问题,在教师与其他同学给予提醒以后也无法明确表达。依据观察,座位距离讲台比较远的学生较易存在以上问题
表达方面: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部分学生会由于紧张而无法发挥真正的表达水平还有些学生在词语组织方面能力低下,会产生嘴、脑脱节现象,如吐字不清晰表达不流畅等问题。
阅读方面::读题的过程中,学生仅注意图亦或仅注意计算式,不会抓住关键信息经常漏看错看信息,很多孩子不能完整的读出数学信息
书写方面::大部分学生虽已会写10以为的阿拉伯数字,但是在交谈中,数学老师普遍反映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数字是个突出问题,姿势方面也存在很多题,还有便是诸多学生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数字书写的顺序是不正确的,也让学数学老师十分无奈,很多学生数字笔画形成思维定势,再纠正就会很难。
二、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如教会幼儿握笔姿势、学前书写、学前阅读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二)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部分幼儿园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部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幼小衔接活动形式多为参观小学、参加升旗仪式、学习佩戴红领巾、收拾书包等。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三、幼小銜接的有效实施
(一)幼儿园方面
1.明确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幼小衔接的重点应放在为小学的学习打基础,明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幼儿园应避免使用小学教材,因为这样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还会降低他们入学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他们智力的停顿或延缓。幼儿园应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心理、生理、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参考小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学生需要的能力,在教育中重视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能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2.做好与小学的联系工作。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中相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
3.加强幼儿的心理建设。幼儿毕业时,举行行班或全园庆祝大会,庆祝会上可向幼儿祝贺,对他们提出新要求;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也可以参加发言,欢迎幼儿到小学去学习;也可以请家长发言。会议结束后,应有文娱节目和拍照留念。整个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充满欢乐和自信,让他们带者教师的嘱托奔向新的学习生活。幼儿入小学后,幼儿园还应去小学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小学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见,总结幼小衔接经验,使衔接工作做得更好。
(二)小学方面
1.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让新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2.加强幼小教材的连续性、系统性,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如果幼小教育内容重复,会使幼儿对所学内容兴趣降低,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反之,如果幼小教学内容出现明显脱节,则易造成儿童对所学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同样也会对所学新知识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对幼小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认真调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学内容衔接工作。
3.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在幼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可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同时小学应尽量给一年级新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整课堂节奏。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缩短幼儿到小学后焦虑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三)家长方面
学前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家长起着十分要的作用。家长工作包括端正家长对儿童入学前后要求的认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入学过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以及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许多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认为入学前就应该让儿童学会读和写,学做数学题;有的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过急,而不太重视儿童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和入学后的作息时间;不少的家长对儿童的游戏不理解,持有疑义;更有家长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不善于引导和帮助,打击或压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
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园地、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学习育儿知识和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促进相互了解,宣传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总之,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各方肩负好各自的职责,才能使幼儿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学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适应时期。笔者曾在幼儿园从教10年,现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科,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幼小衔接颇有一番感悟。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根据任教班级及其他一年级数学教师小学反映,总结了要本校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倾听方面:在数学课上,部分学生表现出听的能力低下,包括不会听老师的讲解,不会听同伴的话、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和教师的指令同步,当教师让某名学生回答提问亦或接力答题的时候,常常会产生学生无法连贯回答的问题,在教师与其他同学给予提醒以后也无法明确表达。依据观察,座位距离讲台比较远的学生较易存在以上问题
表达方面: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部分学生会由于紧张而无法发挥真正的表达水平还有些学生在词语组织方面能力低下,会产生嘴、脑脱节现象,如吐字不清晰表达不流畅等问题。
阅读方面::读题的过程中,学生仅注意图亦或仅注意计算式,不会抓住关键信息经常漏看错看信息,很多孩子不能完整的读出数学信息
书写方面::大部分学生虽已会写10以为的阿拉伯数字,但是在交谈中,数学老师普遍反映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数字是个突出问题,姿势方面也存在很多题,还有便是诸多学生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数字书写的顺序是不正确的,也让学数学老师十分无奈,很多学生数字笔画形成思维定势,再纠正就会很难。
二、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如教会幼儿握笔姿势、学前书写、学前阅读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二)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部分幼儿园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部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幼小衔接活动形式多为参观小学、参加升旗仪式、学习佩戴红领巾、收拾书包等。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三、幼小銜接的有效实施
(一)幼儿园方面
1.明确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幼小衔接的重点应放在为小学的学习打基础,明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幼儿园应避免使用小学教材,因为这样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还会降低他们入学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他们智力的停顿或延缓。幼儿园应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心理、生理、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参考小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学生需要的能力,在教育中重视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能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2.做好与小学的联系工作。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中相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
3.加强幼儿的心理建设。幼儿毕业时,举行行班或全园庆祝大会,庆祝会上可向幼儿祝贺,对他们提出新要求;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也可以参加发言,欢迎幼儿到小学去学习;也可以请家长发言。会议结束后,应有文娱节目和拍照留念。整个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充满欢乐和自信,让他们带者教师的嘱托奔向新的学习生活。幼儿入小学后,幼儿园还应去小学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小学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见,总结幼小衔接经验,使衔接工作做得更好。
(二)小学方面
1.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让新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2.加强幼小教材的连续性、系统性,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如果幼小教育内容重复,会使幼儿对所学内容兴趣降低,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反之,如果幼小教学内容出现明显脱节,则易造成儿童对所学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同样也会对所学新知识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对幼小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认真调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学内容衔接工作。
3.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在幼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可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同时小学应尽量给一年级新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整课堂节奏。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缩短幼儿到小学后焦虑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三)家长方面
学前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家长起着十分要的作用。家长工作包括端正家长对儿童入学前后要求的认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入学过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以及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许多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认为入学前就应该让儿童学会读和写,学做数学题;有的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过急,而不太重视儿童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和入学后的作息时间;不少的家长对儿童的游戏不理解,持有疑义;更有家长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不善于引导和帮助,打击或压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
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园地、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学习育儿知识和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促进相互了解,宣传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总之,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各方肩负好各自的职责,才能使幼儿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