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教师始终将重点放在班内部分调皮的学生身上,其他学生往往很少管理,或者采取一刀切的德育教育方法。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这样的德育教育策略并未真正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他们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教育。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育经验,探讨了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德育;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实践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够顾此失彼,而德育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唯有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让他们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初中德育实践中应当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德育教育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开展可以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成长。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要求教师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引导,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确保其全面发展。第二,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开展有助于创设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保证班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开展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1]。
基于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的開展情况来说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园霸凌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和德育教育并未落实有显著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基于初中生个体实际情况着手,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初中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一)根据个体特征实施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一学生因为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他们的行为习惯相对较差,自律性不足,而初三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律性,但对于很多道德观念还不是非常熟悉了解。因此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特征来灵活实施德育教育。如针对初一学生应当尽量多组织一些养成教育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初三学生要不定期组织普法讲座、公民素质学习讲座等活动。同时因为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性,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会由于心理上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个性气质等因素对德育教育方法予以合理调整,如部分学生性格活泼、反应较快,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可对其沟通谈心,以鼓励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部分内向胆小的学生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积极暗示,帮助其树立信心。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其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保其健康成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教师应当耐心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认识是非对错,同时保持较好的耐心,避免急于求成,针对班级中存在问题的孩子要循序渐进地引导;针对一些性格内向、沉稳,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应当站在激励的层面予以引导,让其能够逐渐树立良好自信,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是很优秀的,从而慢慢转变学生内向的性格,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碰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此时应当做到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实施德育教育。
(三)平等对待班内所有学生
由于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方面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平等对待班内的所有学生,通过分层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针对中间部分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多时候都处在被“遗忘”的角落,一些教师平时很少表扬他们,通常也受不到教师批评,但这部分学生恰恰是一个班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适时的一句表扬或点拨都能够让他们获得很大激励,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学生也能够获得成长与提升,成为优秀学生;针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不能够就此放弃,要坚持循序渐进,积极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挖掘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赞扬,让他们从消极转化为积极,将缺点转化为优点[2]。
(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和身心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同时不单单要开展好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比如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时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大扫除活动,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社区进行清洁活动,让他们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还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为老年人表演节目、慰问老人等,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思想意识。借助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应当认识到,初中德育教育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反思总结,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计划,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因材施教理念运用到初中德育教育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促进初中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当前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智慧,2019(36):44.
[2]孔祥林.论新形势下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35):11-12.
关键词:初中德育;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实践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够顾此失彼,而德育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唯有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让他们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初中德育实践中应当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德育教育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开展可以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成长。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要求教师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引导,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确保其全面发展。第二,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开展有助于创设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保证班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初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开展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1]。
基于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的開展情况来说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园霸凌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和德育教育并未落实有显著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基于初中生个体实际情况着手,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初中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一)根据个体特征实施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一学生因为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他们的行为习惯相对较差,自律性不足,而初三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律性,但对于很多道德观念还不是非常熟悉了解。因此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特征来灵活实施德育教育。如针对初一学生应当尽量多组织一些养成教育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初三学生要不定期组织普法讲座、公民素质学习讲座等活动。同时因为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性,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会由于心理上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个性气质等因素对德育教育方法予以合理调整,如部分学生性格活泼、反应较快,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可对其沟通谈心,以鼓励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部分内向胆小的学生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积极暗示,帮助其树立信心。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其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保其健康成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教师应当耐心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认识是非对错,同时保持较好的耐心,避免急于求成,针对班级中存在问题的孩子要循序渐进地引导;针对一些性格内向、沉稳,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应当站在激励的层面予以引导,让其能够逐渐树立良好自信,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是很优秀的,从而慢慢转变学生内向的性格,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碰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此时应当做到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实施德育教育。
(三)平等对待班内所有学生
由于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方面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平等对待班内的所有学生,通过分层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针对中间部分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多时候都处在被“遗忘”的角落,一些教师平时很少表扬他们,通常也受不到教师批评,但这部分学生恰恰是一个班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适时的一句表扬或点拨都能够让他们获得很大激励,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学生也能够获得成长与提升,成为优秀学生;针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不能够就此放弃,要坚持循序渐进,积极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挖掘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赞扬,让他们从消极转化为积极,将缺点转化为优点[2]。
(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和身心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同时不单单要开展好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比如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时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大扫除活动,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社区进行清洁活动,让他们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还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为老年人表演节目、慰问老人等,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思想意识。借助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应当认识到,初中德育教育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反思总结,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计划,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因材施教理念运用到初中德育教育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促进初中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当前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智慧,2019(36):44.
[2]孔祥林.论新形势下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3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