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女中音声部发展的认识及思考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0763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声唱法中女中音声部的定位
  自“美声唱法”(Belcanto)产生以来,历经几代人的探索、发展、完善、总结,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女中音(mezzosoprano)又称次女高音是美声唱法的一个声部。
  由于人声的生理结构和自然音色的千差万别,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的不同及腭拱深度、宽度的差异就有着不同的声音属性。一般来说,女中音的声音属性是宽厚、深沉、温婉、柔美,其独特的音色魅力给人以天鹅绒般的温暖。她们的音域宽广,声音富有灵活、舒畅性。高声区辉煌华彩,许多杰出的女中音歌唱家能和抒情、戏剧女高音一样唱出漂亮的高音。相比之下她们的中声区却娓娓道来,温婉如诉,比女高音更加浓郁、圆润、宽厚。歌唱能力强的女中音演唱曲目广泛。在弥撒、神剧、清唱剧、合唱、歌剧、四重唱中许多主要旋律主角都由女中音担纲。她们不仅可以演唱风格迥异的艺术歌曲,在歌剧中可以塑造众多不同人物形象。诸如:青少年(女中音扮)、母亲、巫婆、女仆、青年女子等等。在亨德尔、格鲁克、莫扎特、圣桑、罗西尼、古诺、多尼采蒂、比才、威尔弟等这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就拥有许多著名女中音的咏叹调,其中也不乏有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
  在比才的歌剧《卡门》“哈巴涅拉”,“塞维利亚老城墙旁边”,莫扎特《蒂托的仁慈》“我走、我走”,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我心中有个声音”,《灰姑娘》“不再独坐炉火边悲伤”,威尔弟《唐卡罗》“噢,不幸的人”,多尼采蒂《宠姬》“哦,我的费尔南多”,古诺《萨福》“噢,不朽的里拉琴”,圣-桑《参孙与达莉拉》“我心花怒放”等等……这些举不胜举的作品中无不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女中音的声音属性特质:音域宽广、抒情委婉、富有表现力。同时也给予女中音充分展示声音属性及高超完整技艺的平台。在国际声乐舞台上享誉世界的女中音歌唱家更是人才辈出。如:意大利的西米奥纳托、柯索托、巴托莉、埃涅丝·巴尔查,德国的克莉丝塔·露德薇,西班牙的特莉沙·贝尔甘扎,英国的珍尼特·贝克,美国的玛丽琳·霍恩、乔伊丝·狄多纳托,前苏联的奥勃拉兹卓娃,瑞典的冯·奥托……
  我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音乐史,在不同的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广为人知深受人民喜爱的歌唱家。然而从文字记载及音响资料来看显得我国女中音声部相比较女高音、男高音等声部来说发展得比较缓慢、薄弱,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有影响的女中音歌唱家几乎是空白,直到六十年代中叶至八十年代在声乐舞台上才渐渐出现屈指可数的几位女中音歌唱家,如;苏凤娟、罗天婵、关牧村等。和众多的女高音、男高音等声部歌唱家的人数相比,女中音就显得“物稀为贵”了。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一般只分男声与女声,由于审美观点和语言习惯的原因以高声部多见,可以说民族传统的演唱几乎是高声部一统天下,因此也蕴育了大量的高声部作品。在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入,学堂乐歌、填词歌及艺术歌曲的流行,使得美声唱法逐渐开始在我国被接受并有了萌芽状态。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适合女中音的作品,如我国作曲家聂耳创作的歌曲《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作品,这些歌曲注重了民族风格和形式的创作,抒情性和时代性很好地融合一体,音域范围适合女中音。但在当初的年代,无论是声音与气息,语言与共鸣的协调上及声区的统一上可以说只是美声唱法的雏形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真意义上的女中音。
  美声唱法逐渐在我国真正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主要大城市陆续成立音乐艺术院校。此时女中音声部的建立也开始有了起色,然而深受传统声音审美习惯的影响,女中音声部基本游离于歌坛之外,尚未占有一席之地,如在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刘三姐》等等剧目中基本没有为女中音设计的角色及唱段。女中音的创作歌曲也很少见。可见,女中音声部的发展、进步是滞后的。
  “文革”十年给我国声乐界带来巨大打击。表现革命的、充满“时代激情”的英雄主义形象及“革命样板戏”、“语录歌”取代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遭到了扭曲,对各声部的声音要求是“高、重、亮、硬”的所谓“英雄”式嗓音。而抒情、柔美自然的歌唱几乎成了音乐舞台上不能容纳的异端,这种违背生理和科学的粗暴审美要求,伤害和扼杀了许多优秀人才。女中音声部更是错乱不清,表现为:扯着嗓子往上喊,要不就压着喉咙撑着唱。这种声部概念不清的问题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误导了大众对声乐艺术审美的取向。因此在对女中音的训练及声部概念上远不如女高音声部清晰、明了,更不及女高音那么“出才”率高。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交融,一批批国际知名的声乐教授和世界级歌唱家纷纷来中国表演、献艺、授课,如文化部曾三次邀请世界著名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教育家吉诺·贝吉来华讲学,美籍华人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先生来华讲学等等。他们的言传身教及对歌唱艺术的理念、教学手段无疑都对我国的声乐教学和对声部的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国家也不断派歌唱家、声乐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际间的学术交往越来越多。在音乐舞台上渐渐出现女中音的身影,如罗天婵、苏凤娟、关牧村等歌唱家。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关牧村极受大众喜爱,红遍大江南北,人们的耳朵长期被“高”“冲”“亮”灌输着;而亲切自然、温婉如诉的质朴嗓音给备受“高频率”之扰的大众身心无不感到温馨、悦耳,让人耳目一新。此时我国的声乐教学艺术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业界对女中音的声乐教学及声部概念有了质的变化并有了新的认识和声音审美的界定。
  女中音声部声区的比较与认识
  据专家、学者论证,人的嗓音自然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胸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头声区)。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玛·加西亚就是第一个以科学方法研究声区划分的人,他用探喉镜观察喉门如何发声的情况,根据声音因着声带的不同动作而划分为不同声区。“声区是由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一系列同质音,本质上不同于由另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另一系列同质的音”。无论哪个声部都在自己的音域内有三个声区。一个训练有素的嗓音一般都能将三个声区融合得天衣无缝,如行云流水,音程上下走动不着痕迹。
其他文献
10年5月15日晚,香港中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访沪音乐会。作为“2010上海之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乐团选取了四部由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包括郭文景的《滇西土风三首》、罗永晖的琵琶与乐队《千章扫》、何占豪与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民乐版,吴大江编曲),以及程大兆的《黄河畅想》。音乐会的上座率接近爆满,观众反响热烈,以雷鸣般的掌声多次要求返场。当天的]出最后在《射雕英雄
2011年5月27日晚,随着青年作曲家邹航的《2011》最后一个音符的奏毕,“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国家大剧院圆满落幕。今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与以往几届相比,在继续保持高品质的基础上,突出“音乐就是力量”这一主题。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纲说:“北京现代音乐节不仅展示现代音乐大师们的成功作品,也应该关注现代音乐的发展,关注现代音乐对社会的影响。每个文化建设者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社会发展其实在人
12年11月26—28日,在阳光灿烂、黄叶纷飞的金秋时节,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在海内外久负盛名的上海音乐学院迎来了建校85周年的喜庆节日。本次校庆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不仅具有庆典仪式的性质,也具有深厚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全面展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在创作、表演、教学和理论研究领域的全国领先水平。  作为整个校庆活动的中心环节,11月26日下午在贺绿汀音乐厅隆重举行建校85周年庆祝大会。上海
在我国音乐教育学分类中,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指基础教育(中小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个新崛起的学科,它的理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1.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开端始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即今山东蓬莱),相当于大学程度,设有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的“乐法”课 。2
The ″Northward Spread of the Southern Music″ in Erhu?押  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tion of the Art of Erhu   In the 1920's, Liu Tianhua came to Beijing alone from the South bringing hi
提起陕北,很少有人不知道这片红色的土地。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片红色的土地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中国和世界的目光。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铭刻着中国人的记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传唱的民歌诉说着祖祖辈辈人们的欢乐、悲伤与希望。时间在推移,古老的陕北民歌又唱出了新的内容、新的风采!由马东霞女士编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红色土地上的陕北民歌(上/下)》以崭新的视角将陕北民歌与红色土地
本刊讯 2013年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中共厦门市委宣传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交响乐峰会暨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安徽、四川、广东、湖南、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几十支交响乐团的负责人,与外国交响乐团的同行以及交响乐相关行业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交响乐团行业规范”等主题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探讨如何让中国的交响乐团更具生命力
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历史长河中,隋唐时期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乐章。随着南北朝以来华夏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不断交流融合,社会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文化思想日渐活跃,文学艺术领域也显现出了勃发旺盛的生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隋王朝的建立,使南北对立的局面被统一强大的崭新时代所取代。在大一统的强势王朝影响下,隋唐时期的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以开创性为主导的包容性与开创性的统一;以壮美为主调的壮美与优美的统一;以民
一  作为音乐的基本材料,作曲家无论如何都是关注声音的。正是因为对声音的迷恋,才使得  在几百年来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各种声音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表达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最重要的媒介。然而,对大多数作曲家而言,声音的“色彩”才是他们最为之着迷的现象。尤其是在20世纪之后,音色作为既能表达现实世界、又能表达精神世界的一种最活泼的材料,越来越多地为作曲家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所重视。各种乐器因发音体材质
近日读读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高师音乐学院普通教师,反复阅读此书,其应时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其鲜明的个性都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向音乐院校师生推荐的音乐论文写作与科研工作实用指南。    一、应时性    当前,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