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追求卓越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i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年11月26—28日,在阳光灿烂、黄叶纷飞的金秋时节,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在海内外久负盛名的上海音乐学院迎来了建校85周年的喜庆节日。本次校庆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不仅具有庆典仪式的性质,也具有深厚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全面展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在创作、表演、教学和理论研究领域的全国领先水平。
  作为整个校庆活动的中心环节,11月26日下午在贺绿汀音乐厅隆重举行建校85周年庆祝大会。上海音乐学院党政领导、全体教职工、学生代表、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参加了大会。大会主持人宣读了文化部艺术司给上海音乐学院85周年校庆发来的贺信:对该院85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了该院的办学传统和近期发展,并对该院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许舒亚院长在代表院党政领导班子的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蔡元培、萧友梅、黄自、贺绿汀、丁善德、桑桐等前辈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随后回顾了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在校园一体两翼工程建设、“085”内涵建设、学科点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代表学校向努力奋斗、默默耕耘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全院师生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为“上音”发展做出贡献、奉献青春年华的离退休老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大会还向近年内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及获得各类荣誉称号的教职工进行了表彰,并向从事教育工作满三十年以上的教职工颁发了荣誉证书。在上海音乐学院8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的“全国音乐学院院长论坛”是一次全面展现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管理理念的高端盛会。来自全国九所音乐学院和六所艺术学院的院长、书记以及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本次论坛以“聚焦学科、深化内涵、创新发展”为主题,就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以后,各音乐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目标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着眼于当下各音乐艺术院校共同面临和关注的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等问题,整合共性、展示个性,为艺术学学科建设提出新思路,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
  论坛分别由上海音乐学院徐孟东常务副院长、杨燕迪副院长主持,许舒亚院长首先作了主题为《机遇与挑战,传承与创新》的演讲,从历史机遇、学科建设和国际语境三方面阐述了“上音”在办学过程中的做法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徐昌俊院长、星海音乐学院唐永葆院长、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西安音乐学院韩兰魁副院长、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副院长、中国音乐学院学科办主任姚艺君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王建元院长、吉林艺术学院冯伯阳院长、新疆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永钦教授、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李云涛院长和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晔女士分别围绕“创新与发展”、“探索与改革”和“优化与挑战”三大主题,立足各自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看法。
  作为本次校庆的重要学术活动,11月26日至27日,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第三届复调音乐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管弦乐配器学术研讨会在“上音”成功举行。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向大会致辞,常务副院长徐孟东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近一百五十位学者汇聚一堂,探讨复调音乐与配器艺术以及相关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复调会议发表论文28篇,配器会议发表论文30篇,罗忠镕、段平泰、施咏康、刘文晋、林华、赵德义、高为杰、杨通八、姚盛昌等学术界前辈做了精彩的专题发言。作为音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复调艺术与管弦乐配器艺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进一步梳理、展示已有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最新成果,引介、了解、探讨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我国复调艺术和管弦乐配器艺术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本次庆典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1982—2012)纪念系列活动”于11月26—27日成功举办。本次系列纪念活动主要由学术研讨会、纪念座谈会、学术讲堂系列、学术成果展、学生音乐会等活动组成,来自全国各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领导和音乐学家共三十余人前来参加并踊跃发言,围绕音乐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盛况空前。
  “上音”音乐学系自1982年创立后,坚持以扎实的教学为基础,以高质量的科研为先导,成绩卓著,对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涌现了多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学者。在本次活动中,大家共同见证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过去30年中,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共同回顾往昔岁月,展望未来辉煌。
  今年音乐戏剧系也迎来了建系10周年,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建系十周年研讨会”于11月26日上午隆重召开。作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新兴专业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新兴系科,音乐戏剧系充分发挥该院音乐专业教学优势,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戏剧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广泛开展与国外的交流活动,同时也关注对音乐戏剧理论的学术研究。十年来成功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全能型音乐剧及影视表演人才,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音乐剧专家就我国及“上音”的音乐剧事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本次校庆活动的另一热点是声乐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从教65周年音乐会和音乐教育思想研讨会。作为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代表,周小燕教授在长达65年的教学生涯中,为我国的声乐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优秀歌唱家和教育家。身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上海市教育功臣的周小燕先生,以近人瑞之年,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岗位上,至今仍然有15名在教学生,其敬业精神与过人精力均堪称奇迹,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骄傲。11月26日晚的上海音乐厅舞台上,95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被11位从天南地北赶来的弟子送上的11束鲜花所包围,同时也情难自禁地与每个学生拥抱亲吻,并共同高歌一曲《我爱你,中国》。音乐会空前成功而热烈,参加演出的张建一、方琼、雷岩、杨小勇、杨岩、于冠群、张峰、殷桂兰、李彩勤等周先生的学生都是名闻海内外的名家,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晓渡,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也出席观看了演出。   今年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已故教师、音乐教育家谭抒真诞辰105周年和杨嘉仁诞辰100周年。对这两位杰出音乐家的纪念追思也成为此次校庆的系列活动。11月26日上午“杨嘉仁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杨嘉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首发式”在排演中心举行。杨嘉仁教授是我国指挥专业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上音”首任指挥系主任,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院长许舒亚出席并发表讲话。杨嘉仁先生生前挚友马革顺,指挥系前主任黄晓同,现任主任张国勇以及上音老领导江明惇、王建中,附中老领导汝洁、黄祖庚出席纪念活动。杨嘉仁先生的学生、指挥家陈燮阳、张眉、程寿昌,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丁芷诺,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沈西蒂以及指挥系师生与众多“上音”校友共一百五十余人参加座谈会。杨嘉仁先生的学生、指挥家卞祖善,原上音附小校长吴国钧,旅美指挥家江浦琦等也分别从北京、美国专程赶来上海赴会。杨嘉仁教授的子女杨大经、杨大纶也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
  11月28日上午,由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交响乐团共同主办纪念谭抒真教授诞辰105周年,逝世10周年学习和继承谭抒真教授音乐教育思想座谈会。座谈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华天礽主持。院长许舒亚在致词中充分肯定了谭抒真教授办学理念及对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号召“上音”师生要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为争创一流音乐院校而努力奋斗。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桂其宣读了中央民盟副主席、市人大副主任、上海民盟主委郑惠强所作的书面讲话。上海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郭强辉、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也分别致词,谭抒真教授的学生、同事、家属争相发言,表达了对谭抒真教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11月27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奏响的“上海音乐学院建校85周年庆典音乐会”将本次校庆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上海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上海音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联与上海市音协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本场音乐会,与参加艺术院校院校长论坛的兄弟院校领导、友好单位以及上音领导、各系部负责人、校友共同庆祝上海音乐学院的八五华诞。年过九旬的我国音乐界元老孟波、周小燕也兴致勃勃地出席了音乐会。
  由指挥家、“上音”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教授执棒的建校85周年庆典音乐会,参演者均为该院近年来在国内外比赛中摘金夺银的优秀师生和毕业生代表,“上音”校友、作曲家秦文琛为校庆85周年委约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山际线》,担任首演的黄蒙拉是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得主。担任杨立青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独奏的秦立巍是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银奖获得者。担任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独奏的王珏,曾摘取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担任独唱的李秀英曾主演歌剧《蝴蝶夫人》并荣获第60届艾美奖。唢呐独奏张倩渊曾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管乐比赛金奖。庆典音乐会上,由“上音”交响乐团、合唱团和女声合唱团唱奏了萧友梅的作品《别校辞》,表达了对“上音”创办人以及前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85年的风雨岁月,被浓缩在了短短两天的欢乐气氛之中。此次校庆活动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全体师生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的不懈追求,通过庆祝大会、学术会议、纪念活动和音乐会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上音”85年的光荣历程与辉煌成就。全体师生和前来参加校庆的海内外校友、中外嘉宾在此缅怀先贤、共庆今朝、展望未来的热烈氛围中,一同见证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也必将为“上音”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环节,音乐表演及其理论研究在近年逐渐得到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宏观与学理上的把握,同时,对于表演专业而言,无疑将推进其教学与练习过程中的系统性与学术性。目前,国内关于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音乐表演的创造性问题、对音乐诠释问题的研究、音乐表演心理研究、音乐表演表现性分析”①,与之相比,杨健所著《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
正如屈原《招魂》篇中“魂兮归来”句。我想,阿炳音乐也有灵魂。这种灵魂,未曾因阿炳有过不堪回首的生活遭遇而暗淡,迄今仍在中国民族乐坛飘柔徘徊。如此说来,在当下这种渐失传统乐魂的时代,是否也需要为之呼喊“魂兮归来”!?  一、阿炳音乐之魂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哪里?我的思考和认知便是: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传统。  阿炳的传统音乐底气厚足,他是一位技艺全面的传统音乐行家里手。他不仅精通道家音乐和二胡琵琶等
日前,钟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市实验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2015年度中小学教师一对一跟班培训”启动仪式,来自全市各乡镇中小学校的108名首批培训教师参加仪式,此举标志着钟祥市千名“影子教师”跟班培训正式启动。  本次培训活动采取郢中城区9所“影子教师”培训学校与乡镇对接,一名骨干导师指导一名乡镇专任“影子教师”的模式进行。在结对骨干导师指导下,“影子教师”通过跟班听课、随班上课、参与班级管理
随着20年代7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要想认识世界,首先就得认识人类心智。一些学者甚至喊出出了“不搞认知科学,奢谈世界一流大学”①的警句。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皆是心理活动。没有心理的探索,我们无法深入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任何现象产生的动因。也正是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心理学与各类学科——其中也包括了艺术,文化和语言——有了更多的边缘结合,给即将到来的、打开人类认知奥秘的2
继2011年首届居庸书苑“再续兰亭——山水情怀琴书诗会”的圆满成功之后,时隔两年,2013年5月25-27日,中国传媒大学曾田力教授再次发起并携手音乐理论家李西安教授、青年作曲家张朝、青年歌唱家龚琳娜夫妇等音乐家和学者策划、举办了第二届“再续兰亭”的雅集。为期三天的活动分为“指尖上的中国”、“琴韵流深”、“百家问学”三个大的板块。  此次活动仍然延续居庸书苑一贯的探索路线,即新时代环境下中国传统音
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庞大的从业者(这其中主要包括从事表]和教学的两大类专业人士)、学习者和爱好者队伍相比,关于声乐表]理论评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造成的时间上的断层,有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观念隔阂,更有这一研究需的极强专业知识支撑而对研究者在学术素养上提出的特殊要求。所以,纵观在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如郎毓秀、沈湘、李维勃、石
2013年10月9日至13日,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届传统音乐节由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此次传统音乐节的主题是“礼乐重建”,共分为三个板块的内容,包括七场传统雅乐音乐会、三场学术研讨会和三个传统音乐大师培训班,集观赏音乐、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三重功能为一体,构建了一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传统音乐节。  一、“礼乐重建”主题鲜明,各国
海音乐学院曹光平教授的合唱音乐会于2012年4月8日在北京音乐厅隆重举行。这次]出活动的主办方是中国合唱协会和广东省合唱协会。合唱艺术总指导是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作曲家提供了12首作品,分别由首都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业余合唱团]出。作曲家也亲自登台参与了指挥。由于]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色彩鲜明,所以音乐厅内台上台下热情洋溢,盛况空前。  (一)童声合唱:由“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
10年5月15日晚,香港中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访沪音乐会。作为“2010上海之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乐团选取了四部由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包括郭文景的《滇西土风三首》、罗永晖的琵琶与乐队《千章扫》、何占豪与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民乐版,吴大江编曲),以及程大兆的《黄河畅想》。音乐会的上座率接近爆满,观众反响热烈,以雷鸣般的掌声多次要求返场。当天的]出最后在《射雕英雄
2011年5月27日晚,随着青年作曲家邹航的《2011》最后一个音符的奏毕,“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国家大剧院圆满落幕。今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与以往几届相比,在继续保持高品质的基础上,突出“音乐就是力量”这一主题。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纲说:“北京现代音乐节不仅展示现代音乐大师们的成功作品,也应该关注现代音乐的发展,关注现代音乐对社会的影响。每个文化建设者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社会发展其实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