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提问,需做好相应准备,坚持基本原则,特别是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即在教材的难点、重点处提问,在社会热点处提问,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提问,在学生思想困惑处提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提问; 准备; 时机;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51-02
  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相关问题研究”(12JDSZK004)
  作者简介:李朝阳(1971-),男,河北保定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具有以下特点:对学生有吸引力,带来高抬头率;激发学生思考;引出新知识,推动学生对难点、重点、疑点的认识;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怀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并非所有提问都为有效提问。笔者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对如何做到有效提问进行探讨。
  一、有效提问的准备
  提高科研水平是基础。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期的科研训练,使教师对科学怀疑、有效提问具备了明确的意识。另一方面,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助于教师准确理解教材,深刻把握教材难重点,掌握学生存疑点,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并帮助他们及时跟踪社会思潮的新动向,从而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在备课中做好设计是关键。在备课环节认真考虑好在何处提问,提问什么问题,难度如何,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进一步引导等问题。在备课时,切忌单纯备教材,一定要充分地“备”好学生,即所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及其实施方法都要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好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准备。在教学实践中,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常态。需随机应变的情形一般有三:在教学中,发现了更好的问题或找到了更好的提问时机;在提问中,发现原设计的提问太难了或太简单了;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实际用时与计划发生较大差别。这些都需要教师时刻在心理上做好“变”的准备,以在实践上实现完美“转变”。
  二、有效提问的时机
  1.在教材的难点、重点处提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就是其最关键的知识点和最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需克服的障碍点。这些难点、重点,有些是重合的。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是学生学好课程的关键。教师要在难点、重点处下足功夫,精心设问。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如何科学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在讲授时,笔者介绍了学界的一些观点,特别提到了历史学家蒋廷黻在1938年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的相关认识,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蒋廷黻在该书中提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种观点对不对?在1938年提出这样的观点,会造成何种影响?”学生通过讨论,更明确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有两个而不是只有一个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起着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的作用。这样的提问、讨论,比教师“满堂灌”更有实效性。
  2.在社会热点处提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特别是社会思潮中的热点,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需认真分析、对待。2012年,一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我们过去所强调的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说法不正确,他认为“其实1945年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言论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争论,部分学生也受影响,并产生了错误认识。笔者在讲授“为什么必须打败蒋介石”时,把上述争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不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的一个关键点,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并没有由此得以根本解决,中国人民要真正站起来,还需要以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3.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提问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从原有知识出发去理解、接受新知识,以旧迎新、以故启新。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一些有导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讲授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的条件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提问:在近代中国,是无产阶级出现在先,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在先?在中学学习历史时,你认为是无产阶级的优点多,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优点多?是无产阶级开始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早,还是民族资产阶级早?为什么出现得早、优点多的无产阶级要比出现更晚、缺点也更多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更晚些呢?无产阶级要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需具备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在什么情况下才逐渐具备了的?前三个问题是在回顾旧知识,目的是为提出第四个问题服务。通过学生对这一组问题的回答,特别是对第四个问题的热烈讨论,自然引出了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新知识。
  4.在学生思想困惑处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疑点、困惑点就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着力点。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困惑,有些是知识层面的,还有很多是思想政治层面的。尤其对于后者,必须认真对待。天津市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留下的租界。有学生在参观租界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天津开埠后,租界一带逐渐由荒凉变得繁华,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文明成果,那是不是可以说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设租界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进步?”针对学生的这一思想困惑,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天津开埠后的发展,能不能说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的观点正确”的问题,组织了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逐渐明确了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带来的双重效应中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何者是侵略者的主观目标、何者是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结果等问题,不仅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还为学生明确在近代中国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
  三、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1.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要求包括提问在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种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必须围绕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为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服务,偏离了它,就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使学生在了解近代以来的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课程的一般讲授,还是提问,都须臾不能偏离为学生理解“两个了解”,坚定“三个选择”的信念而服务的目标。
  2.要有“大学味”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学生在中学已经有所接触,甚至比较熟悉一些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含量低即缺乏“大学味”的提问,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无法起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更要重视科研含量,这一要求有一定难度。例如,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了“火烧圆明园”;在大学阶段,如果我们再提问“为什么英法联军会烧圆明园”这样的问题,恐难以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但如果问 “为什么英法联军只烧圆明园,而没有烧紫禁城”这样更有“大学味”的问题,效果就会好很多。
  3.以生为本
  提问不是为问而问,而是为有效推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问。在提问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善于组织讨论。对于难度高、重要性大的问题,不防提前一段时间就布置好,让学生查资料,准备讨论、回答。在提问时,不能总是盯着前几排学生或基础好的学生,而是一视同仁,给所有同学以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另外,还要适度点评学生的回答,并对有创造性的回答给予鼓励。
  [责任编辑:成方哲]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具体措施进行了集中论述,对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命题,从文化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等四个方面内容展开论述,进一步深化理解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发展的理
数学教育生活化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所说,“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1]然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如何使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更好的整合?等等,在数学教育界并没有十分明
瀅滢:原来乌龟跑起来这么快,我都来不及抓住它!  哥哥:哈哈,你的速度比乌龟还慢!  记录人:褚敏薇老师
新修订的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上),于2014年9月和大家见面了.新版教科书除在知识内容上有较大的变化外,编写特色更加鲜明.其一,本册教科书的编排结构自然、和谐、合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递进的编写原则.栏目设置更加新颖灵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趣,具有启迪性、探究性,不仅加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归纳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相比,更具人性化.其二,根据
摘 要:将实践化理念运用到原理课教学中去,即是实现从首次课的启发——互动——导入式教学,到常规课依托学生学科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使原理课走入学生的生存场域,到专题课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课堂教学全面的实践化,使原理课的内在优势有效彰显出来,从而将原理课建设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化理念; 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
妻子在某次陪儿子上完青少年宫的“小歌手”兴趣班后,整个人忽然变得焦虑起来。原来,她与在教室外几个陪同孩子上课的家长交流了一番,才陡然意识到儿子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了:已经读大班了,却没认识几个字,也不会书写,绘画特别幼稚,数字的概念还很模糊……  “有的小朋友早就不上幼儿园了,上的是专门的幼小衔接班!有的准备上民办小学,听说已经考出了钢琴八级,有的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有的……”妻子说。我只
2005年各地中考数学试题里,出现了一些内容丰富,理念新,操作性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图题,这些作图题无论从题型设计,还是从考察意图上看,都体现出新课程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下面结合一些事例作简单分析。
1米勒问题及相关研究  1.1 米勒问题  1471年。德国数学家米勒向诺德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在地球表面什么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在什么部位,可视角最大?该问题作为数学史上100个著名极值问题的第一个而备受关注。因为问题本身由德国数学家米勒提出。所以最大视角问题又被称为“米勒问题”。  为了方便问题的研究,将米勒问题进行抽象,如图1所示:  已知A。B分别是∠GCK的边CG
[摘要]数学教学突出数学本质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各项构成“指标”都是在突出数学本质的前提下。通过数学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本质的宏观途径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內在联系,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定理、法則、公式、规律)的內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在过程中充分感悟有关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本质;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数
【摘 要】 數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剖析动点解题思维难点,以动点问题教学为例阐述指向思维培养的问题设计: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点的运动产生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究图形、数量、位置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