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其蕴意和内涵丰富:道德?智慧?能力?我想应该包括:终身学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则曰:“凡为教者必期于不需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苟若能是,或未足以言教育革命,然教育革命殆莫能外之。”这句话可以诠释为:教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需要教。崔峦先生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呢?
余文森教授极力倡导和推介的“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的模式,高屋建瓴,应运而生。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比,哪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顺序调一调,效果不得了。
先教后学(教师为本)→先学后教(学生为本);
讲堂→学堂;教学→自学;
教材→学材;教案→学案;
受教育者的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
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书本;
“教我学” →“我会学”;“要我学” →“我要学”;
“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确实是一种很棒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践行大师理念的不二法宝。她,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打通了一条自主学习的康庄大道。
作为省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我们学到了,就要做到。心动,更要行动。古人云:难事必做于易,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践行“先学后教,有效课堂”必须演奏好三步曲——在“先学、后教、当堂练”三条铁律、三个节点上细思量、做文章。
学生先学,学什么,怎么学?
先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目标指向。教师在先学阶段所设计的“导学案”,递给了学生一付行之有力的拐杖。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可以分学段进行。初始年段,万事开头难,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最好是一课设计一份导学提纲,也可拟一份简单的通用导学案
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的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我和同事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一读:我已经把课文读了( )遍,做到了准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还知道了课文有( )段话。
二圈:我圈好了课文的生字,并读准了字音。
三记: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四问: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要问一问。
五录:我要把好词佳句摘录到语言积累本上。
凭借着导学案,“扶上马,送一程”,久而久之,低年级的学生就渐渐踏上了语文自学的行程。到了中高年段,学生自学能力增强了,则可以充分放手,关注共性的语文课堂学习要务。为此,我和同事又设计了一份中、高学段通用的导学案,比低学段的学习要求有明显的提高:
1. 自行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习字的方法,书写工整。
2. 通读课文三遍,要读得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
3. 归纳文本大意,想想概括的方法。
4. 读懂了什么,注一注(不能雁过无痕);有何疑问,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贵存疑)。想想,说说,交流汇报。
5. 说说懂得了哪些道理,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6. 你学到了哪些好词佳句、好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熟记诵读,学以致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学一篇语文课,要做些什么和怎么做了,自学的能力显著提高,成效也显而易见。
教师后教,教什么,怎么教?
这里的教,着力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充分释疑的基础上,教师所为贵在点拨、引导。如何点拨、引导呢?祖师爷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引人深思。
《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耐人寻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喻”是教师后教的发力点和着眼点。
后教,教师还应该全力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探明了“芝麻开门”的秘语,“知识的财富”就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而语文的学习方法是五花八门的。譬如,识字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概括段意时,告诉学生可用“抓中心句”法、可用“提问法(什么人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等方法;归纳文本主要内容时可用“段意相连法(读懂每段话的意思,把段意联起来)”;学习一篇文章用“六必务学习法”(见“六必务”导学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身的心得,并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一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踏上自主学习的康庄大道,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变化,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在重视学法传授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小学阶段要着力培养崔峦理先生推出的五种习惯:预习与自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作笔记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学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事半而功倍。
当堂练,练什么、怎么练?
语文是工具科,其工具性,简而言之,就体现在“听、说、读、写”上。如何评判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的质量和效益呢?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理应是评判的依据。
当堂练应该紧紧围绕导学案,返璞归真,回归本位,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铆足劲。比如,在一节课的最后关头,以听写、口头回答、简便的小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方式逐一检验导学案中的教习要务。
比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根据设计的导学案,在课文学习的最后,我当堂检测五点内容:
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新词,齐读,个别认读,看学生是否咬
准字音。
3. 集体听写、个别板演本课比较难识记的“ 葫芦、盯、哇、邻 ”等几个生字新词。板演的由组长上来评判正误,其他同学同桌互评,当堂改正。
4. 抽取三位学生,读一读课后的两组话“叶子上的虫还要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比一比谁读得好,并判断其表达的意思。鼓励有能力的同学也照样子说两句话。
5. 同桌互相交流摘录的好词佳句。抽取两三组读一读。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有效的常态课。其在真实上下功夫,在朴实中见精神,在扎实中求质量,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提成效。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标是耕耘好“根”的工程,有效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学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只要持之以恒,以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耐力和信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窘境,实现脱胎换骨,化蛹为蝶般的美丽转身应该为时不远。
(作者单位: 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呢?
余文森教授极力倡导和推介的“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的模式,高屋建瓴,应运而生。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比,哪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顺序调一调,效果不得了。
先教后学(教师为本)→先学后教(学生为本);
讲堂→学堂;教学→自学;
教材→学材;教案→学案;
受教育者的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
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书本;
“教我学” →“我会学”;“要我学” →“我要学”;
“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确实是一种很棒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践行大师理念的不二法宝。她,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打通了一条自主学习的康庄大道。
作为省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我们学到了,就要做到。心动,更要行动。古人云:难事必做于易,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践行“先学后教,有效课堂”必须演奏好三步曲——在“先学、后教、当堂练”三条铁律、三个节点上细思量、做文章。
学生先学,学什么,怎么学?
先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目标指向。教师在先学阶段所设计的“导学案”,递给了学生一付行之有力的拐杖。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可以分学段进行。初始年段,万事开头难,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最好是一课设计一份导学提纲,也可拟一份简单的通用导学案
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的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我和同事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一读:我已经把课文读了( )遍,做到了准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还知道了课文有( )段话。
二圈:我圈好了课文的生字,并读准了字音。
三记: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四问: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要问一问。
五录:我要把好词佳句摘录到语言积累本上。
凭借着导学案,“扶上马,送一程”,久而久之,低年级的学生就渐渐踏上了语文自学的行程。到了中高年段,学生自学能力增强了,则可以充分放手,关注共性的语文课堂学习要务。为此,我和同事又设计了一份中、高学段通用的导学案,比低学段的学习要求有明显的提高:
1. 自行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习字的方法,书写工整。
2. 通读课文三遍,要读得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
3. 归纳文本大意,想想概括的方法。
4. 读懂了什么,注一注(不能雁过无痕);有何疑问,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贵存疑)。想想,说说,交流汇报。
5. 说说懂得了哪些道理,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6. 你学到了哪些好词佳句、好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熟记诵读,学以致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学一篇语文课,要做些什么和怎么做了,自学的能力显著提高,成效也显而易见。
教师后教,教什么,怎么教?
这里的教,着力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充分释疑的基础上,教师所为贵在点拨、引导。如何点拨、引导呢?祖师爷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引人深思。
《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耐人寻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喻”是教师后教的发力点和着眼点。
后教,教师还应该全力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探明了“芝麻开门”的秘语,“知识的财富”就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而语文的学习方法是五花八门的。譬如,识字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概括段意时,告诉学生可用“抓中心句”法、可用“提问法(什么人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等方法;归纳文本主要内容时可用“段意相连法(读懂每段话的意思,把段意联起来)”;学习一篇文章用“六必务学习法”(见“六必务”导学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身的心得,并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一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踏上自主学习的康庄大道,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变化,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在重视学法传授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小学阶段要着力培养崔峦理先生推出的五种习惯:预习与自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作笔记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学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事半而功倍。
当堂练,练什么、怎么练?
语文是工具科,其工具性,简而言之,就体现在“听、说、读、写”上。如何评判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的质量和效益呢?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理应是评判的依据。
当堂练应该紧紧围绕导学案,返璞归真,回归本位,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铆足劲。比如,在一节课的最后关头,以听写、口头回答、简便的小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方式逐一检验导学案中的教习要务。
比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根据设计的导学案,在课文学习的最后,我当堂检测五点内容:
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新词,齐读,个别认读,看学生是否咬
准字音。
3. 集体听写、个别板演本课比较难识记的“ 葫芦、盯、哇、邻 ”等几个生字新词。板演的由组长上来评判正误,其他同学同桌互评,当堂改正。
4. 抽取三位学生,读一读课后的两组话“叶子上的虫还要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比一比谁读得好,并判断其表达的意思。鼓励有能力的同学也照样子说两句话。
5. 同桌互相交流摘录的好词佳句。抽取两三组读一读。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有效的常态课。其在真实上下功夫,在朴实中见精神,在扎实中求质量,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提成效。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标是耕耘好“根”的工程,有效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学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只要持之以恒,以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耐力和信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窘境,实现脱胎换骨,化蛹为蝶般的美丽转身应该为时不远。
(作者单位: 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