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习作“亲近自然”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准备
  1.用一组动感十足、能带人走向大自然的流动画面,让课堂上充满大自然的气息。
  2.吟唱歌曲《山谷静悄悄》《我们的田野》《荡秋千》。
  (学生在音乐的陶醉中轻轻地唱着动听的歌儿。)
  3.诵读一段老师的写景诗
  歌,创设语言情境。
  《大海》
  蔚蓝蓝的海水/金黄黄的沙滩/一抹斜阳把灿烂的微笑/洒在小海螺的身上/呜——/大海在倾听我的乐曲/沙滩在享受我的小调/一阵阵温馨的海风/吹起我一缕缕的黑发/一朵朵顽皮的浪花/轻吻我流连的脚丫/呜——/大海在倾听我的乐曲/沙滩在享受我的小调
  【教学意图: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动画切换效果,把音乐与画面融在一起。充分利用教师醉人的朗诵,唤起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与共鸣,让学生陶醉在诗与歌描绘的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情境中。】
  二、感受诗情画意
  师:同学们的歌声陶醉了你们自己,也陶醉了我。你们这么投入地诵读,更让我感到亲切,我在这儿找到了知音。刚才通过音乐和诗歌,在与你们的一番快乐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你们的天真。从你们的神情中,我更感受到了一种活力,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形容少年儿童的话:诗一样的年龄,诗一样的生活!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句诗一样的语言。
  (师课件出示:美丽的秋天甜甜地笑了。生纷纷低声读句子。)
  师: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从这个句子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动动笔,把你感觉到的写下来。
  【教学意图:因为学生早已陶醉在大自然的梦中,在音乐声中对这个句子浮想联翩,再加上教师的提示和大屏幕上醒目的字句,更给了学生启迪,帮助学生打开了感觉的匣子。会听了,会看了,尝了,闻了,感了,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自己对秋天的观察便纷纷在脑海中浮现,学生眼中的秋天也立体了。】
  生:夏天凋谢了。带着丰收气息的秋天来了。田野里,农民正收着金灿灿的谷穗,但是,树林里却是落叶纷纷,落叶像五彩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师:(俯在学生耳边轻声地说)等一下,去掉“但是”,再读
  一遍。
  生:田野里,农民正收着金灿灿的谷穗,树林里却是落叶纷纷,落叶像五彩的蝴蝶在空中
  飞舞。
  师:这是一个五彩的动感
  世界。
  生:秋天迈着轻快的步伐,披着五彩的霞衣,来到人间。秋娃娃顽皮地挥动着神笔,把世界变得黄澄澄的,人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沉睡的山谷依然那样黑暗,可秋天的阳光把光明带到了那儿,顿时,山谷里到处是迷人的秋色,到处有秋天的果实。
  师:等等,我知道你是想说山谷不再黑暗,对吗?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去掉“可”字和“顿时”,再读一遍,好吗?
  生:山谷不再黑暗,秋天的阳光把光明带到了那儿,山谷里到处是迷人的秋色,到处有秋天的果实。
  师: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生:树叶儿纷纷飘落,犹如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沙沙作响。林子里,鸟儿还在喳喳地叫着;树林边,小溪依旧哗哗地流淌着。
  师:你对声音非常敏感。这是一个悦耳动听的世界。
  ……
  【教学意图:教师的点拨,不是教学生该怎样做,而是与学生交流对共同关心对象的感受、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给学生以启迪。】
  师:从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句子中,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感受,真是太了不起了。现在我才明白罗丹说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们的描述虽然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却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感受这几个角度,还有充满童趣的想象把秋天描绘得这么有立体感,这么有趣,这么吸引人。我想那些大作家写文章也不过如此吧。如果你置身于大自然中,打开感觉的匣子,亲近大自然,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受,去想象,相信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三、打开感觉的匣子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大作家峻青先生描写自己感受到的海滨仲夏夜的文字,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我从中节选了一段,与大家分享。
  师:(朗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生与听课者纷纷陶醉在“大海边”,课堂上一片寂静。)
  师:读这一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有哪些感受呢?(指向板书:看、听、闻、尝、感受、想象。生相互交流,诵读。)
  生:我听到了“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生:我的身体感受到了“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
  生:我闻到了“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生:我的身体也感受到了“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
  【教学意图:有了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便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路子,知道了全身心地感受身边的世界,并感觉到了文字描述的世界。】
  师: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敏锐,那就来感受精彩的世界吧!
  (师课件出示:一弯新月……黎明,田野上……夏夜的和风……落叶纷纷……花的故事……)
  师:我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妙的大自然中一些美丽的花絮,从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句子,用心去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是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甚至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走了两个来回,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己观察所得的机会。】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别人的语言中你们又能感受到什么?请你们来读一读,评一评吧。
  (生交流互评)
  生:一弯新月变圆了,在深蓝的夜空中画亮了一片淡黄。
  师:老师给你改一个字,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把“画”改成“燃”,再读一次,声音可以轻一点,通过话筒很好听的。
  生:(轻轻地)一弯新月变圆了,在深蓝的夜空中燃亮了一片淡黄。
  师:他的语言给谁带来了
  感觉?
  生:月亮在天上走着,很明亮,很温暖的感受。
  师:温暖的月亮,多好啊!
  生:我看到了一弯新月倒映在小河里。
  师:去掉前面四个字,再来读一遍。
  生:一弯新月倒映在小河里……
  生:一弯新月躲进了云层里……
  生:他眼中的月亮很害羞,但很美。
  师:他眼中的月亮,是啊,这是他感受到的月亮,你也有自己眼中的月亮。
  (生会意地一笑)
  生:黎明,田野上的小鸟展翅飞向未来……
  师:一日之计在于晨。
  生:我从他的语言中听到了小鸟清脆的叫声,看到了淡淡的晨雾,闻到了花的气息。
  师:知音啊,你是他的知音。
  生:稻谷穿上了金黄的衣服……田野上,太阳探出……嗯,钻出头来……
  生:老师,我觉得他这个“探”用得很好,不用改成“钻”。
  师:一字之师!你对语言的感觉非常敏锐。
  【教学意图:写是一个过程,读又是一个过程,这是一度创作;听是一个过程,评又是一个过程,这是二度创作。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提升。】
  四、用心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有许许多多的诗情画意。同学们打开了自己感觉的匣子,便拥有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印象。有位诗人说:“音乐是大自然中最美的声音。”就请同学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大自然中自由遐思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音乐,用心亲近大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音乐向你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这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气息?你在这里感觉如何?
  (音乐起)
  【教学意图:音乐是大自然中最美的语言,播放一段非常亲近自然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了美妙的自然界,将每个学生带入到了自己熟悉的自然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受,去想象。】
  师: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纷纷举手)
  师:不要口头回答,用你的笔把这些美好的印象,把你珍贵的感受变成一段文字写下来吧!给你的独特感受拟一个清新的题目。
  (生写作,并交流。)
  师:他的文章和你的感受有何不同?谁又从中找到了同感?听了他的文章,你又有什么想法……
  五、童心畅游自然
  师: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悦耳动听的,大自然是弥漫着芳香的,大自然是清新怡人的。同学们,到自然中去走一走,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选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以后,或四处走走,或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来,你就可以开始充分感受自己的天地了。打开感受的匣子,为美丽的遐思插上一对高飞的翅膀,抓住感觉表达你对这方天地的情感。你们可以试着写首诗,还可以为自己的小天地起个名字。
  【教学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里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践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后所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只有一个:“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亲近自然”是一堂习作课,是学生学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语言张扬生命的灵性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人文化和个性化的过程。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拭亮眼睛、唤醒耳朵,打开感觉的匣子,生成表达的需要。当学生打开了感觉的匣子,用五官感受大自然,用心亲近大自然时,当他们的思绪插着一对想象的翅膀在大自然中飞翔时,当他们敞开心扉用笔倾诉,在与自己、与同伴、与老师交流感受时,他们的个性在彰显,他们的智慧在闪光,他们的生命在成长。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音乐、歌曲、语言材料的感悟理解中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想象之门、感受之门,唤起他们丰富的内心体验,生成表达、交流的情景与氛围,让学生自主、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言语(书面、口头)表达中来。
  2.让学生初步领悟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基本描述手法。
  3.流畅、通顺地描写一段符合当时心境的、个性化的语言,这是我在这一堂课与学生对话的依据。在与学生共同营造的非常人性化的对话氛围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灵性、学生的创意语言表达是非常流畅的。
  思绪的花瓣洒落一地,把它收藏在纸间,打开思维和语言的匣子,用眼、用耳、带上味觉、带上感觉,用心去亲近自然,将自己的感受游走于纸间,或是诗歌,或是散文,或是童话,又或是……总言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就是“亲近自然”的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本案例讲述了银行如何使用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为中小国际贸易企业解决其融资困难的问题。案例中的A公司为民营贸易类中小企业,有效担保不足,在银行申请传统的授信受到了限制。
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眼里,数学就是数字、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枯燥游戏的代名词,是令人压力重重的无边题海,因此感觉数学学习索然无味、缺少动力.教师若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
一、为什么要实行分段计酬工资制国家核定邮电企业的工资总额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计算的,邮电企业内部分配也沿袭这种方法。这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助长了企业内部一些部门安于
为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家长提供快捷便利的教育信息,以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马鞍山市教育局与该市电视大学联手,利用电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Besides the populous Han nationality, China has 55 minor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91.2 million, accounting for 8.04 p
在不等式证明题中,经常会有已知式等于1或隐含着等于1的条件,如果能重视它,再创造条件应用它,则能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并获得较优的解法.请看题例.  一、代入  根据欲证式的结构巧妙地将含有“1”的条件式整体代入,这是常用的证题手段之一.  例1已知a,b,c都为正实数,且ab+bc+ac=1,求证:a+b+c≥  2,证毕.  以上是常数1常见的使用方法,各种方法之间都是互通的,有些题可适用
放暑假咯,大家都来轻松一下吧!本期的主题读写为同学们奉上几个精彩的童话故事,仔细读读,还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懂得一些道理呢——动物出汗小花猫看见人会出汗,觉得奇怪:“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诸多滞后现象:农村学校音乐教师人数少,难以开展有规模的、实质性的日常教研活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明显滞后;
活动目的:根据第五次全国少代会进一步提出的“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广泛收集、挖掘全国各地基层少先队组织在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大分支,也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定理、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是“空间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