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原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研究

来源 :华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中原文化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以追求文化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先进文化,中原文化和谐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原的灵魂。和谐中原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实现和谐中原为价值取向的先进文化;二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先进文化;三是以促进中原人民全面发展为归宿的先进文化。
  [关键词]和谐中原文化 科学内涵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75-05
  和谐中原文化是我们在反思中原文化如何推动河南经济迅速崛起,实现中原人民全面发展过
  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观念的创新。和谐中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揭示,但是,最核心的灵魂是要把握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一、和谐中原文化的科学内涵
  和谐中原文化有什么科学的内涵?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和把握?这是研究和谐中原文化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和谐首先是一个辩证法的概念,在中原文化对和谐的理解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辩证法的内涵,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和”是中原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重要特征;其次,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这也是我们考察中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后得出的结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和谐形式。和谐中原文化是以和谐为最高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之间,追求达到和谐的状态,辩证解决中原文化上的多元与一元的关系,主张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和而不同。
  (一)和谐中原文化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以追求文化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
  人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发展社会文化应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把人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来看待,努力实现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使其相融相通、相辅相成。
  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中原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建设和谐中原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使以人为本体现在建设和谐中原文化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工作方法和保障机制之中,不仅把人看作是建设和谐中原文化的主体和出发点,更要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检验和衡量中原文化建设是否和谐的根本标准。
  着力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原文化价值规范和体系,通过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坚持和运用,来寻求文化传承、文化对话和文化适应层面上的新的生长点,促使科学发展成为中原人首要的文化选择。通过在建设和谐中原文化的实践中注入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来不断优化文化繁荣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科学取向与人文环境,增强人的创新意识,使参与到建设和谐中原文化实践中的广大中原人民,切身体会和领悟到中原崛起本质上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境界。
  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中原文化的本质属性。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及中原文化,低层次的和谐终究要被高层次的和谐所代替,不和谐的状态总要被和谐的状态所代替。和谐是存在,和谐也是稳定、均衡、美。中原文化的存在、发展,也必然要求其自身的和谐,并实现其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追求文化和谐是实现和谐中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建设和谐中原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需要处理好中原文化的多元矛盾。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中原的文化和谐,并真正建设和谐的中原文化。
  (二)和谐中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先进文化,中原文化和谐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中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和谐中原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先进文化
  胡锦涛曾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离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和主导,和谐中原文化的建设必然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是先进文化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决定的。党诞生前夕,我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起的多种文化、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思想和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516页)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吸纳着一切人类文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文明最杰出的贡献。“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51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42页)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以及公开申明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在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与不同国家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它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应当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先进文化在全部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保证文化生态的整体沿着和谐健康的轨道运行。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地位,是和谐中原文化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而不同”是和谐中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不是折中主义的媚俗,而是在大的原则基础上的宽容。那种无矛盾的叠加与无原则的折衷调和,只能被称之为“同”。在中国古代,晏婴曾以“和羹”、“琴瑟”为例,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别。他认为五味不同,只要主味突出,各味调剂得好,就能成为美味;五音各异,只要主律鲜明,各音配合得好,就能组成佳音。孔子则明确提出“乡愿,德之贼也”的观点。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和谐具有选择性和排他性。
  社会主义和谐中原文化首先是“和”的文化,这就意味着它必须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提倡“济味”“和声”的“主味”“主律”。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对于这种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精神产品,没有主旋律,没有基本价值观念的比较一致,根本就不可能谈“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胡锦涛又强调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只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真正把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组成社会交响乐,奏出和谐的动人乐章。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和主导,和谐中原文化的建设就会因其缺乏主脉和风骨而难以拓展,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导,而失去生命力,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文化冲突乃至混乱。强调先进文化对和谐中原文化的指导作用,与和谐中原文化自身的多样性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它尊重、倡导、弘扬文化的多样性。
  2.中原文化和谐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文化是一种博采古今中外、广集世间百家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这种积极创造活动,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谐中原文化生态允许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和思想上的自由交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它将确保先进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条件。离开了和谐中原文化支撑的先进文化,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和谐中原文化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能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谐中原文化的本质既体现为“和”,也突出地体现为“不同”。“和”于先进文化的指导,“不同”则表现在它对现实中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谐中原文化倡导“多音和鸣”、“琴瑟和谐”,强调多样和谐,追求共存共生。就和谐中原文化的建设来说,各种文化资源、文化形式、文化要素、文化关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和谐。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洪流。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党提出了大力建设和谐中原文化的战略目标。它不是强调文化之间矛盾的消弭和化解,而是承认这些矛盾,引导人们用理性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和谐中原文化目标,是“应”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多样性之“运”而生的,是为了开发多样化文化的功能,把各种文化的力量集中到实现“中原崛起”的轨道上来而提出来的。
  文化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文化自身的矛盾运动,在于文化与环境的矛盾运动。没有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就必然会走向固步自封和胶柱鼓瑟,其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走向灭亡。和谐中原文化生态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它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势,必将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建设和谐中原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从而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受到抵制。
  其次,先进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它以和谐中原文化生态作为其发展的文化基础。从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来看,它不是凭空而产生的,而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乎逻辑的发展成就。中国的马克思义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诠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将不断总结新经验、吸取新的科学成果,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补充和完善,从而永葆其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统领地位。
  (三)和谐中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原的灵魂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如今正在全力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而实现这“两大跨越”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打牢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高和谐文化的建设能力,在中原大地构建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原腹地早日崛起。
  1.推动中原科学发展需要建设和谐文化
  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机遇,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但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河南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隐患,成为建设和谐中原的当务之急。河南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和谐中原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与和谐中原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指引和推动经济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明发展、协调发展。
  2.实现文化强省需要和谐中原文化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上,还表现在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上。近年来,河南的“硬实力”提升很快,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但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明显不相称,与我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也明显不符。我们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统一,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
  和谐中原文化作为实现中原崛起和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与动力,我们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文化资源丰厚的比较优势和中原环境特色,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和谐中原文化的建设实践融合起来,不断提高中原文化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原文化的品位和境界,真正将建设和谐中原文化视为推动人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优选路径。
  二、和谐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和谐中原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中原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继承和借鉴国内外和谐思想资源,以实现和谐中原为价值取向,以促进中原人民全面发展为归宿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中原文化必须处理好现代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关系、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关系,处理和谐中原文化本身动态的历史发展问题,所以,它具有和谐性、人本性、包容性、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为了辩证把握和理解和谐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将这些特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和谐中原文化是以实现和谐中原为价值取向的先进文化
  不同的历史时代因其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使其文化具有特殊的性质,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也即是文化的历史性。只有把握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才能客观地认识其文化的时代性。
  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中原的思想完全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代世界相适应的。社会和文化是运动的,并且是息息不停的,庄子谓:“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自然物如此,人类社会和文化也不例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每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别而发生质或量、内容或结构的变化。
  文化的时代性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和特征。每一种文化既不能脱离时代性的规定,也不能与世界文化的大时代相违。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不能超乎时代,也不能落后于时代。任何一个党的理论或思想也一样,如果脱离时代,作茧自缚,固步自封,则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不会有活力,更不会有吸引力,也就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
  和谐中原文化的时代性就其显性形式来讲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就其实现的最终目标来讲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为圭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中原社会生产力,符合广大中原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
  而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必须坚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所谓历史尺度,就是把作为评判对象的文化置于相应的历史条件之下,看这种文化是否有利于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谓价值尺度,就是看作为评判对象的文化究竟反映了谁的利益,为谁服务。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5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能够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适应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先进”是与落后相对应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质的规定性。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先进”无疑是一个正面的价值判断,是对“进步”范围内的“先锋”或“前沿”部分的形容,突出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从这一点上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进文化。它是指时空不同的各种文化中比较而言发展水平最高或发展结果最优的文化。
  因此,和谐中原文化是适应中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
  (二)和谐中原文化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先进文化
  所谓发展性就是指文化自身充满生机,活力四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江泽民指出,所谓先进文化,就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推动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诸多思潮的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并崇尚科学和理性,最终服务于人民。
  和谐中原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于中原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和谐中原文化是以促进中原人民全面发展为归宿的先进文化
  所谓人本性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中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促进中原人民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发展的重要尺度,和谐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也需要以中原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其先进性的重要标尺。
  和谐中原文化的生活价值体现中原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家庭文化是和谐文化生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家庭文化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趋同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共同的理想信念、家庭理念,和谐辩证的思维方式、宽容理性的处世态度、互相尊重的行为方式、应有的修养和雅量。和谐的家庭文化培养了个人和谐的价值观念、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处世态度以及和谐的行为方式,有利于人的新价值观念的形成、新人格的塑造、新道德个性的确立。
  和谐中原文化的方法价值体现中原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在现代文明中,人必须通过征服他人、征服自然才能获得自我认同,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竞争性、敌对性的。和谐中原文化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要求人类面对自然、面对他人时摆脱单纯的功利目的,不仅使人类通过反省现代科技和工具理性,重新培育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好奇和敬意,而且使人类在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世界的一次次碰撞交融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境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身心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摆脱人与人的疏离状态、人与自然的敌对状态,化解社会关系的紧张、自然关系的紧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方法意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和谐中原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现中原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谐中原文化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而这种和谐精神反对任何否定或者禁锢人性、有害于人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因素,提倡顺应人性,注重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要求人以真善美内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理智地节制自己的功利要求,慎重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表示深切的道德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体现于一种终极性关怀,而且是一种具体的现实关怀,它使真善美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本课题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和谐中原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2400450290)。
  
  [参考文献]
  [1]方世南,范俊玉.先进文化与小康社会[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焦锦淼,赵保佑.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张新斌.中原文化解读[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
  [5]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李庚香,文化河南——中原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0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陈挺(1981~ ):男,江苏常熟人,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公共管理包含传统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现代公共管理两个不同范式。其中,传统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以效率原则为核心价值取向,而现代公共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的基础上更注重公平正义等民主价值观。针对公共管理价值取向出现的不同观点,谈谈我对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认识。  [关键词]公共管理 传统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行走的耳朵》这档音乐节目,谈了世界音乐的概念、发展、分类、普及等方面的内容,点明了世界音乐是音乐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行走的耳朵 世界音乐 新世纪音乐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72-03    很多年前,记得第一次提起“世界音乐”这个名词的时侯,还没有几个听众能够真正理解。六年过去了,以“世界音
期刊
高功率微波(HPM)技术实用化进程需要强流二极管硬管化技术。陶瓷真空界面是强流二极管的关键部件之一,沿面闪络严重制约着陶瓷真空界面在高功率微波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为此,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手段,针对强流二极管陶瓷真空界面沿面闪络,建立了闪络发展动态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闪络影响因素;建立了闪络等离子体综合诊断平台,获得了陶瓷沿面闪络等离子体发展规律及特征参数;提出了基于表面构造的陶瓷沿面闪络抑制方法,开展了实验验证与绝缘可靠性分析。论文研究为陶瓷二极管的重频、长脉冲运行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
[摘 要]老子是中国文学史上道家的创始者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作为其著作《道德经》体现了其主要的思想,在这本书中老子对道德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作出了美好的期望。本读书报告是从对道的理解的角度来解析道的几种具体的内在运动形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 运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80-03    
期刊
为了延缓摩尔定律的终结,人们开始从半导体技术以外的方向来提升芯片的性能。在这些新方向中,堆叠技术和异构众核加速技术已经逐渐被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堆叠异构系统如今已成为数据中心重要的硬件基础,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堆叠异构系统开始为云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加速能力。
  然而,云计算的软硬件资源以服务的形式同时提供给大量租户,而多租户之间完全隔离。用户难以从纯软件角度在云环境中针对硬件特征进行性能优化。因此,应用透明的性能优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堆叠异构系统中的内存超额配
[摘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认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妥善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汲取经验教训,以发展经济为根本、深化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采用综合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民内部矛盾 妥善化解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
期刊
[摘 要]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它共分三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第一部分讲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第二部分讲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两大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三大部分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的联系。对该著作做一下简
期刊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政府机要部门、军事指挥系统、安全机关和银行金融等领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信息设备电磁辐射造成的电磁信息泄漏就是其中一项重大安全问题,信息设备辐射的电磁波中含有有用信息或机要保密的电磁信息,因其无意性、隐蔽性等特点,已成为敌方窃取机密情报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消除这一重大信息安全隐患,开展信息设备的电磁信息安全检测对于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目前,电磁信息安全检测方法中,常规的时域频域处理方法通过抑制噪声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昌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作为思想品德
期刊
电磁诱导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InducedTransparency,EIT)最初是指在原子系统中通过耦合光束的相干作用,使初始状态不透波的介质中出现窄带的透波频段。伴随EIT现象产生的群延时、高Q值以及频选特性使得其在光存储器、探测器、调制器等多个领域有着潜在应用价值。利用超材料模拟电磁诱导透明特性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能够克服原子系统中实现EIT所需要的低温与外加激光等严苛条件,并通过光控、温控、电控等方式实现可调的电磁诱导透明窗口,这大大拓展了EIT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电磁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