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墓前说老子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inet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终南文化考察之机,我来到了位于终南山麓、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美称的西楼观。
  西楼观位于东楼观以西约两公里的就峪沟西侧。经周至县西楼观村,入就峪沟,过遇仙桥,远远就望见大陵山。史书记载,老子逝后,葬于周至县大陵山吾老洞。
  老子墓为一圆锥体,冢基高2.8米,周围长15.9米。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四字石碑。
  位于大陵山山顶的“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
  拜谒老子墓的那天,凄风冷雨、飞沙走石,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同行的李志慧教授感慨地说:“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孔子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人伦纲常,开创了儒家学说,但他的根仍在老子这儿。可是有谁会想到呢,伟大如老子者,死后竟是如此的凄凉?”目睹着老子墓前的野山荒草,感受着阵阵凄风冷雨,一时间我陷入深思。
  一、说到底,孔子和老子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老子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分别开创了道家与儒家学派,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并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老子与孔子谁先谁后的问题,一直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当年胡适在这个问题上就曾与冯友兰、钱穆等人多有辩难。现在,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我始终认为,老子要早于孔子,而且比孔子大。不仅是年龄大,而且学问也大。老子是长辈,孔子是晚辈。
  史书上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关于这件事,《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来到周,向老子请教礼这个问题。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都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些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这些了。”
  由这个对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与老子的这次相会其实是不愉快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与老子的分歧与其说是两种学说的不同,不如说是两种人生观的根本对立。孔子少时贫且贱,一心入仕;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兴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虚自守,无为而治。老子是一位智者,他一眼就看穿了孔子此后整个一生的命运。他送给孔子的那段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可谓是推心置腹,情真意切。
  回到鲁国后,弟子们问孔子,老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我今日见老子,就像看到龙一样啊!”人中之龙,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很多时候,我常将孔子与老子拉在一起作比较。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给人的感觉而言,孔子是热的,老子是冷的;孔子是实的,老子是虚的。打个比方,孔子是一轮太阳的话,老子就是月亮。一个炽热,一个阴冷。孔子给人的感觉是通体透明,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欢畅亮丽的人格;老子则是云遮雾罩,深不可测。仔细想想,孔子和老子其实正好代表了中国人心灵中的两端。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常常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然而当他真正踏入仕途后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退隐林泉,正所谓“英雄到老尽归佛”。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孔子,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老子,退隐林下、寄情山水。一个文人头脑中,是儒的成分多呢,还是佛道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出身、经历的影响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顺利。说到底,孔子和老子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二、说到底,老子是一个入世的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并说“老子,隐君子也。”从此,老子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隐君子”的人。
  拜谒老子墓,我不禁产生疑问:“老子真的是隐士吗?”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到老子时一连用了三个“或曰”、一个“或言”,并且还有什么“莫知其所终”、“世莫知其然否”,这就是说老子究竟是谁,连司马迁也确定不了。至于民间传说的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向流沙走去,不知所终,以及西域化胡,那就更是不足为凭了。所有这些都使得老子成为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神秘人物。
  研究老子当然得从《道德经》入手。《道德经》尽管也谈宇宙天理、修身养性,但从根本上说,乃“君人南面之术”。细读《道德经》,我们不难发现,老子说话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君主而非普通百姓。這从《道德经》第二章、第三章提出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也”等话语便可明显看出。事实上,《道德经》一书的主要关怀在于君主应该以何种方式统治百姓。《道德经》中多次出现“侯王”、“王”、“万乘之君”等字眼,这更说明了老子其实一直是在为当权者着想,他扮演的是“帝王师”的角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隐士呢?
  另外,《道德经》中不少地方流露出杀机,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世外之人所言。如:“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指“道”):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再比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读这些话时我常常会脊背发凉,感觉就像掉进了冰窖里。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太可怕了。你说他阴险也好,你说他狡猾也好,你说他奸诈也好,总之老子的思想恰恰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中最深、最冷、最阴晦、最不可告人的那一部分。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是隐士吗?
  隐士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先天的精神基因。真正的隐士大多数是因为适应不了外部环境,从而选择一种自我疏离的人生态度。隐士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觉的精神选择。隐士有真隐假隐。真隐士往往是平和的、与世无争的,他们追求个性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寻求诗意地栖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回归。老子显然不是。老子是一个强势人物,他只是示弱。他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更多的是一种伪装。老子说到底是一个入世的人,他俨然是一个强势人物,至少他是想做一个强者。所以我的结论是,老子不是隐士,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三、“老子天下第一”
  拜谒老子墓,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能亲身感受一下老子的“道”。
  《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直接论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后出现了74次。
  比如《老子》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给某个事物下的定义非真正该事物意义上的名字。天地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只是给万物的一个归属。因此,用无意识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范围,两种思维同出于一个概念,但意思不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奥妙,是打开所有奥妙的法则。”
  再比如《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再比如《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即“道”,指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一生二”,意谓着“一”之中包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二生三”,意谓着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的就是宇宙由混沌状态演化为有形、有象的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万物借助阴阳的激荡和调和,而形成不同的个体。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道”呢?
  “道”既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无象不包,无形不显,无景不呈,无色不备。老子将“道”作为万事万物出生发展的总根源,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道”也就没有了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的一切。在老子这里,“道”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实际上已成为当时时代哲学的一个高度总结。
  阅读《道德经》、再拜老子墓,我的体会是老子的“道”,大体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二是指客观规律性。我不知道我对“道”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拜谒老子墓加深了我对“道”的认识和理解。世人言: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识道,不足以经商。不得道,不足以为官。今天我总算是亲自感受到了“道”的一點内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音高远华岳接天,大道澄明川流归海”;“地邻太乙须知在上有仙都,门对终南莫向此中求捷径”……终南有大道,欲辨已忘言。
  站在老子墓前,我一直在想:老子和他所开创的道家文化何以能历千年而不衰,不但不衰,而且还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的心灵和骨髓中,并进而成为一种精神的基因?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根一样。”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楼观台有一巨石,上刻:“老子天下第一”。想想,的确如此,有了老子,中华文化不仅增加了广度、深度,而且也增加了韧性。老子永远是老子。
其他文献
一獾,是补丁站在阳台上时发现的。黎明时,补丁醒来,觉得有些异样。很快,他明白过来。他翕了翕鼻子,阳台上的花没有味道,桌上的面包没味道,翻开的书没有味道;低下头,身上穿的
新课改给我们的创新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导语、提问、小结三个方面谈谈地理课堂的创新。一、精彩的导语设计,营造创新氛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地理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综合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inquiry experiment, stude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fms oncogen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occurring mechan
七月的青岛魅力迷人,石材各界人士八方来聚,2015年7月16日晚,2015中国国际石材(北方)博览会暨第九届青岛国际石材展欢迎晚宴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钻石厅隆重举行。中国建筑材料
苏醒是个聋哑孩子,他所在的小县城没有聋哑学校,苏醒为了能上学,从小学习唇语和手语,终于,他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了。虽然,他无法和老师同学交流,但他“听”得懂他们说
我有一只漂亮的兔子。她的名字叫乐乐!乐乐非常胖,她身穿白衣服。她有一双红眼睛。她有一对大耳朵。她会跑和跳。她喜欢吃胡萝卜。我喜欢我的兔子——乐乐。你喜欢她吗? I
以前,人们认为品牌是无用的,现在看来是可笑的;如今、有人认为品牌是万能的,这同样是错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么不转弯,要转弯就是180度。品
晚自习,课间,许小悠一个人坐在睡莲池桥上。数学月考的卷子发下来了,她的分数很刺眼。去年她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也是因为数学太差。这次补习,她拼尽全力补数学,她以为自己在
笔者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法,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