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蜀汉之兴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lin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要地标:富乐山、五层山、七曲山
  据《三国志》记载,早在公元211年,刘备从荆州率大军入川,沿嘉陵江、涪江来到涪县,与益州牧刘璋在富乐山上,上演了一出传唱千古的“涪城会”。这里的涪城,就是今天的绵阳。
  绵阳不仅是一座驰名的电子科学城,更是一座扬名古今的历史文化名城,尤以三国历史传统文化著称:三国遗迹遍布全市;各种三国的历史传说在绵阳盛传不衰;以三国为主题的建筑、雕塑、壁画数不胜数;有关三国的戏剧在绵阳更是传诵至今……
  对于蜀国来说,绵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这里见证了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逐渐走向鼎盛。因此,有历史学家将绵阳誉为蜀国的“第二荆州”。
  绵阳富乐山
  刘备与刘璋“涪城会”之地
  绵阳城东约两公里处的东山,现在被称为富乐山,它之所以更名,正是因为刘备。
  东汉末年的赤壁大战后,刘备据有荆州,势力大增。而偏安于益州(今四川、云南及贵州的大部)一隅的刘璋懦弱无能,对割据汉中的张鲁十分恐惧,便邀刘备入蜀相助。刘备早就想对益州下手,刘璋的邀请正中其下怀。据《方舆览胜》记载,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精兵2万沿水路入川,刘璋就在绵阳为他接风。一天,当两人登上东山之顶,开怀畅饮时,刘备见山下良田沃野一望无际,一派富庶丰饶的景象,想象着这天府之国不久后将为自己据有,心花怒放之际,不禁称赞说:“富哉,今日之乐乎”。后来,刘备果然从葭萌关出兵占领了绵阳,并以此为根据地攻占了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后人为纪念刘备即兴之叹,便将此山称为富乐山,并沿袭至今。
  在富乐山,刘备与刘璋宴饮百日,留下众多遗迹,如玄德湖、冷源洞等等。玄德湖原名方塘,湖面遍植莲荷,夏日湖内红莲、白莲斗艳争妍,让人赏心悦目。相传当年刘备曾在此垂钓,当气候炎热难当时,还曾在湖水中洗澡纳凉。如今湖边还留有抱膝石、二刘树等遗迹可寻。
  冷源洞是刘备当年的避暑之地。洞门由一根方形石柱支撑,洞大如室,深5 米、宽4米,高两米有余。洞内有一石床,相传刘备常在此床上午睡。洞内还有一方磐石,上面有众多题刻,不幸的是,除了宋代以及民米、宽4米,高两米有余。洞内有一石床,相传刘备常在此床上午睡。洞内还有一方磐石,上面有众多题刻,不幸的是,除了宋代以及民国年间的极少题刻,其他的都已湮灭不可读。冷源洞还隐隐显露出帝王之气:洞顶巨石错落,形若一条巨龙盘卧,向洞口伸出一个龙头。该龙系天然形成,未经任何人工雕琢,却栩栩如生,令观者慨叹不已。
  由于富乐山是蜀汉皇帝刘备的登临之地,因此引得历代许多文人才子来此吊古思今,抒发豪情壮志,留下了不少刻有珍贵诗文的石碑。这便是有川西北书法艺术宝库之称的的绵州碑林。在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巨型浮雕《涪城会》,它宽26 米,高4米,用黑色大理石雕凿而成。浮雕场面宏大,风格古朴,布局造型饶有新意。画面分为三部分:右边是刘备率军入川,浩荡千军纪律严明和百姓拥戴的情景;左边一幅图案是描述当时西蜀的社会情况,山川秀丽,蜀锦生辉,不愧为天府之国;中间这一部分着重描绘刘璋刘备相会在富乐山的情景。两旁则是双方的文臣武将,刘备方有黄忠、魏延、庞统等,刘璋方有大将张任、刘贵、谋士法正等,真是古乐喧天,热闹非凡。
  在“涪城会”三年之后,刘备顺利夺取了益州,初步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目标,为日后与曹魏、孙吴共争天下,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三台五层山
  “兵屯五层”与五字之谜
  在绵阳,一直流传着“蜀汉兴亡系涪城”的说法。这是指东汉末年刘备收川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多发生在绵阳地区。因此,这里涉及到的三国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异常丰富。
  “水打涪城,兵屯五层”——这是东汉末年刘备收川时,将兵马驻扎在今绵阳三台县一座千年古庙“五层寺”而演绎出的一段经典故事。而今1800多年历史走过,以这座千年古刹为中心的三国遗址,以及所形成的三国文化,成为了三台县一处永久的历史印记。三台县五层山距绵阳约40公里,海拔为658米。气势非凡的五层寺依山矗立,古朴气息自庙宇间扑面而来。进入寺中,一块巨大的碑石上铭刻着这座千年古寺的建造历史:五层寺建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扩建于西魏,毁于明末,清乾隆年间复建。寺内历代高僧辈出,可见寺庙当年的繁华盛世。寺庙除了给周围十里八乡不同信仰的香客,提供了拜会的场所,更是以深厚的三国色彩而闻名。
  在这座千年古刹里,栩栩如生地挺立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雕塑,也是这座古庙里最为直观形象的三国符号。有趣的是,在这寺庙的背后,还并排长着三棵参天古柏,人们将之誉为树中桃园三结义。
  寺庙里最盛传、最自豪的,也是与刘备有关的故事。据《三国志》和《三台县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率领2万大军,在刘璋的谋士法正陪同下,向绵阳挺近,准备合兵抗张鲁。
  不料,刘备一行人临近绵阳时,忽然接到探马急报:刘璋之子刘循在涪水关摆下阵势,欲与皇叔决一死战。刘备大惊,急令黄忠扎营涪城坝为前军,魏延结寨白岩坝为后军,自己与军师庞统居中安营为中军。同时,一边求法正上涪水关交涉,一边差人去荆州搬兵。此时,川中地区连降暴雨,涪江河水猛涨。刘备即与军师庞统冒雨去地势低洼涪城坝视察,刚抵营寨,滔滔洪水便铺天盖地般地卷来。黄忠的万余人马顿时成了落汤鸡。刘备急令:“尽抛辎重,移营五层山暂避。”后来,张飞驰援来到涪城坝与黄忠会师,演绎了“水打涪城,兵屯五层”的历史经典。
  刘备移营五层山后,形势危急,幸亏有法正出面劝说,刘循才在涪水关撤兵。为了结好刘循,刘备还特地在五层山设宴。刘循到寨那天,张飞奉命接风陪酒。张飞为了展示刘备的威风,待酒过三巡之后,腾地一声从席上跃起,将案上酒杯、酒壶,哗啦啦全部推在地上,挽起袍袖,自提酒缸,咕咚咕咚一饮而尽。然后,摇摇晃晃走到寨外的八角井边,抓起井边一块大青石板,轰地一声盖住井口,坐于其上。刘循被张飞的神力吓得魂不附体,领了随从,灰溜溜下山去了。据说,张飞走后,八角井上那块大石板一直没人能够搬动。   在五层山,除了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址和三国文化,还有着另一个难解之谜,那就是由“五”字组合起来的景观——由于山岗叠垒,形似五层,所以该山叫做“五层山”;依山而建的古庙,因为有着五层殿堂,所以取名“五层寺”;围绕五层寺,又有东、西、南、北、中五股清泉,人称“五股泉”,每泉各掘有一口井,相传为刘备、张飞当年所掘,至今井水“冬不枯、夏不盈”,可供上千人饮用,非常神奇;古寺内,还有五株千年古柏巧妙地分布在楼阁间,人们称其为“五根柏”……
  对于这一处处神奇的“五”字景观,是巧合,还是表达了远古建设者的某种思想?当地人们充满了神秘的猜测,各种解读层出不穷,但却一直没有人能真正说清它的缘由。
  梓潼七曲山
  瓦口关、翠云廊、金脸关公
  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因为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而闻名。但事实上,这里同样也有大量的三国文化遗址,比如张飞大战张郃的瓦口关、张飞栽种柏树的翠云廊、七曲山上的金脸关公等。
  刘备夺取益州后,曹操也击败了割据汉中的张鲁,并派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刘备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
  张郃据守梓潼县七曲山以东、古金牛道南端的瓦口关,坚守不出,张飞连续50多天去关前骂阵,张郃依然坚守不出。此后,张飞每日饮酒以至大醉,然后坐在山前辱骂,诸葛亮知道张飞是在用计,还从成都送酒而来。张郃见状大怒,夜劫蜀营,却不料中了埋伏,撤退后却又发现张飞利用当地百姓带路,带兵绕到了瓦口关背后……背腹受敌的张郃大败,落得个“弃马上山,寻径而逃,方得走脱,随行只有十余人”的惨败结局。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第一场战役,以蜀军大获全胜而终。一年后,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宣告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从此,刘备完全占据了汉中,使蜀汉政权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张飞在担任巴西太守时,除在瓦口关大败张郃外,还大规模植树,形成了一条著名的林荫大道——100多公里的翠云廊。
  传说当时张飞率兵过此,因天热酷暑难当,遂下令兵士植树遮荫。这时,奇迹出现了,居然“上午植树,下午成荫”,形成了翠云廊,种植的柏树也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传说虽过于夸张,但这条翠云廊的形成的确与张飞有很大的关系。
  在张飞担任巴西太守时,梓潼军政往来频繁。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据考据,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千年古柏便是当年张飞率人种植的。
  梓潼三国蜀汉遗址很多,但大多与当年张飞、刘备、诸葛亮的事迹相关。关羽从未到过梓潼,但七曲山上的关帝庙不仅高大雄伟,而且关公像独具一格,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金脸关公”。
  七曲山上的关帝庙就在大庙旁边,和大庙正殿相连。寺庙造型雄伟壮观,庙内所塑关羽坐像,全身贴佛金,高约5米,头戴冕旒,身着绣龙袍服系玉带。但是,此庙内的关羽之所以是金脸,原因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有关。
  张献忠攻入成都称帝后,拜文昌帝君为祖宗,并将七曲山文昌宫改为“大庙”。张献忠认为统治天下需要文武双全,便拨银五万两在大庙旁修成关帝庙。在当时,为王侯塑像都为红脸,而神灵则是金脸。张献忠认为,文昌帝君和关公都是地位最高的神,都应用金脸,因此才有了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金脸关公”。
其他文献
【摘要】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对于提高其英语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当前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因此并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始终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来优化写作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英語课程标准(2001年版)》明确指出:应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而各种能力的培养又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可见,兴趣乃是英语教学的“成功之母”。本文作为实验研究,是建立在游戏教学理论基础上,试着把游戏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去,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游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以达到分散难点、降低难度、提
济南的西部和西北部,从前都是低洼地,古代济水从这里流过,后来是大清河流过,再后来是黄河流过。济水曾是中原的大河,唐代以后不知流荡何处,为清河所替代。顾名思义,唐宋时期的清河清澈、明净,宋以后,为了排洪行船,人们又在清河南边开挖了一条人工渠道——小清河,于是清河便被人叫做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了大清河的水道,从此黄河便成为济南的大河。以前,黄河水患数度祸害济南,治
【摘要】基于隐喻认知观视角,翻译就是使意义在目标语以及源语在差异性认知语境当中进行转换。隐喻是人类的基础语言形式之一,不论是西方国家隐喻理论领域研究,还是我国隐喻现象探究,都对人类语言进步和发展带来了重大且深刻的影响。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现代语言学家所发展的隐喻认知体系已将隐喻上升到人类认知的层次。本文针对《哈姆雷特》翻译过程中隐喻认知观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旨在探究《哈姆雷特》在语言和戏剧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探索意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目的。本文立足初中英语大阅读教学实践,首先简要分析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内涵,并结合教学实际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大阅读教学特点,对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单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然而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更加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阅读;学生需求  【作者简介】陶羽洁,江苏
【摘要】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及学习途径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需求,而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各课程教学中并渗透思政教育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课程思政主要依托课程教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元素。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根据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现状,提出混合式教学模
艾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时令湖,湖水时有时无:在雨季,它是澳洲最大的湖泊,而在旱季则滴水不存。因此在地理书中,它的面积被记录为0~9500平方公里。  艾尔湖曾多次“捉弄”过科考队。有一支科考队初次见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湖泊,第二年准备深入考察时,看到的却是一片死寂的盐碱地……  干涸的艾尔湖一片死寂,龟裂的土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盐层,除少量微生物之外,便没有任何其他生物。但只要有水,它就会在几天之内迅速
【摘要】英语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英语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质量。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教学方案。本文基于教学改革的背景,阐述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教育;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措施  【作者简介】王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中学。  英语教学运用分层
拉普兰地区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处在北极圈内,独特的极地风光和土著民族风情,使它成为旅游胜地。在这里放眼望去,几乎全是森林、河流、湖泊……而时令进入冬季,这一切全被皑皑的白雪覆盖,一望无际,如同世外仙境。  萨米族人是拉普兰的原住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上万年,被人们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萨米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生活方式,而驯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圣诞老人的故乡位于拉普兰地区最大的城市罗瓦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