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全球市民社会--概念、特征和主要活动内容

来源 :欧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市民社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兴起的新的话语。在对全球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让尼·利益舒兹、莱斯特·萨拉蒙、赫尔姆特·安海尔和约翰·基恩等4位学者的观点最受学术界关注,但他们对全球市民社会的界定也引起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全球市民社会是指存在于国家和市场之间,在国家之上和之外运作但又与国家互动互补的非政府的网络人领域,追求公共目标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运动及其所表达的全球意识和全球价值取向是其内容和思想灵魂。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活动主体、公益政治性、网络化和公共行动领域是全球市民社会的主要特征。全球市民社会的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咨询、游说政府、监督国家、举办平行峰会、参与发展项目、国际协调和救助等方面。全球市民社会对推动国际政治朝着整体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及赋予国际政治以伦理价值约束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至今人类对这一梦想的探求大体上经历了5个阶段:二战以前的理论渊源,60年代的理论启动,70年代的政策实践,80年代的百家争鸣和90年代的世界新秩序与世界秩序新论,世界秩序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追溯世界自我批评理念的历史发展,阐明了人类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思索和追寻历程;通过对世界秩序理念在当代的解析,探讨了人类未来新秩序的可能形态及其主要主要特征。
冷战结束后,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包括:从带有殖民地色彩的联系国有关系向较为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转变;从派生性关系向独立自主关系转变;以与非加太地区为主到与亚非拉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从以经济关系为主向政策,经济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些新变化表明,欧盟国家正在积极改变几个世纪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不良形象和影响,努力构筑与发展中国家面向21世纪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但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负面因素”,只有明智对待,正确处理,它才能保持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良好关系的势头。
期刊
国务院6月12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求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织知名危机管理专家学者和政府应急部门管理者研究撰写的《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政府机制》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机制构建和运作的专著,清晰地阐明了什么是政府机制,政府机制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如何通过政府机制创新来提高治理能力。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政府机制变革的流行趋势和实践经验,阐述了我国政府机制创新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并且对政府运行至关重要的三大机制——决策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因此,该书不仅为政府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1973年西方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结束,80年代初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崛起,从此包括西欧在内的世界政治开始了向右转折的发展进程。新科技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阶级力量对比的严惩失衡是政治右转的深层原因。而世界政治私有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说明,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正在逐渐演变为当今世界政治的重要活动主体,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政治右倾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