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二、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兴趣
课堂上,严肃呆板的说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当孩子们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最容易接受 或创设出新的不可预想的事物,为此课堂搞活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呢?
首先,要用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方式、手段、方法,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朝朝暮暮,使学生无所适从。
再次,是多与学生接触,培养亲近感,消除心理障碍,学生主动配合,从而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鼓励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即使回答不上来,也应该鼓励他们,在一问一答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以便解决疑难。 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变换另一种教法,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设计了邮信的游戏:我在黑板上写出了5组长方体的长、宽、高。在讲桌上放了5个盒子当邮箱,每个盒子上面都有一个答案。让全班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组数据,算出长方体的体积。答案与哪个盒子上面的答案相同,就把信投到哪个盒子里。这样急锻炼了学生的解体能了,有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计算题时,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是对数学问题的初步体验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自学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为探究新知识准备了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二)自学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
(三)自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学习能力的平台。自学时,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一些地方要引起注意:
1、自学要有效。自学要有效果,首先自学目标要明确,要使学生明白自学什么,怎样自学,最好给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其次要注意学生动向,及时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自学任务,让他们获取自学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自学完学习内容,这时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自学结果。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检测,讲评,或组织他们合作交流自学成果。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扩宽思路,跳出自身学习的狭隘。
3、学生自学要能力的培养是隐性的,长期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自学能力差,而放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会自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素质要求所必然的趋势。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二、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兴趣
课堂上,严肃呆板的说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当孩子们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最容易接受 或创设出新的不可预想的事物,为此课堂搞活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呢?
首先,要用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方式、手段、方法,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朝朝暮暮,使学生无所适从。
再次,是多与学生接触,培养亲近感,消除心理障碍,学生主动配合,从而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鼓励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即使回答不上来,也应该鼓励他们,在一问一答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以便解决疑难。 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变换另一种教法,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设计了邮信的游戏:我在黑板上写出了5组长方体的长、宽、高。在讲桌上放了5个盒子当邮箱,每个盒子上面都有一个答案。让全班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组数据,算出长方体的体积。答案与哪个盒子上面的答案相同,就把信投到哪个盒子里。这样急锻炼了学生的解体能了,有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计算题时,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是对数学问题的初步体验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自学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为探究新知识准备了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二)自学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
(三)自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学习能力的平台。自学时,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一些地方要引起注意:
1、自学要有效。自学要有效果,首先自学目标要明确,要使学生明白自学什么,怎样自学,最好给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其次要注意学生动向,及时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自学任务,让他们获取自学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自学完学习内容,这时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自学结果。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检测,讲评,或组织他们合作交流自学成果。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扩宽思路,跳出自身学习的狭隘。
3、学生自学要能力的培养是隐性的,长期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自学能力差,而放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会自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素质要求所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