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但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对我这一学期教学是项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并结合教学实际,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我虽然倍加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有很多收获与喜悦,但是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就以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节的教学为例,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收获与喜悦
  1.根据对课本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的地位很重要。以往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而今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但鉴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而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我觉得教材的标题和子目学生不易理解,吃不透,所以我重新处理了课本,首先把标题改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子目改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和丰富地想象,才能创造性地学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认知过程中,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书本新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追根究底。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宰相刘罗锅》这部古装电视剧为引子创设情境,步步设疑,巧设悬念,做到了教学与现实结合。如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剧中我们都很熟悉的和珅和刘墉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什么职务?什么时候设立的机构?为什么设立?它们有什么作用?又如,在讲内阁的地位时,我让学生拿内阁首辅大臣同宰相比较,让学生思考:内阁首辅大臣是不是就相当于宰相?他有没有决策权?是不是法定的?能不能统帅六部百司?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了解了内阁与宰相的区别。
  在教学中,能否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感染,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幽默,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3.深刻理解三维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集中反映了新课改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认真钻研才能理解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进而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巧用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讲第一子目内阁制的形成时,我先使用多媒体出示朱元璋的头像,有很多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我充分运用教材中资料卡片、学习思考中有关朱元璋的介绍引出为什么要废丞相,什么时候废的,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而后,我又给学生介绍皇帝因政务忙不过来所以设立了内阁,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时候设立的?内阁的地位如何?职权有哪些?设立的影响是什么?又如,在讲军机处的设立时,我投影了一段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处的职权如何?从中说明了什么?(可强调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影响?(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皇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再无更好的选择了。)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恰当地插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在讲到清朝的边疆政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问题与不足
  1.初高中教学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过低,甚至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展开教学,所以造成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甚至连朝代的更替都不清楚,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进行。再有高中新课改打破以往教材的整体性与时序性,采用专题式教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杂”,对于刚刚起步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考验。我个人认为,专题学习应该是在对历史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使自己已经熟悉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理论化。然而,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高中与初中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2.学法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面对高中课本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学习这一学科。教师虽然在课上有所渗透,但还是不到位。比如,课前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上不会主动记笔记,课下不知道及时复习巩固。
  3.课堂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
  新教材的内容像压缩饼干,含含蓄蓄,再加上学生基础差,教师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清朝的边疆政策改土归流时,有的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土司制度的内容、土司制度的特点、废除的原因等等,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课改精神相背离。
  三、改进与解决
  1.改革考试模式
  要想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的问题首先得改变中考的考试模式。历史开卷考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可现实与愿望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提高,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能够掌握,而且这样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使得初高中教学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课改的目的,课改似乎成了一句空话。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3.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更新教育理念,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加强集体备课,更好地解决新教材中诸多问题,做到补充、删减合理,详略得当,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课堂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以课标为依托、课本为基础,不断创新,谋求新思路,坚定信念,大胆实践,努力探索,争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欣赏出现了情境化教学方式严重的倾向。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存在剥夺幼儿欣赏主动权、教学内容侧重点偏颇、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弊端。而主题式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却能使幼儿自主欣赏、自由表达,达到满足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境教学主题教学    音乐欣赏,指的是一种自己进入音乐意境,体会音乐情趣,满足自
期刊
(陕西省汉中在语文教学中,若是能灵活地运用那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课改工作中,就能十分注重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直观教具,增强语文教学的具体可感性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清楚认识单拱石桥和联拱石桥,我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示意图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初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改变观念 积累创新素材 灵活教学引导写作  赏识讲评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观察和记叙
期刊
有人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不是没有道理,但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把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文字,其难度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音乐的诗歌只有一小部分,且大多出现在唐朝,在这其中就有不少佳作,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清代的方扶南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三首诗的特点:“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
期刊
优秀生的心理状况历来是小学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教师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后进生因倍受冷落、讥讽,心灵最需要安慰,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对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优秀生由于成绩突出,无须教师费心,因而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也随之被忽视。综观优秀生的成长历程,他们虽备受宠爱,心理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满足,但一旦他们陷入困境或置身于集体中,各种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丝毫
期刊
摘要:中国绅士阶层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历史上在巩固基层权力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绅士阶层的势力也发生了没落和分化。清末民初的上海拆迁案是上海自治运动的核心事件,这一事件是这一时期上海绅士阶层力量变化的缩影,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对绅士阶层没落与分化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中国绅士 没落 分化 拆城案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绅士”指的是一个阶级的人。绅
期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缩小与世界的距离,但如果不能善加利用,仅将其作为游戏交流平台,则很容易陷入网瘾的陷阱,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  不时看到这样的新闻,网瘾学生整天迷恋网吧而荒废学业,甚至有的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猝死网吧,还有的网瘾少年不堪戒网中心的折磨而精神失常。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戒除网瘾,刻不容缓!  青少年时期是一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践 现实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发现必须注重对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活动装饰层面的,也有制度建设层面的。笔者以为,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在环境中陶冶、在行动中体现、在教育中渗透、在
期刊
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自己那个时代的烙印。回想我们60、70年代出生的人,做学生时那种渴望求学的念头,是何等强烈。当然,其最大的动力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企盼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成为一个城里人。时代在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大学不再是当今时代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当然是好事情,终于不用挤独木桥了。但是现在的学生似乎没有了我们那个时代拼命三郎的劲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