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96例疗效观察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药物。
  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19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成两组,治疗组96例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94例采用炎琥宁与病毒唑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4天内治愈率治疗组97.9%,对照组87.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 =7.94 ,P<0.01)。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手足口病;病毒性;痰热清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37-02
  中图分类号:R 78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32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近二年来4~9月份在全国各地有流行趋势,它是以发热、手、足及口腔等部位发生皮疹或疱疹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出现呼吸系统和中枢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迟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我科于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9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均于起病2天内入院。临床表现:口痛、厌食、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最高40.2℃,最低37.6℃,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疱疹或溃疡,皮疹多位于手足、臀部,初为斑丘疹,很快转为米粒大小疱疹,围以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稍有混浊,少数患儿并发支气管炎,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接触过手足口病病人,排除疱疹性咽喉炎、风疹、水痘等,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心肌酶(LDH、 HBDH、CK)大多偏高。按双盲法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6个月至4岁;对照组94例,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龄6个月至4岁半。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予静滴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并根据情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支持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均给予静脉用头孢唑啉钠,治疗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0.5~1ml/(kg•次),一日1次,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浓度等于小于10%,对照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5~10mg/(kg•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100 ml静脉滴注,病毒唑注射液10~15mg/(kg•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100 ml静脉滴注,均一日1次,观察治疗4天内的治愈率。
  


  3.疗效判断 用药后以体温下降及皮疹消退时间作为评价标准。均未用其他退热药物治疗。显效:用药1~3 d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有效:用药4~6 d体温降至正常;无效:用药6 d以上体温降至正常。退疹:显效:用药1~3 d皮疹消退、变浅,疱疹结痂变小,无破溃;有效:用药4~6 d皮疹消退、变浅,疱疹结痂变小,无破溃。治愈:体温正常,皮疹消退。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两组退热时间、退疹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4天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经χ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7.94 ,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疗效方面均好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退热、退疹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退热时间退疹时间
  治疗组962.18±0.542.90±0.56
  对照组943.96±1.254.28±1.44
  t-12.7878.739
  P -<0.01<0.01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4天内治愈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未愈治愈率
  治疗组9694(97.9)2(2.1)97.9%※
  对照组9482(87.2)12(12.8)87.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 =7.94 ,※P<0.01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大都由柯萨奇A16型引起,主要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传播,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组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能使患儿降温,加速病毒排泄,熊胆粉具有清热解毒解痉,以防热病致痉,山羊角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药理实验证明山羊酸水解液具有显著的解热、镇静及免疫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机体恢复,缩短病程,连翘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结的功效,还有流通气血功用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痰热清的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病毒复制,降低周围淋巴细胞侵润,从而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害。本组资料显示,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可缩短发热期,皮疹消退快,有报道其可致变态反应[2],而笔者在应用过程中尚未发现该药有明显毒副作用。6个月~4岁儿童应用均无任何不良反应[3],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加速疾病治愈的过程,减轻病儿痛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失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柳东霞.痰热清注射液致变态反应[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297.
  [3]雷卫平,吴英梅,林翠芬.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报道,2005,11(14):110.113.
  (收稿日期:2009-05-17 修回日期:2009-08-07)
  (编辑:崔群飞)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研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的临床试验方案,将病房入选的糖尿病心理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成针刺组(n=50例),对照组(n=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添加针灸治疗。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应用及对血浆IL1β,IL6,IL10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MODS患者42例,治疗组24例,予高容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VCVVH)模式治疗。于CBP前、CBP开始后4、12、24、48、72 h留取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1β,IL6,IL10含量;治疗前,治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特点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03年311例胃癌患者资料,比较40岁以下青年人与大于40岁非青年人胃癌患者的特征。结果 青年组女性胃癌发病率高于非青年组;青年组胃体癌发病率高于非青年组;组织学类型青年组分化差、腺癌高于非青年组;临床分期,青年组Ⅳ期胃癌高于非青年组;青年组腹膜播种高于非青年组。结论 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比非青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 MMP9、COX2的表达水平,阐明其与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和10例对照组标本中MMP9、COX2的表达量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MMP9与COX2在正常黏膜与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10%定为阳性表达; 阳性反应强度以浅黄色为弱阳性定为(+)、黄色或棕黄色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以观察其对疼痛的反应,探讨如何减少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方法 将新生儿监护室中胎龄>35W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在桡动脉采血时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评估量表进行疼痛的评估,观察两组在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  结果 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舒肝解忧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治疗方案,将呼吸科专科门诊及病房入选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50例),对照组(n=50例),两组患者均按相关指南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舒肝解忧中药,疗程为30天。结果 治疗组在支气管哮喘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35%,或治疗后FEV1>80%预计值。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简称血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两种治疗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4例须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灌组30例,血透组34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开始前、6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波幅,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前ESRD患者的P300潜伏期显著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有效性。  方法 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例行玻璃体腔注射TA(4 mg/0.1ml)治疗,对照组12例不行玻璃体腔注射TA。对比分析治疗前后3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FFA、眼压。结果 两组矫正视力治疗前视力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12个月时两组视力的比较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2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14例正常对照组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 (PF4)水平。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PAF、GMP140、βTG和PF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脑梗死患者血浆PAF、GM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双抗原夹心一步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中出现的钩状效应,探讨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避免措施。 方法 TPELISA双抗原夹心一步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的10份可疑标本,分别用双抗夹心二步法、稀释法和梅毒特异性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10份用TPELISA双抗原夹心一步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疑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