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认为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教师都应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公开语教学 返朴归真
  
  每观摩完一堂语文公开课,我有收获,有迷茫,更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老师太累了,要么激情演讲、放声歌唱,要么出示物件、演示技法,要么插诨打科、幽默搞笑……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也很累,他们或唱或跳,或说或笑,讲相声、演小品、猜谜语、看录像、做游戏、制玩具……语文课堂俨然成了“非常6 1”,“生活大舞台”,纷繁芜杂,光怪陆离。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暂且不问,只要形式新,课堂活,学生乐就行。试问,这还叫语文课吗?可见新课改这部好经已被部分“歪嘴和尚”念歪,下面我把自己的所见所思举隅一下,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畏惧字词遮望眼。蜻蜓点水就算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基本功,不容也不能忽视,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过多的活动、表演。然而,细味某些语文公开课,为了不被“枯燥识字教学”影响效果,低年级字词教学时,出示生字后找几名同学“开火车”读读就扫清了,书写时找几个范字电脑演示指导一下,学生再仿写几个就结束了。高年级字词教学都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开篇就直奔内容。至于字词怎么读准,哪是重点,怎么弄懂,怎么运用都无足轻重。这说明了某些执教公开课教师共同的心理:不能因这种小儿科的教学影响个人教学魅力,以致冷了评委和观众渴盼的眼球。“人懒地生草”,学生作业、习作中的错字连篇,病句频现,甚至连最简单的标点符号都分不清,语文的工具性丢到了九霄云外,令人叹息。这种“畏惧字词遮望眼,蜻蜓点水就算完”的异化教学应给予黄牌警告甚至红牌罚下。
  
  二、等闲识得朗读面。万紫千红总表演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但有些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在指导阅读课时,尤其是指导朗读环节时,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或用朗读技巧强化,或用标准范读限制,虽然朗读指导和形式精彩纷呈:开火车读、找伙伴读、小组内评读、教师引读、问读、竞赛读、表演读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在同一感悟、同一标准下机械地模仿训练,无论怎么相像,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也难以真正提高。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行为,虽然不同年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决不能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我听过窦桂梅老师在邹城执教的《丑小鸭》,没有什么花哨的读法,也没有什么强加的技巧,只是带着孩子们温情投入地、一步一个升华地去读。有学生读出丑小鸭的自卑时,她赞扬;有学生读出丑小鸭的痛苦时,她肯定;有学生读出丑小鸭的高贵时,她击掌赞叹。窦老师的课以多元的理解和朴实无华却最能打动人心的个性朗读让那些花哨的贪图热闹的“万紫千红总表演”的朗读课黯然失色。
  
  三、小组合作形式欢,大家听着好开颜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便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式。课上,不论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像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转变观念。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他们没经过独立的思考,便人云亦云起来,有的甚至讨论起自己看的电视剧中热闹片段。这样的探究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必须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多问自己:小组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吗?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价值吗?讨论学习的时间适度吗?交流的方式、学习的结果反馈了吗?一言以蔽之,小组合作时,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不要热闹要实效。
  
  四、表扬廉价又频繁,逆耳忠言却稀罕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个别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他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加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所以在公开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了不起!”或者是壮观的大合唱:“棒!棒!你真棒!下次努力你更棒!”……教师时刻担心在不经意中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难以听到“逆耳忠言”,甚至有些时候,还要为婉转的评价语绞尽脑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让学生乏味,所以各种“换汤没换药”的表扬开始环绕在学生周围。可是再美丽的语言也有穷尽的一天。试想一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其中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种脆弱的表扬还能坚持多久?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铸就刚强的性格,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在教学中我们应会用表扬。也应让学生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在“逆耳”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媒体课件用得滥。文本教学丢一边
  
  现今的一些上档次的语文公开课,几乎没有不做课件的,没有不用多媒体的。似乎没有多媒体,就没有语文公开课。可以说,现在的语文公开课是多媒体的天下,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显然,这是多媒体的一种滥用。因为虽然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里,多媒体无疑应该引进语文公开课,但是,多媒体充其量只能作为语文公开课的副食,永远不可能作为主食。也就是说,多媒体只能是语文公开课的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用它来组织一切教学。再者,语文课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如果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似乎就有些看动画片的味儿,就难以让学生直接感悟语言文字。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讲究“度”。不可不用,不可多用,要力图恰到好处。语文教学应以朗读为基础,过去死读书、读死书,当然应当反对。但是反对的应是“死读”和“读死”,“读”本身没有错,不能也反对掉。再说。课文本来就是要让学生读的,读是语文课的基础,不读能行吗?可现今的一些上档次的语文公开课,几乎没有“读”的过程,没有学生读课文。整堂课不是提问题,就是看画面;不是作想象,就是写片断;不是作分析,就是谈体会。反正与“读”无关,与“念”无缘。如此一来,其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离开了“读”,学生的收获就只能是有限的,不管你怎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也不管你怎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就如同基础不好的大厦,随时都有可能倒塌,不管它怎么漂亮,给人的好感总是有限的。
  
  六、当讲不讲若寒蝉。缺乏感悟为哪般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讲堂,教师“满堂灌”,讲过了头。灌得学生头昏眼花,讲得学生不知所云。后来,改革“满堂灌”,去除“一言堂”,提倡精讲精练,强调讲“精”。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可现今的一些语文公开课,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该讲的也不讲了,全由提问来解决问题,因而,变成了“满堂问”。事实上,有些内容可以通过提问来解决,但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解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反对“满堂灌”,但不能反对必要的讲解。当讲则讲,当解则解。如果因为反对“满堂灌”,连必要的讲解也反对掉,那就得不偿失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前相当多的语文公开课。为了赶时间,节奏特别快。学生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思考,更来不及感悟。因而,其思维、感悟能力的提高也就只能有限,其语文素质的提高也就微乎其微。而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感悟的能力。可以说,思维、感悟能力是否提高标志着语文课是否成功,标志着学生素质有否上升。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提较有难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作一番认真的思考,作一番深入的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份收获,有一份提高;长一点悟性,增一点内功。
  
  七、打破旧框换新框,新框旧框一个样
  
  过去的语文课有这样的一个模式:一是介绍背景,二是简介作者,三是分析课文,四是归纳中心,五是写作特点,六是布置作业。显然,这种模式单调乏味,仿佛镣铐。理当打破。但现今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无形之中似乎也有了一个新框:一是出示教学目标,二是设置教学情境,三是引导学生发言,四是进行片段写作,五是布置作业。虽说这种模式较以前的有所进步,但它终究也属于一种框框。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意思是不要框框。所以,还是应该根据课文实际,去除已有的框框,力图改革创新,确定合适的教法。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在执教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公开课时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把学生当作成就自己的工具。教师应保持头脑的清醒,剔除不正常的功利思想,脚踏实地,让语文课堂不雕琢粉饰,返朴归真,让每个学生都发自内心主动地参与语文课,真心投入语文课,真正享受到语文带来的快乐。
其他文献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
摘 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为豪放派诗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不少作家和论析者都对此词作了鉴赏评论。本文作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风格与影响等方面鉴赏了这首佳作。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摘 要: 本调查报告以河北省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主,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的方式,抽样调查大学生考场作弊情况。在整理分析各项调查数据以及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深层次对大学生考场作弊形式、原因与防治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调查,并总结出大学生考场作弊的新趋势,结合大学生考场作弊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考场作弊 防治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考场作弊现
摘 要: 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关键词: 高启 美 生命悲剧 美学意义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是元明之际世所公认的诗坛领袖,“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1]P1090,开启明一代诗歌新风
摘 要: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属纯理论的文科专业,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建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难题。本文提出,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理论课、实验课有效互动、校内外资源整合,从而建构一个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 综合创
“画,形也”(《尔雅》),“形,象形也”(《说文》),“应物象形”正是以摹形造像的方式来反映现实。就人物画而言,离开“形似”这个起码要求,连所画对象究竟为何别人都看不出,谈何去传达对象之神呢?人物画发展的最初价段,对“形似”的追求尤其如此。由此看来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理论之前的先秦到西汉,中国绘画实践和理论基本上是沿着崇尚“形似”这条主线行进的。历史上最先在论画著作中提及“形”字
摘 要: 相声、小品等演员常利用“包袱”理论制造幽默的言语。本文在分析“包袱”和预设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预设相悖其实就是“包袱”技法背后的语言学规律。在具体分析小沈阳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幽默言语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预设相悖生成言语幽默的三个具体方式,从而更充分地证明了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其实是预设相悖。  关键词: 预设相悖 言语幽默 “包袱”    一、引言  小沈阳凭借性别错位的装扮、惊人的模仿能力
摘 要: 贾政与贾宝玉父子是《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一对父子。他俩与贾府中的贾敬、贾赦、贾珍之类的男人不同,是贾府中相对出色的男人。一个为贾家基业兢兢业业;一个聪明灵慧,来历不凡。可他们父子之间却是疏离的,相互无法理解,完不成各自的角色期待,最后以悲剧告终。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政 贾宝玉 角色期待    一、前言  “角色”这个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应保持的某种身份特性。由于在现实生活
2011年,依托我国文化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研究分野日益细致的学术趋势,在中国艺术研究领域几代学者的努力下,终于使得艺术学跻身于学科门类之中,艺术学理论也随之拥有了一级学科身份,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一方面我们希冀艺术学理论学科能够衍生出具有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从文本中走到田野,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
摘 要: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生。”[1]这句在《挪威的森林》中起到核心解释作用的话,既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为大家展示了那群困惑在这句话中而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的故事。  关键词: 三角关系 青春 迷失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满“三角关系”的小说,渡边、直子、木月构成高中年代青春的懵懂和流失;渡边、直子、绿子组成了有关恋爱物语的纯真三角;渡边、玲子、直子则是